財政學論文參考

  財政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對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部確定的高等學校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財政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財政學論文範文一:本科教學財政學論文

  一、《財政學》本科教學的一般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財政學本科培養自然也離不開實驗教學。但是,當前《財政學》課程的本科實驗教學主要還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的實驗內容。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財政學》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幾乎千篇一律,甚至諸如預算管理等相關幾門專業課的實驗教學內容也具有較高的重複率。與此同時,大多數高校在組織實驗教學的要求和形式上都採取一刀切方式,對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的要求上也僅限於實驗資料和實驗報告的完成,這導致整個實驗教學過於程式化、固定化,並未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獨立思考,不利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挖掘,阻礙了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二、大資料時代對本科教學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在大資料時代的今天,資訊資料爆炸式增長給我們的《財政學》本科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具體表現為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增強和學習選擇方式的多元化,這將進一步降低學生對於傳統《財政學》教學模式的興趣。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相對於大資料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它更是一種幫助我們進一步推進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的機遇。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量的資料資訊資料,為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可能

  在大資料時代,資料計量單位已經從TB、PB1000個TB擴大到ZB10億個TB。國際資料公司IDC的研究結果表明,2011年全球資料總量高達1.82ZB,相當於全球每人產生200GB以上的資料。這些海量的資料資訊資料,一方面為《財政學》本科課堂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教學素材,提高了教學內容的可學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大量新穎案例的引入,有利於進一步豐富案例教學過程,同時通過生動和多樣化的呈現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思考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二大量微觀統計資料的引入,為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伴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諸如企業調查資料、居民戶入戶調查資料等微觀統計資料不斷湧現,這些資料由於在調查樣本規模上相對於傳統巨集觀資料具有著明顯的巨大優勢,而越來越多的受到相關教學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鋇墓刈ⅰR雜芍洩?a href='//' target='_blank'>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營養和食品安全研究所與美國北卡羅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卡羅納人口中心聯合調查並建立的“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資料庫為例,截止到2014年9月中旬其在Google學術搜尋引擎中以“CHNS”可以得到40100條搜尋詞條,可見該資料庫在科研教學中的使用之廣。大致相似的情形也出現在諸如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上市公司資料等企業統計資料方面。這些大樣本的微觀統計資料,為《財政學》課堂教學之外的學生自主小組學習及本科實驗教學內容的多樣化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保障。教師們更能夠通過這種開放教學的形式,幫助學生從被動的知識學習向主動的知識創造轉變。

  三依資訊處理而發展的資料處理及多媒體技術,為多樣化教學實踐提供技術手段

  在大資料的加工和管理過程中,大量的資料處理、分析及呈現技術不斷湧現,這些以生動、科學和準確為特點的技術手段,也能夠為《財政學》本科教學實踐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援。諸如動畫、多維、形象的內容描述,以及動態模擬前景走勢的數值模擬分析等先進手段,可以很好的提高本科教學的課堂活躍程度,抓住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並引導學生在比較和發展的視角下去理解相關教學內容,較好的提高教學質量。

  三、大資料背景下《財政學》本科教學改革探討

  大資料時代所帶來的各項新的機遇,為我們推進《財政學》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提供了各項保障。在新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在傳統本科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吸收和利用大資料時代所帶來的各項機遇。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一步推進《財政學》本科教學改革:

  一理論知識輔以大量資料資訊,豐富《財政學》教學內容

  針對教學內容上偏理論性的問題,在大資料背景下財政學課程任課老師可以輔之以資料經驗分析內容。與理論知識灌輸過程中的枯燥乏味不同,資料經驗部分更加生動活潑,同時也更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建立在理論學習基礎上的資料資訊資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更牢固的鞏固和強化理論知識。比如在針對公共選擇理論章節,可以引入中西方行政決策機制上的話題引入討論。而事實上在資訊大爆炸的今天,幾乎針對《財政學》課程中的每一個章節我們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到非常多的相關資訊資料,這些內容的加入能夠極大地弱化純粹理論講授所帶來的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

