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論文參考範文

  財政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一門必修課.和財政學類專業的課程設定和教學模式相比,由於非財政學類專業在培養目標、專業設定方向和學生知識結構培養方面有所不同,財政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模式和方法也應有所差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財政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財政學論文範文一:鄉鎮財政管理下經濟發展完善策略

  摘要:通過加強鄉鎮財政管理來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已經成為當前鄉鎮發展過程中的意向重大議題。目前的形勢,尤其是新常態經濟條件下,只有打破傳統的、制約財政管理和經濟發展的瓶頸,方可使鄉鎮財政成為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物質基拙。本文將從思想和職能轉變、做實財政以及機制創新等方面,就如何優化鄉鎮財政管理、促進鄉鎮經濟快速發展,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僅供參考。

  關鍵詞:鄉鎮財政管理;優化措施;經濟發展;研究

  鄉鎮作為一級政府,是上傳下達的重要紐帶,其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可小覷的。鄉鎮對財政加強管理是其職能轉變的具體體現,鄉鎮政府對社會整體管理逐漸向人性化方向轉變,而且也體現了其對經濟發展管理的和諧化要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鄉鎮財政的財政管理好壞,決定著經濟發展,也關係著本鄉鎮的社會發展進步性。在當前的形勢下,要求通過優化鄉鎮財政管理,促進鄉鎮經濟發展,可從以下方面人手:

  一、加強思想重視,轉變政府職能

  以目前鄉鎮農民和經濟發展對財政的需求為基礎,不斷加強思想重視、樹立為民服務的理念,真正從思想層面上轉變思想觀念。通過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加強認識,來引導政府行為堅持“人本”的理念,將腐敗行為和思想扼殺在萌芽狀態。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可使其更好的為“三農”服務,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在加強鄉鎮財政職能建設過程中,應當不斷完善基本保障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政府財政職能,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一收入管理與資金奪配職能

  在收人管理職能轉變過程中,應當組織財源建設,協調財政收人管理工作,並且組織協稅護稅工作;同時,還要將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資產資源性收人以及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對財政票據進行嚴格管控。對於分配資金職能而言,應當統籌分配財政性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在此過程中,應當做好財政預決算草案編制工程,嚴格執行財政預算;同時還要組織制訂本級經費開支標準定額,對部門單位提交的年度預決算進行嚴格批覆,對本鄉鎮的綜合財力進行合理權衡。

  二監管與政策落實職能

  對鄉鎮各項財務活動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對各項財稅政策以及財務會計制度的具體執行情況進行認真審查;同時,還要對鄉鎮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各項財政性資金應用情況進行監管,負責評價財政性支出績效;參與監管由上級負責但在本鄉鎮實施的相關專項資金,並且組織檢查公益專案,監管村級經濟活動開展過程中的運轉資金。就落實政策職能而言,主要是執行和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財經方面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同時,還要負責、協助涉農補貼及補助政策的有效落實,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職能

  實踐中,通過參與制訂社會經濟發展政策,利用現代財稅政策工具,來有效促進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還負責關於財稅政策方面的諮詢與輔導,並且指導申報政策扶持專案資金;協助財政部門,扶持公益事業的建設,對鄉鎮的公共產品供需狀況進行調查統計,並且向鄉鎮黨委及上級財政部門提出建議。此外,對於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還應當根據發展情況和要求,積極做好各項其他財政工作。

  二、鄉鎮財政管理過程中,應當做實財政這塊大“蛋糕”

  鄉鎮財政管理實踐中,要想完成全年地方財政收人預期,既有目壓力,又是一種挑戰。在鄉鎮經濟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基礎上,在全縣財稅部門共同努力下,是可以完成任務的。第一,加大稅收及非稅收人的徵管力度,深挖增收潛力。實踐中,通過不斷提高稅收在鄉鎮財政收人中的佔比,來有效提升財政管理水平和收人質量。第二,在“營改增”背景下,全面執行和落實資源稅從價計徵制度,以保證稅制改革能夠順利實施。第三,健全和完善社會綜合治稅體系,不斷創新徵管技術手段,依法徵收。第四,對資產進行有效處置、尤其要做好出租以及出借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收繳管理系統,保證非稅收人能夠足額、及時的人庫。第五,制定和實施收人聯動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各個單位主動協稅以及護稅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穩步增長。第六,密切關注上級財稅政策和相關措施,與上級財稅部門加強聯絡,以爭取上級提供的財政扶持。

