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枯萎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的淺議

   論文關鍵詞 草莓枯萎病;發病症狀;傳播途徑;綜合防治措施;安徽長豐
    論文摘要 闡述長豐地區草莓枯萎病的發病症狀、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並提出綜合防治措施,包括整地施肥、灌水覆膜、揭膜旋耕、栽植脫毒苗、實行輪作並加強田間管理、藥劑防治等措施。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長豐縣草莓的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2007年已達到4 666.67hm2,預計2008年將突破6 666.67 hm2。隨著大棚種植草莓的年限在逐年延長,土傳性草莓枯萎病的發生與危害在加重。據筆者調查,此病一旦傳染侵入草莓就會迅速蔓延,很難根治,一般發生年份該病的發病率為5%~12%,重發年份高達20%~35%;輕病株結果很少,品質差,商品價值低,防治好的可減少產量損失6%~13%,防治差的可減產16%~26%,甚至呈現毀滅成災的局面。在連年種植的田塊發生重,特別是採用本圃培育的草莓苗更易發生。如2006年,在水湖地區草莓基地,嚴重田塊的株發病率達40%以上,幾乎到了不能再種植的地步。
    1發病症狀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開花期發病。初期僅心葉變黃綠或黃色,有的捲縮或產生畸形葉,至病株葉片失去光澤,老葉呈紫紅色萎蔫,後葉片枯黃至全株枯死。剖開根冠,可見葉柄、果梗維管束變成褐色至黑褐色。病原為尖鐮孢菌草莓專化型,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小型分生孢子腎形或卵形,無色,單胞或雙胞;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至鐮刀形,厚坦孢子球形,多數單孢。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菌絲體和厚坦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帶菌肥料及種子上越冬。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菌,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病株分苗時進行傳播蔓延,病菌從根部自然裂口或傷口侵入,在根莖維管束內生長髮育,通過堵塞維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壞植株正常疏導機能而引起萎蔫。最適溫度30~32℃,連作或土質黏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溫低、耕作粗放、土壤過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致植株根系發育不良,都會使病害加重。品種間抗性有一定差異。土溫15℃以下不發病,高於22℃病情加重。
    3 綜合防治措施
    草莓枯萎病是一種可防難治的病害,因此應採用從源頭上杜絕病原物的侵染,從栽植的土壤、種苗和傳播途徑上切斷病菌的侵入。
    3.1整地施肥
    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將前一年栽過草莓的地塊拉秧並清理乾淨,施入7 500kg/hm2麥秸及足夠的有機肥,加入750kg/hm2土壤淨化劑,將以上物質均勻撒於栽培床面,並用旋耕機旋耕2遍,使麥秸、底肥及土壤淨化劑混合均勻,而後建成高25cm、面寬50cm、底寬100cm的高壟。
    3.2灌水覆膜
    用白地膜將床面覆蓋,用竹片支1m拱架扣棚,拱膜可用上年的舊棚膜。向地膜下畦溝內澆水,使畦面有足夠的積水。將地膜拱膜封閉後處理15~20d,遇陰雨天適當延長。注意消毒期間只灌1次水,灌水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和膜下的溼度,使高熱高溼傳播到土壤的各個角落。
    3.3揭膜旋耕
    揭膜後,用旋耕機旋1遍,整畦起壟種植草莓。由於覆膜灌水產生的高溫高溼棚內溫度可達75~80℃,地表65~67℃,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及草籽、蟲卵,所使用的麥秸全部轉化為有機質,土壤淨化劑變成速效氮。所以使用此法,還有培肥地力和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
    3.4栽植脫毒苗
    長豐縣農技推廣中心自2004年採用組培技術繁殖脫毒原種苗,再送到天堂寨山上繁苗;截至到2008年,本中心累計繁殖脫毒試管苗20萬株,推廣原種苗600萬株。有效地從源頭上切斷了草莓枯萎病病原的傳播。
    3.5實行輪作並加強田間管理
    栽培草莓田要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與水稻田輪作,效果更好。同時廣大農戶要多施腐熟有機肥,保持田間雜草少,勤施肥,少施肥,勤澆水,溼度適中;當田間發現枯、黃萎病株時,要及時拔除;同時要對周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以防侵染其他植株。
    3.6藥劑防治
    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燬或深埋,病穴施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在定植緩苗後,用育苗清150倍液加豐抗素灌根1次。發病初期,採用70%敵克鬆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1 000倍液灌根,隔7~10d灌1次,連用2~3次。
    參考文獻
    [1] 廖新梅,張百文.草莓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廣東農業科學,200712:104,113.
    [2] 吳寶榮.草莓枯萎病的識別與防治技術[J].現代園藝,20064:28-29.
    [3] 盧代華.草莓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49:34.
    [4] 王燕.草莓主要病害的識別與防治[J].河北農業科技,20015:38.
    [5] 牧野孝巨集,李思義.草莓枯萎病的生物防治[J].國外農學:植物保護,19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