  二知識講授輔以大量典型案例,多元化《財政學》教學方法

  講授與提問,甚至是單純的老師講授,是傳統《財政學》課程本科教學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開展模式,而這實際上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引入典型案例教學與討論的方式,將枯燥的理論拉近實踐。例如在闡述公共品概念及範疇過程中,可以結合各種相關社會新聞中的民眾存在爭論或困惑的產品型別作為案例分析素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針對特定某些章節教師可以運用現實中的一些例項,一方面幫助學生接觸到現實;而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他們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考,擴大其視野。在大資料時代,這些教學案例的搜尋變得越來越簡單和方便。與此同時,案例的呈現方式上也可以進行一些精心設計,也可以通過藉助多媒體手段,如聲音、動漫視訊等,甚至是組織學生情景表演等方式來實施整個案例教學活動。這些方式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刺激,最終達到提升教和學效果的目的。

  三課堂教學輔以多小組自主學習和展示,提高《財政學》課堂的學生參與度

  大資料時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極大的降低了學習成本。在《財政學》課程主幹知識的課堂講授教學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一定方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下自主學習。具體而言,可以在給定寬泛主題或者與相應章節相關等要求下,讓學生根據學習興趣自主選擇具體主題,主動地、互助地實現課下學習。這種學習模式打破了常規,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創作,即不再是各種現成知識的儲存和提取,更應該是針對具體問題的探索和創新。在整個過程中,通過課外學習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強化了學生對於課堂內容的理解。此外,可以進一步通過課堂展示小組學習成果,以及納入學生平時成績考核的方式來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多小組自主學習和展示的積極性,同時保證學生適應從學習過程中的被動旁觀者向主動參與者的角色轉換。

  四傳統實驗教學輔以科學研究實踐,提高《財政學》實驗教學效果

  《財政學》本科實驗教學,不應當只是傳授傳統實驗內容,更要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品質,使學生具備潛在的發展能力和基礎。因此,實驗教學必須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為出發點,通過指導學生在大資料時代如何蒐集大樣本的微觀資料,如果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怎樣去開展和推進一項科學研究,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的模式,激發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濃厚興趣、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設計和開發體現學科先進性、富有挑戰性,同時也具備現實應用性的實驗教學內容主題,激勵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創新意識和研究學習能力。

  財政學論文範文二:財政學前教育論文

  一、財政支援學前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1.學前教育的準公共品屬性。還有學者從學前教育服務屬性的角度進一步證明了財政投入學前教育的合理性。大多數學者認為學前教育服務屬於準公共品,如丁安睿2009從學前教育在消費上具有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了其屬性特點。從直接消費上看,幼兒活動場所、玩具數量以及師資力量等教育資源都是有限的,每增加一名幼兒會使得每個幼兒能享受到的資源數量和服務質量有所下降,所以學前教育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從間接消費上看,學前教育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是由於良好的早期教育通過提高個人素質能間接地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這種社會受益可以由全體社會成員無償享受。學前教育所具有的準公共品的性質,決定了學前教育不能完全由市場提供,需要政府財政參與供給。2.學前教育領域的資訊不對稱和規模不經濟。學前教育領域存在的資訊不對稱問題也是學者們用來論述政府支援學前教育的一個理由。在學前教育領域,一方面,由於學前教育服務的特殊性,幼兒家長事前不能對園方提供的服務質量和價格進行全面的比較,而只能在與教師以及園方提供服務的互動過程中獲得部分質量資訊;另一方面,由於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缺乏客觀標準,幼兒家長在事後也往往難以對其服務質量進行驗證。以上這些特點使得學前教育的供給方往往具有資訊優勢,園方有很強的動力進行虛假宣傳,誘導和欺詐幼兒家長,導致其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趙海利,2012。崔世泉、袁連生和田志磊2011認為學前教育領域還存在資訊不完全的問題。這種資訊不完全表現在由於學前教育質量資訊往往是不完備的,對於如何評價學前教育質量,家長和園方一樣都缺乏全面的知識;家長和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意義和投資價值很可能缺乏準確的瞭解,或者即使瞭解,但家長很短視。學前教育領域存在的資訊不對稱和不完全問題都會導致私人對學前教育投資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承擔起建立健全學前教育市場資訊披露制度的職責,以減少對市場的扭曲。除此之外,趙海利2012認為在一些偏遠地區,學前教育生產過程還存在規模不經濟而需要政府介入。因為如果兒童數量很少,達不到規模經濟的最低要求,市場主導會導致壟斷現象從而損害家長和兒童的利益。