  三、創新鄉鎮財政管理制度,依法進行理財

  鄉鎮財政管理制度的創新和改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深化預算管理,加強改革創新,全面推行預決算公開以及零基預算。實踐中,應當立足實際,結合本鄉鎮捺點,建立和完善“三公”經費、行政經費支出以及會議費月報制度,並在此基礎上保證“三公”經費較上年度有減無增。第二,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及改革創新,將新增的債務及其風險等指標,納人到評價體系之中,對債務風險進行預警。第三,深化專項資金管控改革,使序量資金“活起來,’。實踐中,通過不斷加大專項資金的應用和整合力度,並且還要落實好財政資金的預算與執行掛鉤管理機制,以此來有效提高鄉鎮財政資金的有效利用率。第四,對專項資金專案庫加強建設,並將更多專案納人上級計劃盤中,以此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第五,不斷完善和深化財政惠民補貼制度,做好“一卡通”發放工作,並且適時開展“一卡通”擔尚到篷款工作。第六,深叱國庫集中支付、綜合治稅和公務卡推行等方面的財政改革,並保障其實效性。

  四、結束語

  鄉鎮政府財政管理過程中,應當著眼於本地區的經濟長遠發展,嚴格落實黨中央以及本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方針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以及資金槓桿之作用。

  參考文獻:

  [l]張莉萍.新時期鄉鎮經濟發展及財源建設路徑研究[J].現代商業,201409

  [2]張景芳.我國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模式探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06

  [3]張軍.如何促進鄉鎮經濟發展J[].現代經濟資訊,201311

  [4]趙金葉.當前鄉鎮財政面臨的困難與解決對策J[].企業研究,201403

  財政學論文範文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政策探討

  一、引言

  我國正處於加快發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深水區,面對嚴峻的城鄉差異和“三農”問題,就要更注重農業的發展。隨著國家財政對農業投入力度的加大,農民對合作社方式生產經營的意願和要求也越來越多,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意義,又要加強政府財政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推動作用,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克服農村、農業和農民自身的弱勢性,把提高農民整體收益落到實處。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國內學者關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也越來越豐富。徐旭初2005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特徵、變遷、安排及實踐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王徵兵2011、溫鐵軍2012及張徵華2013認為只有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投入力度,才與現代農業發展一致,才能深化農村全面改革,緩解“三農”問題。潘勁2005和苑鵬2009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受自然、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其組建和發展離不開政府財政政策的支援與幫助。黎家遠2011指出我國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還處於發展階段,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問題,其中以小農業和大市場不能無縫對接最為突出。首先,在思想上,房慧玲2015提到要轉變公眾和政府的觀念,摒棄“一切向錢看”、只重工商業發展的錯誤觀點,加大合作社政策宣傳,號召專業年輕人才加入合作社建設,提高合作社自身發展動力。其次,在財稅政策和資金上,倪國鋒2012、趙然芬2014認為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稅收負擔比較重,財稅政策形式單一,必須完善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大稅收優惠制度的力度和範圍、採取普惠制和重點制相結合的多樣化財稅制度,給農民帶來切實的利益。鄭少紅2015提出現在財政資金的扶持的力度不夠,要明確扶持物件,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乘數效應,保證合作社資金週轉無障礙。最後,在中央和地方管理關係上,謝元態2013提出中央要做到權利下放,給地方基層合適充分的權利,有針對性地及時解決合作社中存在問題。孔祥智2011、馬會平和吳春華2014學者認為,政府在扶持過程中監管存在的缺位等問題,要建立完整的實施監管體系,保證公正性和效率性。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有效緩解“三農”問題這一點,在大量的理論和實踐中已經得到認可。如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學也已經形成了大量的文獻,更有學者進一步運用經濟計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運營績效成果,但是在“政府財政政策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這一方向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提出我國在小農經濟脆弱“、三農”問題嚴峻等多重背景下,政府要結合政策、市場各方面,將小農經濟和大市場對接,大力發展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我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必要性

