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際金融論文範文

  從世界經濟發展來看,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國際競爭和金融安全至關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國際金融危機觀念探討 》

  對目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本來不準備發表看法。1一些基本觀點和形勢預測,在過去的幾本書中都已談過。近年的形勢發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國內傳媒佔據輿論主流地位的議論是庸俗經濟學。對這場金融危機,多數議論仍只是對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流經濟思潮作出應聲蟲式的迴應。不值得對其作認真討論。但是,考慮到當前這場危機仍日益深化,對我國的經濟前途影響日深,如對其走向與本質認識不清,可能導致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因此,寫出以下幾點意見,僅供領導參考。

  一

  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面臨二次大戰後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一點,筆者在1990年前後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預測:

  ①“去年東歐事件後,有人認為世界資本主義正在進人其黃金時代。而我個人的看法卻正相反。依我看,從現在起,向下看今後10-20年,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可以說正在遇到其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嚴重的總體性危機。”1990·12·11人民日報第一版《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何新與日本S教授談話錄。

  這個觀點發表後,當時曾被香港報刊抨擊及國內一些學者嘲笑。

  ②“1991年以來,世界資金市場激發熾熱的金融投機活動,再度形成股市膨脹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工業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正從深部損害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從長遠趨勢看,在世界經濟當前的表面活力下,潛伏著極其深刻的危機。考慮到世界經濟的全面態勢和近十年來的基本趨勢,有根據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可能正在進入歷史上第三次經濟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發生全球性結構性的金融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危機。”人民日報1992年1月24日《內部參閱》增刊第一期。

  二

  因此,認識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應具有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的眼光。我個人認為這場危機遠未走到盡頭,我估計其在明年將深入到歐美地區,將進一步直接震撼美國。這個危機能夠在幾年前被預測,說明其爆發不是偶然的,而具有某種客觀的必然性。現在可以說,當前這場危機,最初由美國跨國金融投機集團對東亞發動,但其結果,卻是美國統治集團始料未及也不能控制的,而且已經引火自焚,嚴重地危及美國自身。

  因此,發動這場危機的始作源者,甚至在美國國內也受到了抨擊:

  “當代美國主要經濟評論家庫特納RobertKuttner最近即指出,大家都在指東指西地宣稱亞洲的崩潰是結構出了問題,包括太多的國家干涉,太多的親信裙帶資本主義,銀行的自有資本不足等。但這些指控其實都是避重就輕地找理由,反而疏漏了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充滿了惡意的,完全不受節制的流動資金。它挾帶超國家的實力排山倒海而來,再健全的體質,再多的外匯儲備,都將無法抵擋它的威力。庫特說道:”一旦被全球化的金融投機集團選為打擊目標,即突然地暴露在自己完全無法控制的力量中。熱錢湧入,追求超級利潤,在一番擾亂而不再有利可圖後,它又快速流失,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這種投機資金唱和,以貨幣緊縮和經濟的收斂來因應困境,向金融市場屈膝的結果,乃是造成全面性的緊縮。“《參考資料》9月16日南方朔文

  三

  當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是二戰結束以來資本主義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一點,最近國際經濟評論界已有共識。以至一向以鼓吹經濟自由主義著稱的諾貝爾獎金得主薩繆爾森最近也對西方領導人發出嚴肅警告:

  ”這場經濟動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段歷史時期中前所未有的,它使重要政治領導人及其經濟學家們毫無思想準備。他們幾乎已經不知所措。正如所有嚴重的經濟動盪所帶來的後果一樣,這場經濟動盪所造成的後果也必然是社會性政治性後果。所有這一切意味著,我們所面臨的已不再是少數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孤立的問題了。日本、亞洲其他國家、拉丁美洲和前蘇聯集團的經濟都在放慢增長速度或陷入衰退。這些地區加在一起,佔了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將近一半。除非它們的經濟衰退被制止,否則崩潰局面將自行蔓延。“

  一位德國銀行家最近也指出:”如果美國倒了,歐洲也會跟著倒下去。現在的情況與20年代末在美國和世界發生的情況的相似之處太多了。有一個共同點是:股市在有時出現引人注目的技術性反彈後又一再下跌。一個不同點是:這一次,金融貨幣投機到了極沒有節制的地步。“《參考資料》9月16日

  更深刻地觀察,我們可以認為這次危機乃是50年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將引起全球經濟政治的深刻結構改組和政治變動,將導致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最終傾覆。