  二促進學前教育公平

  1.機會公平。從公平的角度闡述財政支援學前教育理由的研究也很多。蔡迎旗、馮曉霞2004、趙海利2012基於機會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支援學前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區域間、城鄉間、幼兒園間辦園條件差異以及教師間的處境殊異等,最後都會影響到兒童的入園機會。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的入園率明顯高於中西部,農村孩子的受教育機會更是遠不如城市孩子;另一方面兒童家庭背景及個人先天差異也會影響兒童的受教育機會。來自社會底層家庭,以及盲、聾、啞、弱或其他有各種身心缺陷的兒童,接受正常教育和特殊補償教育的機會更加有限。由此,他們認為政府必須成為促進學前教育公平的主體,確保教育的起點公平。2.過程公平。除機會公平外,楊曉嵐2008、彭雲2011還指出學前教育應注重過程公平,實現學前教育公平,不僅要為每個學前兒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同時還要根據每個個體的獨特性為他們提供有所差別的教育內容和課程,對處境不利的兒童給予傾斜和補償。根據不同兒童的個體差異施以與之相匹配的教育,這些公平上的要求是市場所無法做到的。因此,政府必須介入學前教育領域,承擔起促進學前教育過程公平的重任,包括國家層面的立法推進和政府層面的經費保障等。3.結果公平。文竹2011進一步從學前教育結果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學前教育領域中應承擔的責任。他認為,除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外,學前教育公平也應包括教育結果和質量公平。不同形式的學前教育機構在辦學模式、目的和理念等方面都有所差別,民辦幼兒園可能由於營利性過強而忽視教育質量,農村幼兒園可能由於師資力量等原因更容易採取“注入式”為主的教育方式,有嚴重“小學化”傾向。這些都會導致學前教育結果和質量上的不公平,需要政府通過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來正確引導。

  二、學前教育籌資責任的劃分

  學前教育籌資責任的劃分也稱為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前教育成本的含義及其核算,二是政府與市場各自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三是就政府分擔比例而言,各級政府間的財政支出責任劃分。

  一學前教育成本的含義及其核算

  學前教育成本及其核算是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基礎。教育成本的本質是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務而耗費的資源價值,從這一概念出發,學前教育成本包括因提供學前教育服務發生的直接成本和幼兒上學的機會成本。在幼兒上學的機會成本可忽略的條件下,趙海利2011認為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分擔的學前教育成本,是指滿足學前教育基本質量條件的必要成本。這樣的成本應首先由中央政府確定全國學前教育的最低質量要求,各地區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偏好等確定各自的學前教育最低質量,但不能低於全國最低標準,然後對滿足最低質量要求的成本進行核算。在對學前教育成本的核算問題上,現有研究大多把學前教育成本分類成具體專案。張詠2003、趙海利2011認為學前教育直接成本可分為經常性成本和基礎建設成本,其中經常性成本指幼兒園維持日常執行的成本,又可細分為人員經費支出和公用經費支出。人員經費主要包括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公用經費主要包括辦公費、水電費、修繕費等;基礎建設成本主要包括土地租金和固定資產折舊費。在具體核算成本時,應在這一分類基礎上儘量細化。張曾蓮2012以當前學前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分析了當前成本核算存在的成本專案不完整、離退休人員工資福利是否計入人員成本、公辦民辦幼兒園具體成本專案存在不一致等問題及原因,指出應明確學前教育成本核算主體和物件、折舊問題、成本計算期、成本核算的具體專案等,在成本的具體核算過程中還提出了總體核算法和分級核算法。

  二政府與市場各自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

  在正確核算學前教育成本的前提下,需要進一步確定政府和市場在學前教育成本中各自應分擔的比例。如前所述,學前教育屬於準公共品,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既不能由市場完全提供,也不能由政府包辦。關於政府與市場在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責任,學者們大都認為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政府、個人和社會都應成為學前教育成本的分擔主體,且又以政府和個人為主要分擔主體鄭益樂,2011;董淑超、劉磊,2013。而關於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比例的研究,學者們主要根據成本分擔理論,從受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兩個方面展開。楊娟2012,董淑超、劉磊2013等認為從學前教育中獲得利益的主體都應承擔一定的成本,並且獲得的利益越多支付的成本就應該越大。因此個人投資收益的大小是確定學前教育收費的重要依據,而確定政府職責大小的關鍵就在於對學前教育外部收益的判斷。但由於學前教育收益具有周期長和隱蔽性的特點,在目前對學前教育個人收益和外部收益等問題缺乏深入研究的情況下,在確定分擔比例時更要注重支付能力原則趙海利,2011。虞永平2007考慮到政府的財政壓力和家長的支付能力,認為將政府和家長對幼兒教育經費的分擔比例確定在8∶2左右是合理的。鑑於不同家庭的支付能力不同,政府分擔的成本不應該一視同仁,學前教育公共資源的投入應向弱勢群體傾斜。對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希望接受更高質量教育的家長收取更高的費用是合理的;對於確實存在經濟困難的家長,免除部分費用也是必要的。朱永新2008從我國學前教育在公平方面的現狀與目標的巨大差距出發,認為基於支付能力原則,政府分擔的成本比例應更大,提出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