  首先,農產品和小農經濟自身具有脆弱性。農產品供給彈性大,其市場又是一種開放性的蛛網模型,它的產量受自然因素、技術水平影響比較大,經常會出現谷賤傷民的現象。例如,2012年在濟南的唐王鎮,農民迎來了一個大白菜的豐收年,但與此同時每斤僅五六分錢的白菜價又讓他們一籌莫展,當地流傳著“十斤白菜換不來一個燒餅”的一句話。我國的農業發展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發展,小農經濟自身是一種規模比較小、自給自足、經營模式比較陳舊的生產方式。這些脆弱性使得農業經濟發展更加分散和緩慢,導致農民增收存在障礙。其次,農村發展和國家管理存在衰退性。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湧入城市,使得農村老齡化嚴重,農業發展開始走下坡路“,三農”問題日益凸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工業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農業,國家把政策扶持更多地向工商業傾斜,使得農業發展得不到保護。同時,我國農業發展已不再以解決短缺問題為主,而是要以價值和價格的增長收益為發展導向,已有的政策並沒有高度重視農民產業化發展和組織集約化的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導致農產品暴漲暴跌的現象時有出現。此外,農民還要負擔昂貴的教育、醫療等生活費用,更讓實現增產猶如登天。綜合農村衰落、農業邊緣、農民增收困難等多方面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農村發展的動力不足,持續惡性迴圈,所以必須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家庭組織聯產、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來扭轉現狀。

  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

  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將農民的生產統一組織起來,它不僅是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樞紐,還能提高農民的自身地位,擴大整體經濟的產業鏈條,進而幫助農民抵抗由於價格的多變性造成的損失。這種統一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農民的交易利益,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第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順應了現代農業的要求。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是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要求以市場和科技為導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主動性,最終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和全農村的整體致富。農村專業合作社正是通過組織農民集體生產,培養具有專業化技術素養的農民指導生產,並隨時根據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調整生產,達到生產規模化、效益化的目的。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提高集約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的方式將分散的農戶從育種、生產、流通等環節集合起來,形成一體化的組織,把小規模的農戶和市場進行完美對接,有利於提高整個市場的集約化程度,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和農民收入。據統計,截止2014年12月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額已達3.03億元,大大激發了農業發展潛力。第三,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政府和農戶之間的關係。我國農戶眾多但是大多比較分散,在現行的市場經濟下政府很難對它們進行巨集觀調控。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就解決了這一障礙。農民可以將意見反映給合作社,由合作社彙總及時傳遞給政府,這樣政府就能有針對性地及時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也能提高政府自身的工作效率。

  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財政政策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我國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緊接著我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的又一次創新和突破。它兼具企業、合作互助的特點。我國的合作社形式主要有“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型、“合作社+經營大戶+農戶”型等。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國實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6.7萬戶,比上年底增加28萬家;入社農戶9190萬戶,佔農戶總數的35.3%;有21.3萬家合作社開設了社群直銷店,銷售總收入達340多億元。儘管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有了突飛猛進地增長,但就是這樣一個消費空間如此巨大,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有時甚至還解決不了小範圍的單個農產品生產過剩。主要體現在:

  1.註冊資金規模小當前我國當前大部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值起步階段,註冊的資金比較少,成本低,但是合作社在擴大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這樣在合作社執行中就會出現資金短缺。雖然政府在資金髮面會給與扶持,但仍然是杯水車薪,尤其在縣級以下的合作社這種現象就更加突出。此外,合作社的形成和發展仍然依賴一些生產運輸大戶,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通常選擇外出打工,普遍素質低下,導致合作社在執行過程中缺少經驗豐富,技術管理兼贏的複合型人才。這些原因都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導致其自我調節和更新的水平不夠,動力不足。

  2.執行管理不規範有一些合作社為了騙取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建立所謂的“空殼合作社”,它名義上是合作社,實際就是由多個獨立家庭經營產生的集合,沒有真正發揮組織效率,形同虛設。首先,很多合作社與成員間的責任產權關係不明確。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農民向合作社投入資金後,由合作社成員管理農民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但是當農民退社時,這筆錢可以隨時取出。容易造成合作社資金週轉不靈;其次,合作社的成員管理、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很多農戶形式上是合作社的成員,實際卻並沒有參與合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約束仍然還是屬於傳統交易,並沒有改變產業現狀,導致大量資源浪費。

