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業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進而使其化工行業已經是成為了人們比較重視的一個行業,化工行業由於具有著比較特殊的性質,並且在化工行業當中具有著比較多的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的氣體,因此其安全性必須要引起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生物化學工程環境改造分析

  一、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工業“三廢”汙染、農用化肥和農藥的汙染以及廢棄塑料和農用地膜的汙染,嚴重的影響了國內的生態環境,使得水汙染日益加劇。水資源嚴重短缺,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農村則有8000萬人和6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土壤汙染嚴重,耕地面積銳減,近10年來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劇;森林覆蓋面積下降,草場退化,每年減少森林面積達2500萬畝;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疾病發病率急劇上升。環境是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與人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環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人類通過調節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同時也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有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環境條件。人類對環境的改造能力越強,環境對人類的作用就越強。人類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棄物帶給了環境,造成了環境汙染,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加快應用高新技術,如現代生物技術來控制環境汙染和保持生態平衡,提高環境質量已成為環保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幾大環境問題:一是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空氣汙染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會導致急性危害。產生的原因,一種是汙染地區的氣象條件發生了變化,大量汙物積聚在低空,擴散不開;另一種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質短時間內進入大氣,造成嚴重汙染。二是慢性危害:長期生活在低濃度汙染的空氣環境中,機體可受到慢性潛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增高。如目前吸菸引發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矽致矽肺等已為人們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氣汙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現,是現代肺癌發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驗證實,有30餘種空氣汙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環芳烴化合物,以3,4苯並芘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木材等燃燒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種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煙、煤焦油、汽車廢氣、飛機尾氣、柏油路灰塵中都能分離出3,4苯並芘。某些元素如砷、鉛、鎘、鉻、鈹的致癌性已在動物實驗中被證實。

  二、現代生物技術與環境保護

  現代生物技術是以DNA分子技術為基礎,包括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術的總稱。現代生物技術不僅在農作物改良、醫藥研究、食品工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也隨著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在治理汙染、環境生物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物技術作為一種高新技術,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國和民間研究機構的高度重視,發展十分迅猛。與傳統方法比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許多優點。首先,生物技術處理垃圾廢棄物是降解破壞汙染物的分子結構,降解的產物以及副產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於把人類活動產生的環境汙染減輕到最小程度,這樣既做到一勞永逸,不留下長期汙染問題,同時也對垃圾廢棄物進行了資源化利用。其次,利用發酵工程技術處理汙染物質,最終轉化產物大都是無毒無害的穩定物質,如二氧化碳、水、氮氣和甲烷氣體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汙染物的多次轉移而造成重複汙染,因此生物技術是一種既安全又徹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術是以酶促反應為基礎的生物化學過程,而作為生物催化劑的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其反應過程是在常溫常壓和接近中性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大多數生物治理技術可以就地實施,而且不影響其他作業的正常進行,與常常需要高溫高壓的化工過程比較,反應條件大大簡化,具有裝置簡單、成本低廉、效果好、過程穩定、操作簡便等優點。所以,當今生物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環境監測、工業清潔生產、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無害化處理等各個方面。

  三、現代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一汙水的生物淨化

  汙水中的有毒物質其成分十分複雜,包括各種酚類、氰化物、重金屬、有機磷、有機汞、有機酸、醛、醇及蛋白質等等。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可以解除汙水的毒害作用,從而使汙水中的有毒物質轉化為有益的無毒物質,使汙水得到淨化。當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處理汙水就是生物淨化汙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是酶工程技術。固定化酶又稱水不溶性酶,是通過物理吸附法或化學鍵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態的不溶性載體相結合,將酶變成不溶於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細胞是一個天然的固定化酶反應器,用製備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將微生物細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應的固定化細胞。運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可以高效處理廢水中的有機汙染物、無機金屬毒物等,此方面國內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國將能降解對硫磷等9種農藥的酶,以共介結合法固定於多孔玻璃及矽珠上,製成酶柱,用於處理對硫磷廢水,去除率達95%以上;近幾年我國在應用固定化細胞技術降解合成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直鏈烷基苯磺酸鈉LAS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對於含100mg/L廢水,降解率和酶活性儲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細胞降解含酚廢水也已實際應用於廢水處理。