  三各級政府間的財政支出責任劃分

  單純就政府承擔的學前教育籌資責任而言,還有必要弄清這個責任在不同級次政府之間的劃分。學前教育投入應由哪級政府財政承擔主要責任,學者們的意見並不一致。目前我國學前教育支出責任的事權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一級。很多學者根據當前學前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從體現國家意志、推動學前教育普及、實現教育公平等角度出發,認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事權安排重心偏低。周永明,張建萍2011以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為例,在探索改革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方面,提出了由縣區財政、鄉鎮財政、幼兒家庭三方共同分擔,並強調了縣區一級政府的財政投入責任,以徹底改變以往主要依靠財力相對薄弱的鄉鎮一級政府舉辦幼兒教育的疲軟局面。柳倩2011通過分析不同國家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公共投入中的分工發現,總體而言,學前教育發展走在前列的國家,中央政府都承擔了相對較多的投入責任。夏雙輝2012也認為目前我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方面的諸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央及省級財政責任嚴重缺位。要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學前教育公共服務事權安排重心應適當上移,建立以中央為主、地方為輔的財政撥款體制。也有學者認為各級政府的分擔比例不能一概而論。柏檀2013分析了當前學前教育的財權與事權不匹配造成的一系列後果,提出應針對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確定不同政府的責任分工。具體來說,對於園所建設經費,在西部地區可以主要由中央政府來負擔,中部地區由省級政府承擔主要責任,東部地區則由市、縣級政府主要負責;對於人員工資,西部地區可以由省、市、縣三級政府共同負擔,中部地區由市、縣、鄉三級政府共同承擔,東部地區則由縣、鄉兩級政府共同承擔;對於公用經費開支,西部地區可由縣、鄉兩級政府共同負擔,中部地區由鄉鎮政府承擔主要責任,東部地區則由鄉鎮級政府完全負責。總之,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學前教育的財政保障責任越應由較高層級的政府來負擔。

  三、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物件、重點與方式

  明確政府在學前教育領域中所需承擔的責任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政府怎樣提供這部分學前教育成本。現有研究主要是圍繞政府投入物件、重點與方式三個方面展開的。因為不同的投入物件會影響政府投入方式的選擇,不同的投入重點會影響學前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投入方式也會影響政府的供給效率,因此選擇合理的投入物件、重點與方式對於在操作層面上明確政府投入政策的總體思路,確保學前教育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物件

  就投入物件而言,政府必須選擇是將財政經費提供給學前教育服務的供給者—學前教育機構,還是學前教育服務的需求者—幼兒家庭。曾曉東、張麗娟2007認為政府在資助機構還是家庭之間的選擇,關鍵在於兩者的相對成本大小。由於學前教育服務的物件年齡較小,生師比要求非常低,對幼兒的看護屬於勞動密集型服務,政府通過資助機構提供早期保育的成本較高;相反地通過提供家庭補貼帶來的母親從業率下降,從而造成的稅收損失以及潛在的技術創新水平降低等真實成本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兩者之間的成本大小不能一概而論,政府在投入物件選擇上並沒有統一標準,而應該根據實際國情做出選擇。李召存、姜勇、史亞軍2009在比較國際範圍內的學前教育公共經費投入特點時,發現與投入需求方導向相比,投入供給方導向能帶來更穩定一致的學前教育質量和更高的學前教育入學率。這是因為投入教育機構可以讓政府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學前教育的發展,而投入幼兒家庭往往對政府和學前教育機構的操作都是很耗費的,政府每年要專門稽核申請津貼的家庭,學前教育機構也會出現招生數的極大波動。

