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論文發表範文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小微企業融資困境與互聯金融創新

  摘 要:為了推動小微企業的融資與發展,本文從網路金融創新的角度,結合目前國內小微企業融資目前狀況和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狀況,提出利用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技術等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策略,主要內容包括:加強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建設;推動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創新;建立高效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督機制;完善網際網路金融相關法律體系;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制約能力;加快網際網路金融信用體系的升級等。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網際網路金融

  一、小微企業的概念及融資目前狀況

  小微企業是指除了國家認定的大中型企業之外的所有企業,是小型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家庭作坊式企業等的總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推動法》相關規定,國家將中小企業劃分為微型、小型和中型三種類型,具體標準根據企業的總資產、營業額以及從業人員等進行劃分。小微企業是能夠推動就業率的增長,增加國家稅收收入,活躍市場並推動經濟繁榮。

  二、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

  網際網路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是傳統金融與用網際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網際網路環境下的電子商務、社交網路、雲端計算等技術,可以記錄和展示客戶的網路行為,進而低成本地建立金融交易資訊基礎,加上資料探勘,從而培育新的客戶群體。與傳統金融相對比,網際網路金融擁有客戶體驗更好,運作更高效,資訊更透明,服務包容性更強的特點,對金融行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三、利用網際網路金融幫助小微企業融資的主要障礙

  1.完善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尚未形成。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時間較短,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建設處於初期階段,在平臺建設的穩定性、開放性、安全理由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漏洞,現有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在開放性和個性化理由方面還有所欠缺,這無疑會對個人和小微企業的融資與發展安全造成一定的阻礙。

  2.商業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種類單一。目前,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中大部分是單純地將傳統的金融業務放在網際網路平臺上進行操作,業務種類單一,缺乏創新性。雖然有像阿里一樣將傳統金融與大資料技術、雲端計算等業務相結合的模式,但在龐大的中國市場中也只是杯水車薪。

  3.對網際網路金融缺乏有效監督。網際網路金融是把雙刃劍,帶來了好處的同時,也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詐騙、洗黑錢等一系列違法犯罪活動,犯罪分子利用了網際網路金融正處於興起階段監督機制不完善的弊端,以及網際網路金融具有一定網際網路虛擬性的特點,從中非法謀取利益。

  4.網際網路金融相關法律體系匱乏。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並沒有與網際網路金融相對應的相關法律條文進行規範,而網際網路金融的入行門檻較低,極容易出現利用相關法律漏洞的違法現象,例如貸款利率過高,形成高利貸犯罪的活動,為小微企業及個人的融資帶來了很大阻礙。

  5.網際網路金融業務風險難以制約。隨著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業務風險成為了影響行業發展的瓶頸。個人的信用風險、平臺的安全性風險都會對相關企業造成擔憂,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和企業無法檢視貸款者的信用記錄,如出現貸款者或企業的犯罪活動,不僅會造成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損失,還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6.信用體系建設落後。在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滯後於時代潮流,個人信用錄入及查詢等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導致人們的信用觀念落後,傳統和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經常出現呆賬、壞賬等現象,查無對證,對社會和金融機構等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損失。

  四、推動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支援倡議

  1.加強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建設。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基礎上,鞏固平臺穩定性建設,並逐步增強平臺的開放性,建立社交化金融平臺,在為企業進行金融服務的同時,為融資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兼併以及強強聯合等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推動小微企業之間、中小企業與小微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小微企業融資效率的提高。

  2.推動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創新。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資源以及一切開放手段進行對小微企業的發展和融資扶持,將大資料技術服務於小微企業,簡化融資程式,降低融資門檻,增強小微企業融資效果,幫助小微企業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

  3.建立高效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督機制。政府和金融機構可根據網際網路金融的風險特點,建立高效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督機制對相關的交易進行嚴密監督,制定規範化標準化的管理機制,從而約束和規範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行為,保障網際網路金融交易的安全進行,保障小微企業融資的渠道合理化。

  4.完善網際網路金融相關法律體系。立法部門應及時出臺網際網路金融相關的法律政策,並不斷進行優化和升級,結合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督機制,對網際網路金融交易中出現的一系列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從而強力打擊相關違法亂紀行為,為小微企業的融資與發展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網際網路金融環境。

  5.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制約能力。銀行應利用大資料技術適當向金融機構提供個人信用記錄、個人網上行為記錄和信譽,減少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風險,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應定期組織員工進行網際網路金融的安全技術培訓,提高相關機構的風險規避和制約能力,推動金融機構的安全、高效運轉,為小微企業的融資安全提供保障。

  6.加快網際網路金融信用體系的升級。政府和金融機構應聯合加速信用體系的升級和改造,針對小微企業及個人出臺相關的信用錄入措施,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信用錄入機制。例如從出生時即對個人建立信用檔案,從而完善的信用機制,逐步直至完全解決資訊不對稱等理由,保障小微企業利用網際網路金融融資活動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莊濤.小微企業融資目前狀況及理由分析[J].商,2012,20:101.

  [2]張雪雯.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理由剖析與策略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 18:1.

  [3]張明哲.網際網路金融的基本特徵研究[J].金融經濟,2013,22:121-123.