  二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重金屬汙染是造成土壤汙染的主要汙染物。重金屬汙染的生物修復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減、淨化土壤中重金屬或降低重金屬的毒性。其原理是:通過生物作用如酶促反應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化學形態,使重金屬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環境中的移動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過生物吸收、代謝達到對重金屬的削減、淨化與固定。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過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激發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態結構,這將有助於土壤的固定,遏制風蝕、水蝕,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汙染的消除

  廢棄塑料和農用地膜經久不化解,估計是形成環境汙染的重要成分。據估計我國土壤、溝河中塑料垃圾有百萬噸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殘存會引起農作物減產,若再連續使用而不採取措施,十幾年後不少耕地將顆粒無收,可見數量巨大的塑料垃圾嚴重影響著生態和環境,研究和開發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一方面可以廣泛地分離篩選能夠降解塑料和農膜的優勢微生物、構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離克隆降解基因並將該基因匯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兩者同時發揮各自的作用,將塑料和農膜迅速降解。同時,還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發、生產和應用。有些微生物能產生與塑料類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這些聚酯是微生物內源性貯藏物質,可以用發酵方法進行生產,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點、高彈性、不含有毒物質等優點而在醫學等許多領域有極好的應用前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人們正在用重組DNA技術對相關的微生物進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個研究熱點是採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聚-羥基烷酸PHAs,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閉?璺ü菇ǔ鱟勻苄訮HAs生產菌種,即將PHAs重組菌進行發酵,在積累大量的PHAs後,加入訊號物質,使裂解蛋白產生,細胞壁破壞,PHAs析出,以簡化胞內產物PHAs的提取過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學農藥汙染的消除

  一般情況下,使用的化學殺蟲劑約80%會殘留在土壤中,特別是氯代烴類農藥是最難分解的,經生態系統造成滯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辦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農藥已成為消除農藥對環境汙染的一個重要方面。能降解農藥的微生物,有的是通過礦化作用將農藥逐漸分解成終產物CO2和H2O,這種降解途徑徹底,一般不會帶來副作用;有的是通過共代謝作用,將農藥轉化為可代謝的中間產物,從而從環境中消除殘留農藥,這種途徑的降解結果比較複雜,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為了避免負面效應,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對已知有降解農藥作用的微生物進行改造,改變其生化反應途徑,以希望獲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徹底消除化學農藥的汙染,最好全面推廣生物農藥。所謂生物農藥是指由生物體產生的具有防止病蟲害和除雜草等功能的一大類物質總稱,它們多是生物體的代謝產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殺蟲劑、農用抗生素製劑和微生物除草劑等。其中微生物殺蟲劑得到了最廣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殺蟲劑、細菌殺蟲劑、真菌殺蟲劑、放線菌殺蟲劑等,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現在人們正在利用重組DNA技術克服其缺點來提高殺蟲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殺蟲劑的一個研究熱點是桿狀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們正在研究將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編碼神經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桿狀病毒中以增強桿狀病毒的毒性;將能干擾害蟲正常生活週期的基因如編碼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桿狀病毒基因組中,形成重組桿狀病毒並使其表達出相關激素,以破壞害蟲的激素平衡,干擾其正常的代謝和發育從而達到殺死害蟲的目的。

  範文二:國外冶金業發展及政策

  一 俄冶金工業的部門劃分

  要分析俄羅斯的冶金工業,首先需對冶金工業進行界定。冶金工業大體上包括:黑色、有色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開採;生鐵、鋼、軋材、鋼管、鐵合金、耐火材料、焦炭、鋁、銅、稀有金屬鎳、鈷、鉛、鋅、錫等的生產;有色金屬鈦、鎂、有色重金屬、硬質合金產品的生產和半導體的加工;廢鐵、廢金屬的深加工和某些相關化學產品的生產。按照俄羅斯ОКВЭД分類法①,冶金工業主要分佈在D類加工工業、C類礦產開採業和G類的51•57等級中。具體涉及以下型別:CB———非能源類礦產的開採;DJ———冶金和金屬製品生產;DF———焦炭、石油製品和核材料的生產23.1子級———焦炭生產;DI———其他非金屬礦產的生產26.8子級———耐火製品生產;DN———其他生產37.1子級———廢鐵和金屬廢料加工;G———批發零售貿易,私人日用品維修51.57子級———非金屬、廢紙等的回收、分選、分配和包裝。