  二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重點

  明確政府財政投入重點也非常重要,因為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明確投入重點才能確保其達到政府的政策目標。我國目前主要將財政資金投入給學前教育機構,但選擇這種投入物件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對民辦學前教育機構的投入問題李召存、姜勇、史亞軍,2009。目前在我國,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在幼兒園之間分配的特點是,公辦幼兒園享有穩定可靠的財政投入,而民辦幼兒園主要依靠自籌資金和收取學費維持其發展;城鎮幼兒園得到重點資助,農村興辦的幼兒園很少得到財政補助,城鄉學前教育投入的差距進一步擴大蔡迎旗、馮曉霞,2006。針對這一現狀,學者們展開了大量的研究。任豔花、楊寧2011認為當前財政投入重點投入公辦園,很難提高學前教育整體質量和學前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而民辦園作為對公辦園供給不足的一種彌補,已經成為我國學前教育供給體制中的重要力量,政府應該拿出一部分專項資金支援民辦幼兒園。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農村的學前教育很少得到財政支援,大多數農村學前教育處於最低端、最簡陋、最不規範的狀態中,城鄉幼兒接受學前教育機會嚴重不均。為促進學前教育公平,政府必須重點加大對農村地區幼兒園的財政支援,從經費投入、軟硬體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傾斜和照顧文然然、王建,2011。侯石安、張紫君2012也指出,在社會各方面急劇變革的背景下,如果政府不將投入重心轉移到農村,不惠及廣大民辦園,其財政投資就會逐漸失去公共財政的應有之義。但政府支援民辦園並不僅僅是投入的問題,在資訊不完備的市場中,如果不能對學前教育服務進行有效的質量鑑別和監控,就可能誘使民辦園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降低服務質量。因此,還必須要求接受資助的私立學前教育機構接受民眾監督或者讓它們隸屬於一個更大的非營利性機構曾曉東、張麗娟,2007。

  三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方式

  李召存、姜勇、史亞軍2009具體分析了學前教育財政經費供給方導向的投入方式和需求方導向的投入方式,前者包括現金投入、稅收優惠、實物支助;後者包括家庭津貼、學費減免、稅收優惠、幼兒教育券和帶薪育兒假。通過比較國際學前教育公共經費的投入方式,他們認為並不存在一種最好的可以適合所有國家或地區的學前教育公共經費投入方式,各國對不同投入方式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其政治、經濟、文化和保教體制的特殊性。蔡迎旗、馮曉霞2008則從政府財政投入公辦幼兒園的方式入手,分析了傳統的按編制撥款並以撥款形式重點投入教辦園和少數機關園的財政投入方式的缺陷,參照國際學前教育市場的通用做法,結合國內各地改革經驗,建議性地提出政府可以按編制撥款、設立專項撥款、改撥款為返還利潤的投資、解除規制,實現與市場的對接等方式對公辦幼兒園進行財政投入,以期提高有限的學前教育財政經費使用的公平與效率。龐麗娟、夏婧、韓小雨2010則借鑑香港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方式的特點,對制定與完善大陸內地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方式提出了相關建議,包括建立穩定長效投入與靈活專項投入相結合的財政投入機制;在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直接向家庭發放學前教育券;對學前教育機構的資助方式和額度與其質量評價相互聯絡。

  四、學前教育政府投入效果

  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效果是對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的使用進行的評價,正確的評價有利於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健全和完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如前所述,政府出於效率與公平的考慮介入學前教育領域,因而考察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效果也主要從這兩方面入手。

  一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使用效率

  從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使用效率的角度看,現有研究大多認為目前的財政投入是缺乏效率的。張雪2010考察了1998年—2008年我國學前教育財政狀況,並通過建立一個巨集觀教育機會模型分析了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對幼兒入園率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公辦幼兒園所負責的學前教育領域中,政府承擔的比例每提高1%,入園率反而會下降0.296%。他們認為這是因為當前財政幾乎全部投入給城鎮的少數公辦園,導致這些公辦幼兒園越辦越好,最後發展成為豪華型幼兒園,隨之收費也越來越高。能夠進入此類幼兒園的幼兒大多來自處於社會優勢階層的家庭,公共財政所惠及的幼兒越來越少。毫無疑問,這種資源分配方式是無效率的,結果只能是浪費了本來就已經很稀缺的學前教育公共財政資金。田志磊等2011也認為當前的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集中投向城市公辦園的使用效率遠遠低於投向農村學前教育機構,更遠遠低於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的入園補助。王水娟、柏檀2012選擇江蘇省51個縣作為樣本,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研究了當前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效率。他們根據Pastor的方法確定學前教育財政投入與產出指標,最終選擇財政補貼作為投入變數,選擇在校幼兒數、師生比、生均固定資產總值、生均房屋建築物總值和優質幼兒園佔比作為產出變數。研究發現,無論從均值還是有效樣本縣比重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效率整體都非常低。以各縣的總體效率狀況為例,效率得分的均值僅為0.17,達到效率的樣本縣僅為2個,佔有效樣本縣的比重僅為4%。