  四

  如果以10~30年發展趨勢的觀點作中程展望,我認為未來世界極可能陷入多區域的戰亂局面。從蘇聯崩潰到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局面一度成為美國一極主導的局面,並沒有實現”多極化“。但是,這種一極化需要非常強大的能夠控制主導世界經濟的資本力量來支撐。美國雖然是最強大的世界資本主義帝國,目前卻也沒有這種力量。因此這種一極化的局面,是支撐不久的,必將被打破。打破之後的世界局面,只能是各國、各利益集團根據自身利益自行其是的無極化的動盪紛亂世局。

  這種前景,在不遠的時期即將出現。

  五

  1990年我訪問日本時,當時任參議員後為首相,現任大藏大臣的宮澤喜一曾對我說,戰後,90年代世界經濟中最重大的發展就是將形成三大貨幣區:

  1.東亞以日本為中心的日元區;

  2.歐陸以德國為中心的馬克區;

  3.美元將不再居於世界貨幣地位,僅作為區域性貨幣從而形成美元區。宮澤說,這將是世界經濟中一個極其重大的變局。

  宮澤的看法,實際上代表了當時日本統治集團對其國際金融方針的戰略指導思想。人們所說的國際政治多極化,其經濟基礎是國際金融資本的多元化,正是以這種天下三分的藍圖為基礎的。

  六

  但是,這種局面的發生,將意味著,美元不再作為世界貨幣,即不再作為世界貿易的主要結算工具和儲備工具。對美國自身來說,這將意味著其巨大的外部債務和國際收支逆差,不再能以美元作為結算手段而支付。

  如果從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觀點看,美國作為巨大國際債務國,在國際金融中實際早已處於存在最大壞帳、呆帳末清償債務的不良金融國家的地位,是國際中一個最大泡沫經濟的寄生體。

  德國一位著名銀行家最近指出:”美國經濟本身已經變成一個投機氣泡,這個氣泡是在支撐著美國鉅額債務的華爾街證券推動下形成的。這是一種虛無的東西!在美國有50%的家庭是投資股票的,這個數字已經破了歷史記錄。就像美國的負債水平

  破了歷史記錄一樣!“《參考資料》9月16日

  一旦美元不再作為世界貨幣,也就是美國不再作為掌有世界貨幣發行權的世界銀行國家,其表面龐大而骨子裡虛弱的金融地位即將現形。這一前景對是美國是一個惡夢。實際上,自90年代以來,美國在全球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略調整,從打海灣戰爭到以”對衝基金“為金融突擊力量發動東南亞金融危機,都是為了阻止這種天下三分的局面發生。在實施這種戰略時,美國一直在有效地利用兩種國際金融工具和一種意識形態工具。

  這兩種金融工具就是:

  1表現為對衝基金hedge fund的龐大跨國金融遊資

  2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這兩種金融工具的背後決策者,是美國的聯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和國會。而其所運用的意識形態工具就是弗裡德曼、薩繆爾森——薩克森主張放任金融資本的全球自由化,不受任何政府力量控制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形態。

  七

  去年年底我在香港,有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對我講了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危言。他說: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實質上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只是這場戰爭的手段不是飛機大炮,而是金融手段——各國貨幣儲備、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金融資訊。

  但是不管用什麼手段,某戰果是一樣的。戰爭的目的無非是掠人之財,屈人之兵,亂人之政。近一年來,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我們在俄羅斯、印尼,在韓國,在東南亞,看到強人倒臺,政權易位,無數人傾家蕩產。據統計,”除了在金融市場上各國貨幣對美元的比價下跌和有價證券價格下跌以外,人們還看到當地人的資產貶值75%包括香港。相當於1997年的100美元貶到今天的25美元,甚至更少。設在香港的一家基金會的代理人馬克·費伯最近指出,亞洲主要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按美元計算至少下降50%。印度尼西亞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計算下降了80%。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如今低於瑞士的國內生產總值,而後者人口僅為700萬。香港自去年7月以來,房地產價格已下跌 40%,人民資產縮水 1700億美元,相當於全部金融體系總儲蓄已喪失掉一半。“這種慘重損失的後果不亞於經歷一場大型戰爭。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國在1997年不露聲色地對東亞發動了這場金融戰,可以說正是達到了這個目的。

  必須指出,為美國策劃和發動這場金融戰。在前方衝鋒陷陣者是索羅斯及老虎基金會等對衝基金,而在後方謀略策劃,提供後勤支援的乃是美國聯儲、財政部以及IMF。

  這四者表面不同,實際是一個戰略整體,都是服務於美國國家以及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全球一體化戰略目標和利益的。

  八

  美國去年發動這場經濟戰爭,在戰略上有兩大目的。第一通過摧毀東亞區域經濟,打擊日本金融資本,迫使其收縮,從而使日本在80-90年代試圖構築以日元為中動的東亞貨幣區的戰略努力被遏止。