  二 俄冶金工業的發展狀況

  一俄羅斯冶金工業在其經濟和世界冶金業中的地位

  冶金工業是俄羅斯工業中的基礎行業。2008年,俄羅斯冶金工業企業共有1.8萬家,就業人數為115萬。從產值上看,冶金工業產值佔俄GDP的5%,佔工業產值的18%,產品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14%。從稅收貢獻看,冶金工業佔國家納稅額的5%。從產業關聯上看,冶金工業消費了整個工業28%的電力、5.4%的天然氣、10%的石油和石油製品,使用鐵路運輸載重總量的23%。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2005年俄羅斯鋼產量居世界第四位前三位分別是中國、日本和美國。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俄羅斯鋼產量有所下降,由2008年上半年的3840萬噸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2630萬噸,但世界鋼產量也相應的由6.975億噸降至5.374億噸。俄羅斯始終保持了約世界5%的產量,世界第四的位置未變第三位的美國由印度替代①。銅產量方面,2005年俄羅斯佔世界產量的6%,居世界第五位;2005年俄羅斯鋁產量佔世界產量的11.5%,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俄羅斯的鎳產量佔世界產量的21%,居世界第一位;鈦產量佔世界產量的24.8%,居世界第二位②。

  二固定資產投資狀況

  俄羅斯加工工業普遍存在固定資產投資不足的問題,但與其他部門相比,冶金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最高,2008年冶金與金屬製品生產部門在總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為3.6%,機器製造業的比重為0.9%,電子裝置和光電儀器為0.5%,交通運輸工具製造業為1.2%,化學工業為1.6%。由於冶金工業屬於加工工業的原材料部門,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俄羅斯工業結構的低水平特點。儘管冶金工業在整個加工工業中的投資佔有較高水平,但與其創造的產值相比仍是很不相稱的。2006年,冶金工業產值在GDP中佔5%,而該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在總固定資產投資額中的比重為3.8%。2008年,冶金工業產值依然為5%,但固定資產投資卻下降為3.6%。這意味著如若冶金工業不加大投資力度,可能面臨著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三進出口發展狀況

  2000~2007年,俄羅斯冶金工業的進出口大體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出口額從167億美元增加到521億美元,增長了2.12倍;進口額從40億美元增加到172億美元,增長了3.3倍見圖1;進口增長快於出口。2008年,由於受主要出口物件國需求下降以及一些國家海外擴張的影響,俄羅斯冶金工業的貿易環境出現輕度惡化情況:出口額下降至460億美元,下降幅度達11.7%;進口額卻略有增長,增加了3億美元③。儘管貿易環境變差,但俄羅斯冶金產品的出口結構並沒有相應惡化。2009年第二季度,在總量下降的條件下,技術含量較高的型材出口量與2008年同期相比增長8萬噸,佔總出口量的15.1%,較2008年同期提高了3.37個百分點;而技術含量較低的毛坯和半成品出口比重下降為52.4%,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個百分點。

  四生產狀況

  2000~2007年,除2001年冶金工業生產指數出現負數以外,其餘年份的生產指數都為正。這說明該行業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但就增速而言,各年呈週期性波動。2000~2001年增速下降最多,這主要是因為金融危機過後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除。就各年份和具體產品而言,2006年,主要冶金產品的產量與2002年的水平相比增長了10%~20%,其中鋼管和塗層鐵皮增長最快,增長率分別為52%和70%①。2007年冶金和金屬製品生產比2006年同期增長2%。其中,成品軋材生產增長2.4%,鋼管生產增長10.2%,鐵礦石生產增長2.4%,焦炭生產增長3.5%。鋼產量達到7240萬噸,比2006年同期增長2.2%;鐵產量達到5150萬噸,與2006年同期相比則下降了1.6%。2008年,俄羅斯冶金工業的發展可明顯劃分為兩個階段:2008年上半年冶金工業基本上保持了增長的勢頭;從2008年6月開始,由於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已演變為全球危機,並且正向實體領域侵蝕,俄羅斯也沒有幸免。冶金工業增長率在2008年6月出現了大幅下滑,在之後的7~10月期間,基本上接近零增長見圖4。綜合2008年全年,由於上半年保持了一定的增長勢頭,冶金和金屬製品生產與比2007年同期相比仍增長了1.7%②。2009年,由於危機進一步演化,冶金和金屬製品生產繼續下滑,2009年上半年,鐵礦石生產下降21•6%,成品軋材下降28%,鋼管下降30%③。截至2009年10月,冶金工業生產同比下降了19.2%見圖4。儘管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年增長都為負,但是分月度看,增長率有回升的趨勢,這也體現了俄羅斯冶金工業在危機中的復甦跡象。