  二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公平性評價

  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是否有助於促進學前教育領域的公平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隨著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日益重視,學前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劉紅2012指出2009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51%,是1980年的三倍多,學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說明政府的大力支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前教育的機會公平。但是,大部分學者通過對財政投入結構和學前教育現狀的具體分析,認為當前的財政投入並沒有明顯促進學前教育領域的公平,突出表現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公民辦之間的巨大差異。洪秀敏、羅麗2012認為當前重城鎮、輕農村的財政投入特點加劇了城鄉學前教育的不公平狀況,集中表現在城鄉學前教育發展起點不公平、過程不公平和結果不公平。農村幼兒不僅在受教育機會和年限上遠不如城市幼兒,而且他們所接受的教育過程和質量更是無法與城市兒童相比。據測算,2010年城鄉幼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的差距已經達到42個百分點,同時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在城鄉之間分配十分不均,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施,農村都遠遠落後於城市。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教育質量的巨大差別,農村更多地採取以“注入式”為主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模式很可能使兒童不僅沒有獲得發展的機會,反而在上學之前便產生厭學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農村幼兒的不利處境。除城鄉差異外,宋映泉2010,田志磊、張雪2011還分析了我國不同區域間的學前教育不公平現狀。由於目前我國學前教育的政府投入主體是地方政府,因此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水平差異巨大,學前教育發展狀況也參差不齊。在經濟落後、政府財力薄弱的中西部農村,不少鄉鎮、甚至一個縣內的所有鄉鎮連一所公辦幼兒園也沒有。他們根據2008年各地常住幼兒人口數和在園幼兒數計算髮現,浙江和上海的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都達到了107%,而西藏和甘肅分別只有10%和35%。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公共經費的投入仍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投向公辦”的方式,這種投入方式使民辦幼兒園無法獲得資助,其運營成本主要來自於學雜費,也就是由幼兒家庭來承擔。民辦學前教育的發展雖然對學前教育機會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大部分民辦園由於長期缺乏強有力的質量監管,營利性過強而對學前教育質量嚴重忽略,價高質次已成為大部分民辦園的“通病”張妮妮、張聰,2011;趙微,2012。

  五、總結與評述

  學前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奠基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促進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關鍵在於學前教育財政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國內學者對政府支援學前教育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探討,在許多方面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出於效率與公平的考慮,政府理應介入學前教育領域,建立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機制,並需要明確各級政府間的責任分工。針對當前財政投入學前教育的效果在效率與公平兩方面均不合意的現狀,學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指出要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對民辦幼兒園和農村幼兒園的財政投入,建立健全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績效考核和監督管理機制等。但現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許多方面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第一,在劃分政府與市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責任邊界問題上,現有研究主要集中於分析當前政府責任劃分不清的現狀,但關於具體如何設計各級政府成本分擔比例的研究很少,提出的策略也較為籠統,使得實施公平合理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完善相關收費政策在現實中難以操作。下一步需要從高位入手、頂層設計我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還需要通過後續的反覆論證和改進。第二,對學前教育財政體制改革和創新的現有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還只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要麼僅停留在一些口號上而不夠深入,要麼沒有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找到一個真正適合我國的具體模式。如現有研究都認為政府應當改變當前投入方向,惠及廣大民辦園,但缺乏對支援民辦園發展的具體做法的研究,而具體投入方式、投入後資產的劃分等問題對政府政策的制定至關重要。再如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問題上,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農村之間在人口密度等問題上的差別也會影響具體的投入方式,應充分考慮我國農業大國的現實國情設計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對政府支援學前教育效果的研究缺乏廣泛和精確的數理分析,對於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不能得出客觀全面的評價,有待於進一步的建模和實證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