  這一戰略目標可以說已基本上得到實現。

  臺灣評論家南方朔指出:”就巨集觀角度而言,日本自從進入80年代之後,其旺盛的生產力即已直通歐美,並面臨歐美強大的保護主義及“修理日本”Japan-hashing的衝擊。這促使日本採取“再亞洲化”方針,在東南亞扮演投資火車頭的角色。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打擊目標之一無疑是日本。因此,亞洲金融風暴可以被視為處於強勢的美國金融勢力重新攻佔亞洲,而日本則被迫談出的一個轉折點。“

  九

  美國的第二戰略目標是自亞洲獲取巨利後調集資金力量進取俄羅斯及歐洲市場,通過俄羅斯和歐洲股市的大幅震盪,陷德國馬克於虛弱地位,進而阻遏破壞歐元在1999年的實施。1991年以來的7年,是歐盟為實現單一貨幣艱苦奮鬥的7年。明年1月1日起,歐元國家將在非現金交易中引入歐元。三年後,2002年1月1日,歐元將全面進入國際貨幣流通領域。這是世界金融領域中的一場結構性變革。將導致世界貨幣體系的兩極化局面,意味著美國國際金融霸權的終結。圍繞著歐元的興起,美國與德法為軸心的兩大金融力量正在角力。這場戰役方興未艾。正當亞洲各國包括香港地區在這場美國發動的摔不及防的金融戰中倍嘗苦果而紛紛採取保護本國貨幣措施後,未來國際金融大戰的戰場將進一步由亞洲轉向拉美、歐洲和美國本身的戰場。

  十

  俄羅期經濟學家康·索羅金不久前曾在一篇論文中深刻揭露了美國的戰略意圖指出:

  美國人的如意算盤是:首先在亞洲方面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先對小國和周邊國家進行打擊,然後對因周邊金融環境不利而被削弱的亞洲主要大國——日本和中國進行打擊。然後,計劃將”戰鬥行動“推進到歐洲,以中斷金融一體化程序並使歐盟的經濟支柱——德國發生動盪。最後,美國準備提供”援助“,但這種援助將使”接受施捨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美國及IMF”慈善家“。

  ”正是美國人不露聲色的行動使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及韓國的經濟和金融問題急劇惡化。向上述國家提供貸款的銀行也岌岌可危,日本的金融體系動盪不安。日元不斷貶值破壞了該地區業已形成的匯率制度,加深了東京與亞太國家,特別是同中國的矛盾。其原因是:該地區國家的貨幣貶值使北京的出口能力下降。為了保護本國的生產廠家,中國本應使人民幣貶值,但是,無論從國內政治原因,還是從對外政策原因考慮,採取上述步驟對北京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中國不得不花大力氣保持人民幣的穩定,在這種條件下,就不可能談亞洲貨幣統一和亞洲結算機制問題。“

  這位評論家指出:金融和經濟危機使亞洲國家對石油和原料的需求急劇減少,使”初級產品“的世界價格大幅下降,低價格重創了俄羅斯,但卻加強了美國經濟的競爭力。此外,亞洲危機還增加了對美元的需求並加強了美元作為世界結算單位的地位。

  競爭對手的困境使得美國人有機會插手以前難以染指的該地區的事務。韓國不得不全面採取IMF的貨款條件,將銀行體系”廉價出賣給美國。“日元大幅貶值之後,美聯儲大量購進日元,使日元匯率趨於穩定,暫時平息了日本金融市場的。但這種干預附加了一些強硬的要求,其中主要要求是准許美國金融機構購買日本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大量股份。俄羅斯的經濟崩潰,使它的最大債權國德國銀行體系深陷壞帳危機。而目前俄羅斯與德國的關係,十分接近泰國、印尼過去與日本的關係。《參考資料火1998年8月4日文”美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種高水準戰略分析的出現,表明俄羅斯經濟學界終於從薩克斯休克療法的理論迷夢中清醒過來了。

  十一

  1994年2月本文筆者接受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採訪時,記者曾提及當時正在被國內輿論界火熱鼓吹的金融體制全面對外開放及自由化問題,雙方問答如下:

  記者:對目前中國金融改革的走向,您有何看法?

  何新:我持保留意見。我認為如果仍然盲目聽從美國來的專家包括IMF建議及理論學說,一

  味模仿採取美國式的銀行體制,我國國家控制下的國有制金融體系最終勢將解體。

  記者:那麼您對中美財長最近發表的《中美經濟聯合委員會發表第8次聯合宣告》如何看?這份

  宣告很明顯表示,美國將大舉插手中國的金融領域。

  何新:我知道,美國贏了。

  記者:如果中國金融真像您講的那樣發生崩潰,後果將是怎樣的?