  五冶金工業財務狀況和價格政策

  2007年,冶金工業盈餘為7800億盧布,比2002年增長近8倍。其中,黑色金屬冶金工業為4300億盧布,增長10.2倍;有色金屬冶金業為3500億盧布,增長6.2倍。2008年,冶金工業盈餘出現大幅下降,為5725億盧布,比2007年下降近27%。從整體看來,冶金工業在俄羅斯工業部門中保持了較高的利潤率,2000~2007年,黑色冶金企業平均利潤率為23•1%,有色冶金為33.2%。2008年,黑色冶金企業利潤率下降為15%,有色冶金下降至26%①,但與加工工業中的其他部門相比,冶金工業的利潤率還是比較高的②。俄羅斯冶金工業企業之所以能夠保持如此高的利潤率,並非主要由於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而是冶金企業進行了垂直一體化,一體化公司控制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價格礦石、焦炭、生鐵、鋼和毛坯等的價格和企業內部的工資水平、折舊率等③。由於壟斷的市場結構,垂直一體化公司採取了分割市場的銷售政策,將一部分金屬初級產品用於出口。當國際市場為競爭的環境時,俄羅斯公司只能獲得正常利潤;而國內市場由於分割了一部分供給,造成金屬初級產品供給不足的現象,這樣一體化公司則可在國內市場上獲得比不分割市場條件下更高的壟斷利潤,同時,由於金屬初級產品供給不足又會造成原料供給不足的假象,使一體化公司有理由進一步提高原料價格。上述過程就是一體化公司通過價格政策,將產生於市場條件下的費用重新分配,獲取超額利潤的過程。因此,價格政策是決定冶金工業企業財務狀況的主要因素。然而,俄羅斯國內金屬原料和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意味著金屬深加工和機器製造業成本的提高,不利於高附加值的機器製造業等的發展,也不利於產業結構的高階化。事實證明,2008年之前,在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盧布升值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俄羅斯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業的供給已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進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三 俄冶金工業發展中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內部問題

  1.冶金工業生產裝置老化嚴重

  俄羅斯冶金部門裝置老化現象嚴重。2008年,黑色和有色金屬冶金工業的固定資產磨損率分別為43.5%和41.8%①,生產裝置、天然氣和淨水系統都急需進行現代化改造②,而冶金工業固定資產的更新率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化的需要。2008年,黑色冶金工業固定資產更新率僅為2.2%,其中有色金屬冶金工業更新率為2.9%。對此,俄羅斯政府在冶金工業發展戰略中給予高度關注,並兩次提高更新率目標。《2015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提出,到2010年冶金工業的固定資產更新率提高至3.5%~4%,到2015年提高至4.5%~5%③;而在《2020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中,俄羅斯政府將2020年冶金工業的固定資產更新率目標設定為5.5%④。

  2.原料基礎不具投資吸引力

  儘管俄羅斯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但質量較差,難以分選。例如,俄羅斯的錳礦石基本上是難選的碳酸鹽型礦石,錳含量僅為19.76%;已探明鉻礦中7個為岩漿型礦床,品位為28.34%。此外,很多產地位於地質條件複雜的地區,由於經濟和技術條件所限尚未能開發。

  3.生產的資源消耗高

  俄羅斯產業結構低階化,先進的製造裝備難以應用。加之裝置老化、原材料品位差等因素,使得俄羅斯冶金工業生產的資源消耗很高,具體表現為材料消耗高、能源消耗高和勞動力消耗高。2007年冶金工業中主要產品的能源和運費在成本中的比重,其中採礦、黑色金屬和鋁三種產品的生產消耗比重最高,分別達到40%、33.1%和41%。俄羅斯政府為此制定了相應的節能降耗措施,金屬冶煉部門的耗電量預計到2011年下降3%~5%,到2015年下降15%~17%,到2020年下降20%~22%;採礦部門耗電量到2011年下降2%~3%,到2015年下降13%~15%,到2020年下降18%~20%①。此外,部門內部還存在企業創新積極性不高、技術熟練的人員不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外部問題