  二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行財政政策

  早在2007年我國就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2013年,又再一次指出要牢牢捧住自己的飯碗,用科技武裝農村經濟,大力發展國家糧食安全策略,強調農業的重要性。針對於農村專業合作社,國務院在2014年8月又下發了《關於引導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把合作社的規範性建設發在首要位置,由此可見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視程度。具體有以下幾點:

  1.稅收優惠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支援農民合作社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培訓推廣和產品認證等行為,如:對合作社購買大型農具享受30%的優惠補貼;對國家急需和地區偏遠貧困的地區合作社優先幫助,區分產業性質,對不同的主體實施不同的發展政策,發揮其不同的市場優勢;一些涉農事項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可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了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多種稅種,如: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所得暫免徵收所得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的農產品在規定的範圍內按13%計徵增值稅。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辦理登記時不用收取費用,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可以不用進行稅務登記。

  2.財政資金投入最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都強調要增加對合作社的補貼,包括技術培訓、服務能力、管理水平;要安排部分財政投資專案資金給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建立重點示範社;政府不僅為合作社設立了專項資金,財政資金還可以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擔保,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和基金專案,加大了貸款和補貼力度,這實際上是對農民利益的一種補貼。例如浙江省財政每年都設3000-4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合作社,同時,對效果好的還擇優另外補助15-30萬元;福建省也從2011年開始每年直接對合作社補貼不少於2000萬;其他省也都相繼不斷加大了財政投入。

  3.財政管理政策2009年農業部聯合了國稅總局等十幾個部門開展合作示範社的建設活動,建立了部、省、市、縣構成的四級平臺,管理全國範圍內經營的規模大、效益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管理效率;2015年,中央又再次強調規範化建設,啟動國家動態監測機制;在財政監督機制上目前的政府管理還是有一定欠缺的,也有一些措施保證,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

  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政政策效果分析

  1.財政制度政策是合作社的導航儀我國從2004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開始就不斷出臺完善關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制度政策,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正確導向,為其營造一個正規的環境,使得合作社能夠快速健康的發展。在各種財政制度的引導下,現在我國合作社整體的生產經營管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社會認知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加強,已經有四千多家國家級示範合作社形成。

  2.財政資金投入為合作社帶來真金白銀財政資金扶持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作提供了動力,是發展的動力。它不僅可以解決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推動合作社自身發展,還能根據不同合作社信用等級等綜合確定是否提供資金貸款服務,真正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例如江蘇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從最初的0.2億元到2014年的2.2億元,累積總投入12億元,帶動糧食生產快速增長,農業計劃水平達到78%,科技技術進步貢獻率63%左右,各項指標均居國家前茅,農民生產水平整體提高。

  3.管理約束機制為合作社提供監督和控制管理和約束監督機制是治理結構中的兩大機制,使得合作社發展更加規範化。建立有效的機制既可以改善目前合作社內部整體成員分散、鬆懶的現狀,有能整理政府部門中央與地方事權不一致等權利混亂和資金管理不規範的問題。同時提高合作社和政府兩者的執行效率,避免了“尋租”行為的產生,有效地維護了農戶們的實際利益。

  四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政政策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農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政策落實方面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使合作社步入規範化的軌道,但是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

  1.財政政策方式單一,惠農政策落實困難當前我國的財政政策支援多以資金的無償撥補為主,方式比較單一,不完善連貫,而且財稅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的,沒有系統性和針對性,省級一下的政府管理比較困難。雖然規定中央和地方要共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具體每個主體要實施多少,管理多少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再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協會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的多樣性,致使很多稅收優惠不能落到實處。在已經實行的合作社的稅收優惠政策中,其涉及範圍還比較窄,主要還是集中在農產品的初加工和銷售,還有技術上的服務優惠,並沒有考慮到產品的深加工。