  篇2

  淺論金融業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國內策略

  【摘要】通過對社會資金流向的引導,作為經濟“血脈”的金融業,通過開展“綠色金融”,正在節能減排以及發展綠色產業的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國共產黨的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國外金融業在綠色金融領域已積累了眾多經驗,值得大力發展生態文明的中國借鑑和採納。

  【關鍵詞】生態文明,金融業,綠色金融,國際經驗

  一、引言

  從世界範圍來看,金融業對於可持續發展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綠色金融”正在迅速成長起來。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綠色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在投融資決策中充分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將與環境相關的成本、風險以及回報,納入到日常運營和業務中,利用金融活動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金融業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也就是金融機構踐行綠色金融的過程。

  二、金融業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經驗

  在綠色金融為時並不長的發展歷程中,各國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已經踐行出一條值得綠色金融後來者深入學習與借鑑的道路。

  1.積極參與綠色金融相關的全球倡議。為推動全球金融業的綠色化,聯合國以及金融業自律會議制定了一系列綠色金融的全球倡議,這些倡議主要包括:赤道原則;全球報告倡議指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等。其中,赤道原則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倡議之一。赤道原則,是指2002年10月由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倡議,在倫敦國際知名商業銀行會議上提出的一套自願性原則,它旨在用於確定、評估和管理專案融資過程中所涉及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赤道原則第一次明確化、具體化了專案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標準,為銀行評估和管理環境與社會風險提供了一個操作指南。該原則已逐漸成為國際專案融資的行業標準和國際慣例,極大地推動了綠色金融在全球的發展。

  2.發行綠色金融產品

  金融機構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投融資方向上。通過創設和發行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如清潔能源融資、碳金融、建築節能貸款、排汙權抵押貸款、綠色股權融資等產品。

  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設立了一項可再生能源投資組合,該組合包括坐落於18個州的總產能超過6500兆瓦的67個風力電場和12個太陽能光伏發電專案。2010年,摩根大通為可再生能源專案籌集了12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9.6億美元的摩根大通自有資金;資助了產能總值780兆瓦的23處設施,包括4個發電廠。

  韓國新韓銀行推出了多種型別的綠色金融產品,這些產品包括:1一個綠色存款銀行賬戶,在環境友好型公司申請貸款或請求投資時為他們提供特權;2生態友好型金融產品,如“新韓能源分期儲蓄”、“新韓太陽能貸款”等綠色環保保險產品;3“生態愛心卡”,鼓勵銀行客戶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關注可持續發展;4綠色金融教育專案,在集團中培育綠色文化,提高員工開展綠色金融的能力等等。

  荷蘭商業銀行ING下屬的投資管理集團在2011年推出了2億歐元的ING所得稅基金,這隻新基金投資於由追求可持續發展政策並遵守社會和環境規範的公司發行的、以歐元計價的債務證券。2011年,ING推出一項貸款,為在南非和印度建立沼氣裝置進行融資。此外,ING還啟動了其對德國海上風能領域的參與,簽署了一份10.47億歐元的專案融資。

  除了發行綠色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還通過提供綠色產業投融資諮詢與管理服務、參與各類環保活動等手段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

  三、國內金融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

  中國的綠色金融起步晚、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整體水平遠遠落後於歐美和亞洲的日本韓國等國家。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中國金融業應該廣泛參考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的實踐,積極吸取先進經驗、反思並規避教訓,少走彎路,最大化綠色金融的環境效益。

  1. 轉變理念,將支援生態文明建設視為自身責任。就當前情況而言,中國的大部分金融機構還將推動環保、投資綠色產業看作企業的慈善行為。轉變觀念,要求金融機構培育綠色金融企業文化,加強對員工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對綠色金融重要性的認識,樹立全機構範圍內的綠色價值觀,主動地將社會、環境價值和風險納入到公司經營目標和活動中,有意識地將對高能耗、高汙染行業的投融資轉向綠色環保行業,避開投融資決策中只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

  2. 積極創新,拓展綠色金融的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種類。金融機構可以將國外的成功經驗與國內市場需求情況加以整合,在業務模式上,積極拓寬綠色金融的範圍和領域,利用獲取資訊成本低和金融知識豐富的優勢,提供融資租賃、專案協調、託管基金等業務服務模式,強化中介功能;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應當加大研發力度,使綠色產品和服務不再囿於為環保產業提供的綠色信貸或專案融資,而努力把綠色基金、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衍生類綠色金融產品新增到產品組合中。

  3. 制約風險,確保綠色金融穩健發展。金融機構在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識別和降低風險。具體而言,金融機構在進行投融資決策之前,應該利用多樣的調查手段儘可能全面地對融資物件進行風險評估,做足事前分析,避開逆向選擇;在投融資的使用過程中,加強對資金使用者的監控,關注專案進展,規避道德風險。

  四、結論

  國外金融業主要通過發行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支援本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對於綠色金融起步晚、水平低而又急需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來說,綠色金融的國際經驗值得深思和借鑑。為使金融業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中國的金融機構應該在理念和行動上同時做出轉變。金融業帶動引導下的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Suresh Chandra Bihari , Sudeepta Pradhan. CSR and Performance: The Story of Banks in India[J].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20111:20-35.

  [2]譚泰平.國內外銀行業綠色金融實踐的比較研究[J].生態經濟,20106:60-63.

  [3]韓立巖,尤苗等.政府引導下的綠色金融創新機制[J].中國軟科學,201011:12-18.

  [4]陳柳欽.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援研究[J].理論研究,201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