  1.金屬消費部門不發達導致國內市場容量低、對高加工度產品的需求不足金屬的主要消費部門包括機器製造、汽車組裝、管道建設、造船、航空和建築業等。由於這些關聯產業並不發達,俄羅斯國內市場金屬消費量大大低於工業發達國家。2007年,俄羅斯金屬製品人均消費量為261公斤,與此相比,日本為626公斤,德國為463公斤,美國為354公斤,歐盟國家為392公斤。俄羅斯鋁的消費量僅為美國的12.7%,德國的23.8%,日本的16.7%和中國的40%;鋅的消費量相應為這幾個國家的27%、20%、18.2%和35.7%。國內金屬消費部門不發達導致冶金工業部門面臨較大波動。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外需下滑嚴重影響國內市場,因為在外需疲軟的情況下,冶金工業分割市場的壟斷銷售策略失效,國內市場上形成了供大於求的局面,企業間競爭加劇,而金屬消費部門的生產也發生疲軟,導致對原材料需求不足,在供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冶金工業國內市場消費大幅下降。俄聯邦工業和貿易部對黑色冶金行業中10家骨幹企業②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銷售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以2008年1~8月平均銷售量為標準,國內市場銷售量下降最嚴重的月份為2008年12月,下降幅度高達70%,而出口下降最嚴重的月份為2008年11月,下降幅度僅為26%。而與此形成對比,隨著外需逐漸回暖,國外市場的需求卻擠佔了國內市場。2009年3~5月,出口消費比重由88%上升至111%,而國內市場的消費比重則由65%下降為57%。因此,大力發展俄羅斯的金屬消費部門,為冶金工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內需基礎是發展俄羅斯冶金工業的重要方向。

  2.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俄羅斯冶金產品出口進行各種限制儘管俄羅斯的冶金工業極大地依賴外部市場,但世界其他國家卻對俄羅斯實施了各種限制。目前,世界上18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美國、土耳其、澳大利亞、阿根廷、委內瑞拉、墨西哥和印度等國針對俄羅斯冶金產品共計採取了38種限制措施①。就鋼材這一種產品而言,就有11個國家針對俄羅斯出口商實行27種限制措施②。例如,2006年7月,歐盟對無縫鋼管實行了反傾銷關稅,這實際上禁止了俄羅斯向歐洲市場出口該產品。在其他產品方面,2006年,俄羅斯出口到歐盟的合金須交納6%的關稅,加工度較高的產品如鋁材、型材和板材等關稅為4.5%。到2007年,出口到歐盟的合金關稅被提高至7.5%,高加工度鋁製品則提高至20%~30%。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於世界各國經濟下滑和對冶金產品的需求下降,各國政府對本國市場的保護措施更有所加強。例如,2009年伊朗開始對俄羅斯的角鋼和U型棒材實行進口限制措施。3.保護國內市場的措施力度不夠,導致進口居高不下近年來,中國、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冶金工業發展迅速,擠壓了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等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針對競爭國家的出口,美國、歐盟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積極採取措施保護國內市場,如美國和加拿大對中國鋼管的進口關稅高達700%。俄羅斯卻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導致進口商品擠佔國內市場。例如,從2003年起,俄羅斯大口徑鋼管進口逐年增加,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對此進行了調查,決定對該產品的進口徵收8%的特別關稅,但2006年從烏克蘭的進口仍增長了55%,所佔比重達到20%。顯然,8%的關稅對保護國內市場顯得力度不夠。

  四 俄冶金工業發展戰略

  鑑於冶金工業在俄羅斯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發展中的種種問題,俄羅斯能源和工業部制定了冶金工業的發展戰略,以期通過各種措施促進冶金工業的發展。2007年5月俄羅斯能源和工業部制定了《2015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但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對俄羅斯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凸顯,冶金工業生產的大幅下滑使俄羅斯政府無法按照《2015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中提出的目標和方針實施。因此,俄羅斯政府又在對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該行業發展進行審視和總結的基礎上,於2009年3月重新出臺了《2020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