  2.政府資金分配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在資金扶持方面,政府對合作社的投入基數還是偏小的,惠及範圍比較窄,所以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沒有對合作社有一個系統的規劃,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本著“一切向錢看”的原則,幫大不幫小,幫強不幫弱,使得很多有發展潛力的小型合作社得不到資金支援。在幫助合作社時也容易忽略合作社內部機制、營銷管理水平、人力資本等軟體資金的投入再加上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原因,在不同的地區合作社發展也呈現不同的情況。從全國來看,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合作社發展較好,其餘省市發展存在很大差距,不利於合作社全方位的長久均衡發展。

  3.政府資金監管不到位,管理體系有待創新我國財政體系是多級層層下放,很多扶持資金在下放到基層的過程中被挪用,等到了基層就所剩無幾。還有很多地方政府在上報資料時會有瞞報,錯報現象,無法真實反映合作社存在的問題。同時,這種管理體系也會造成資金到付時間過長,無法及時解決問題。據調查,2011年,江蘇省東臺市共登記合作社1226家,但實際進行稅務登記的僅有199家,還有少數地方存在亂收費現象,這都是當前政府管理體制不完善導致的。在申請專案時還存在手續較為繁瑣,監督管理不配套等問題。

  4.法律配套制度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農村留不住年輕人,很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兒童,所以使得農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勞動力和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現在對合作社的宣傳力度還是不夠的,農民對一些財政政策不瞭解,參與程度不高,意願不強烈。無法吸引一些新生力量和資金持續投入合作社中,形成光有政策支援,沒有專業人員執行的窘境。除此之外,政府在對合作社實施財政政策的同時還要注重法律等其他配套制度的完善,如金融信貸力度小,渠道窄,農業保險由於整體稅負偏高而導致供給不足等。

  四、完善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政政策建議

  一加強合作社自身發展動力

  首先政府應該轉變錯誤的經濟發展觀,充分認識

  到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既不能盲目地追求經濟增長,也不能片面追求公平而忽視效率,要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稅體系,強化合作社的合作性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引導合作社發展活動。其次,要鼓勵大學生等新生力量加入合作社建設,加強對農戶的技術思想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的專業素質,使合作社跳出“生產效率低-人才短缺-生產效率低”的死迴圈。最後,要創新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模式,由政府幫助合作社實現轉變,利用網路等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

  二運用多管齊下的創新扶持方式

  現階段我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政策扶持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支出政策,即補貼,其二是稅收政策,即減免退稅。在以後的發展中我們要改變這種單一方式,對合作社進行多樣化支援,比如:在合作社執行的過程中出資開展專業的技術培訓,或者提供免費的物資發放;利用政府優勢對合作社進行招商引資,多吸收國內外社會資金,加快資金多方位的流通;以獎代補,對那些小型發展好的合作社給予現金等方式的獎勵。通過這些措施,多管齊下,改變傳統的政策方式。對於稅收政策不能僅限於標準的制定,還要考慮到稅收轉嫁,因為農產品供給的缺乏彈性的,稅負很容易轉嫁到社員身上,這樣就會造成稅收無效。

  三建立規範的管理約束機制

  不管是從合作社內部還是政府來看,我們都應該規範現有的財政管理體制。在合作社內部,我們要明晰產權,從註冊登記到盈餘分配都統一管理,明確各項資金用途,提供考核評價機制。例如:結合定量定性分析、實施前實施後分析;政府從合作社申報到撥款再到跟蹤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可以採用電子資訊無紙化進一步提高效率。相關部門還要建立合理的激勵監督約束機制和獎懲鮮明的政策導向,對財政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管,確保專款專用,資料真實,杜絕出現亂用、錯用現象。

  四各種配套制度要突出重點

  政府的資金安排既要公平統籌,又要有主有次,突出重點。中央和地方應該分別安排資金支援信用社的發展,在扶持重點合作社的同時幫助小微合作社發展。在制度方面,可以在確保農村低保和基本社會服務保障的基礎上,將制定支援合作社的財稅政策事權下放到地方,因為越接近基層的地方,越知道什麼樣的優惠政策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除了財政部門支援,金融部門也應該協同其發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通“綠色通道”,加大合作社抵押、貸款和擔保的力度,解決其融資困難的問題;實施農業政策性保險,增強合作社的防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