  一《戰略》目標

  《戰略》的總體目標為:加快創新,保證部門的經濟效率、生態安全和資源儲備,提高能源、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產品競爭力,實施進口替代。在此基礎上,提高俄羅斯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以滿足俄羅斯國內市場、獨聯體國家市場和國際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要保障總戰略目標的實現,總目標應針對現有問題分解成若干子目標以便更好地執行。1.更新固定資產,降低生產消耗到2011年,固定資產更新率將從2008年的2.5%~3%提高至3.5%~4%,到2015年提高至4.5%~5%,到2020年提高至5.2%~5.5%;到2020年,固定資產磨損率從43%下降到38%。隨著固定資產投入的增加以及技術改造升級,冶金工業中的各種資源消耗應相應減少。對此,《戰略》設定的目標如下:到2011年,冶金工業生產的資源消耗降低5%~7%,到2015年,降低13%~15%,到2020年,降低15%~17%。2.新增就業崗位,提高勞動生產率到2011年,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到2015年達到2萬個,到2020年達到4萬個;除了在數量上增加冶金工業的人員,還要在質量上提高。對此,《戰略》提出了提高再培訓工人比重的措施:具體來講,到2011年,工人再培訓比重達到60%,2015年達到70%,到2020年達到80%。《戰略》通過專業化崗位的設定以及知識資本的投入,從而達到提高整個冶金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目的。3.積極發展金屬消費部門,擴大國內市場對冶金產品的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增加高加工度產品的需求比重預計到2011年,俄羅斯國內市場中黑色金屬成品軋材消費佔產量的比重將為58.9%,到2015年為65.9%,到2020年為75%;鋁的消費比重分別達到24.2%、26.8%和29.2%;銅的消費比重分別達到68.4%、70%和72.6%;鎳的消費比重達到8.6%、7.7%和13.8%。針對高加工度產品,目前,黑色冶金業國內消費比重為24.8%,有色冶金業為15%。到2011年,兩者比重預計提高到27.8%和17%,到2015年提高到31.8%和22%,到2020年提高到36.2%和25%~28%。針對高新技術產品,到2020年國內消費比重應提高到15%~20%。4.縮減進口,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到2011年,將進口實物量降低至2007年水平的50%,到2015年降低至41%,到2020年降低至37.5%。根據國內有生產優勢的產品,降低其相應的進口量,黑色冶金業中主要降低鋼管、塗層金屬和不鏽鋼的進口;有色冶金業中主要降低精選銅、鎳和鈦的進口。在提高冶金產品質量和數量的基礎上,《戰略》提出應採取提高關稅和反傾銷的措施以保護國內市場,具體措施包括:對產自所有國家的大口徑鋼管實行8%的特別關稅;對原產於歐盟國家的不鏽鋼實行反傾銷關稅,稅率為每公斤0.84歐元;對原產於烏克蘭的工程緊韌體實行21.8%的反傾銷關稅和價格承諾;對原產於烏克蘭的鍋爐鋼管、管材、石油天然氣管道、套管和軸承鋼管等產品實行8•9%~55.3%的反傾銷關稅,並要求烏克蘭實行自願出口限制;與烏克蘭就限制鋼筋混凝土配筋用棒材出口的協議生效有效期至2011年;與烏克蘭就控制冷軋平板出口的協議生效有效期至2011年。此外,俄羅斯目前正針對產自巴西、中國、韓國和南非的不鏽鋼、產自中國的軸承鋼管、產自比利時、哈薩克等國的聚合物塗層軋材展開反傾銷調查。

  二《戰略》的實施階段及資金保障

  為保障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俄聯邦工業和貿易部①對冶金產品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和企業投資規模進行了預測,從而確定了《戰略》實施的階段以及各階段所需資金的規模和資金來源。資金來源包括企業資產折舊、利潤、出售股票所得資金、吸引本國及外國銀行的貸款、債券和裝置長期租賃所得,以企業自有資金為主。《戰略》實施分為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為2009~2011年該階段預計投資4500億盧布,每年約為1500億盧布。其中,黑色冶金業為每年960億盧布,有色冶金業為每年530億盧布。在這些資金中,企業自有資金投資佔80%,為每年1200億盧布。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冶金企業很難從西方國家銀行吸引到低息貸款,而向俄國內銀行借貸也存在利息高、資金不足的問題,因此,2009~2011年企業被迫將吸引外部投資的比重從2005~2006年的35%降至20%。2.第二階段為2012~2015年預計投資7650億盧布,每年約為1920億盧布。其中,黑色冶金業為每年1170億盧布,有色冶金業為每年750億盧布。企業自有資金約佔78%,為每年1500億盧布。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是各類資金中最有利的,因此,將逐步提高折舊在資金保障中的比重,從第一階段的21%提高至25%。吸引外部資金的比重將提高至22%。3.第三階段為2016~2020年預計投資1.05萬億盧布,每年約為2100億盧布。其中,黑色冶金業為每年1250億盧布,有色冶金業為每年770億盧布。企業自有資金約佔77%,為每年1620億盧布,其中折舊的比重提高至28%。吸引外部資金的比重將提高至23%。

  三《戰略》實施的風險認知

  《戰略》的實施依賴於未來的環境,而環境中的各種風險可能成為戰略目標實現的障礙。對此,俄羅斯能源和工業部在制定《戰略》中對這些風險進行相應的評估。具體包括:巨集觀經濟風險、法律保障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和重大事故風險。

  1.巨集觀經濟風險

  短期內,國際金融危機對俄羅斯經濟的威脅仍在延續,因此,在《戰略》實施階段,俄羅斯仍可能面臨經濟下滑、投資不足、銀行系統危機和預算赤字等問題。此外,在國際市場上,能源價格下跌將直接影響俄羅斯的預算收入,而預算收入又是基礎設施專案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這可能會影響到與冶金工業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同時,國際市場上冶金產品價格的變化也會對國內冶金工業的生產造成影響。

  2.法律保障風險

  冶金企業的發展、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生存的法律和經濟環境。目前,俄羅斯政府一些政策的實施如對外貿易政策以及企業和市場的行為如企業間的競爭、市場上的供需平衡機制等還沒有以法律檔案的形式加以規範。因此,《戰略》的實施還依賴於法律制度的完善。

  3.地緣政治風險

  《戰略》中有些專案會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加以推進,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之下,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穩定是與外國企業合作推進專案的保障和前提。

  4.重大事故風險

  《戰略》實施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大的災難性事故,這些事故大多具有人為屬性如技術裝置的有形和無形磨損造成的事故、自然屬性如水災、地震和山崩等或社會屬性如非法干涉企業經營、恐怖主義等。重大事故的發生都可能需要從已經實施的專案中抽調資金,從而影響專案的進行。此外,事故發生後還會降低企業的投資吸引力,信貸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對冶金企業的信用評級也會相應降低。

  五 冶金工業發展戰略評述

  俄羅斯政府高度重視冶金工業的發展,在金融危機蔓延的情況下及時出臺《2020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是非常有遠見的。作為一個轉軌的新興市場國家,俄羅斯將冶金工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很好地結合了本國的國情。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如東南亞的“四小龍”相比,這些國家和地區大都將輕工業作為進口替代戰略的首選,而俄羅斯則將冶金工業作為進口替代的重點,也很好地繼承了轉軌前的重工業優勢,並且有效避免了勞動力匱乏的劣勢。此次金融危機中,外需波動對俄冶金工業國內市場造成了極大不穩定性,俄政府在《戰略》中提出發展金屬消費部門和縮減進口的思路非常清晰,符合當前俄羅斯的現實。就作為供給面的冶金企業而言,俄政府意識到了裝置老化、固定資產投資不足的問題,並相應地設定了遠景目標。在大框架確保正確的前提下,《戰略》實施各方面的環節也力求詳盡。首先,俄政府在制定《戰略》目標的同時,確定了《戰略》投資的資金規模和資金來源,使《戰略》在實施過程中具有可靠的財力保障;其次,俄政府在制定《戰略》的過程中對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了一定的評估;最後,《戰略》在設定目標的前提下,通過執行冶金工業中各大企業的具體專案,分步推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戰略》目標的設定還體現了動態原則。2007年俄政府出臺《2015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但國際金融危機對俄羅斯冶金工業的破壞使原戰略的目標和執行條件已不符合當時的情況。因此,俄政府在對金融危機發展態勢和巨集觀經濟形勢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及時調整了戰略目標和戰略方向,重新制定了《2020年前俄聯邦冶金工業發展戰略》。俄政府制定的《戰略》也存在一些不盡完善之處,主要表現為對市場因素的忽視。首先,《戰略》中政府較多地採取行政干預手段,而市場的作用較小;其次,《戰略》更多傾向於扶持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支援力度不足,可能使得垂直一體化的壟斷體系進一步加強。這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從長遠看可能不利於俄羅斯產業結構的高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