  何新:一旦人民幣信用由於惡性膨脹而崩漬像目前俄羅斯盧布那樣,那麼為了支援人民幣信用,可能國家不得不更加依賴內外債務和謀求得到國際金融資本支援。最終在”對外開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國金融資本將長驅直入,迅速衝擊和佔有我國原有的金融市場。那麼我國經濟改革全域性最終可能將以人民幣信用崩潰為標誌,而於本世紀末陷入難以收拾的總體危機。《中國時報週刊》1994年3月20日第116期,《何新政治經濟論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

  但是,近幾年來,我國政府採取了正確的應對措施,放慢金融領域的開放步伐,使上述前景得以避免。然而,爆發危機的陰影並沒有徹底消失。

  中國並非本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和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為若干金融機構由於負債累累而破產,也表現為近一年來日益深化的產業危機和嚴重的失業問題——這種產業危機實際是金融危機在中國的表現形式。因為許多企業就是由於呆帳、壞帳問後得不到銀行資金支援而破產的。當前產業危機的嚴峻性,可以說是建國5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

  十二

  幾點建議:

  一以上的分析如果是有道理的,那麼就必須看到,美國華爾街背景的對衝基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是一個戰略整體,都是為美國國家戰略經濟利益和美國金融資本統治世界服務的。因此,我國的貨幣政策不應該盲目追蹤IMF的建議。而應該以中國自身的戰略利益為標的。

  二人民幣匯率是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按照市場規律和市場需求適度靈活浮動,這是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的。為履行對IMF的某種政治承諾而固守僵死不變的貨幣及匯率政策並非明智的政策選擇。

  三1999年歐元的誕生,對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政治體系將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歐元將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有報道說:中國準備將一部分國際貨幣儲備由美元轉為歐元。這種尋求多元化的方針是明智的。

  四我們將進入的時代,是動盪的時代,而不是平靜緩和的時代。對國際經濟形勢未來的嚴峻性以及國際競爭的激烈性,應有足夠充分的估計。但是當前有人提出,有鑑於東亞各國外向型經濟的失敗,今後中國應採取閉關自守的戰略而放棄謀取世界市場的戰略,這是絕不可取的。這種輿論的突然噪起,正與1988年——1992年前後鼓吹中國加速人關的譟動一樣,理論似乎相反,但背後卻有某種共同的意在誤導國家經濟方針的國際戰略背景。很顯然,正如同美國近年竭力阻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體制以遏制中國的國際競爭,這種新理論在客觀上有利於美國。應當看到,不採取開放體制,中國無法解決自身人口過多、資本及資源不足、技術落後的問題。中國應當利用當前國際原材料價格下跌的世界市場,吸納國際資源,更快地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在金融上努力保護本國市場,在貿易上不斷擴大在世界市場上中國製造品的佔有份額以提高本國過剩工業部門的產銷出路,提高產業就業率,同時有計劃地實施跨國資本輸出和勞務輸出,以謀取國際利潤,擴增外匯積累,纖緩內部人口壓力——這才是中國面對跨世紀發展所應採取的有遠見的經濟戰略基本方針。

  篇二

  《 企業國際金融風險論文 》

  一、企業國際金融風險的成因分析

  1.企業缺乏金融風險意識,法制觀念淡薄。當前全球經濟呈一體化發展,同時金融風險也成為廣泛存在的重要問題。但人們當前還缺乏一定的金融風險防範意識,人們的思想認識還不能與經濟發展同步,依然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較大,很多外貿企業的領導者都沒有認識到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大量擴充套件本身業務,實行大量貸款完全不管存在的金融風險。甚至有的經營人員違規帳外經營,從而造成大量的呆帳和壞賬,嚴重干擾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成為導致出現金融風險的主要原因。

  2.企業內部管理不完善。在我國的進出口企業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依據當前的發展形勢這些企業都沒有形成科學嚴謹的內部管理制度。管理人員素質較低,工作人員職業道德缺失並且不進行相關職業培訓,造成有章不循,違規操作現象普遍存在,在企業生產中形成一定的金融風險。還有,很多企業都沒有信用監管和合同監管,進行交易過程中不重視收集進口商的資訊,不瞭解進口商的實際情況,不認真稽核合同細則,因此常常造成自食惡果,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3.政治及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發生改變、國內出現重大事件、社會環境出現重大變化等都會嚴重影響金融風險。還有如歐美等國為了保護本國利益對我國實行商品反傾銷,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了巨大影響。再有,戰亂和經濟危機等都會直接影響金融風險的產生。

  二、金融風險對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

  1.金融風險使得企業資金面臨困境。在金融風險影響期間,會引起國內金融環境的不穩定,出現較大變化情況,如國內信貸收縮,企業無從得到貸款,同時壓縮出口退稅,此時國外進口商也會遭遇極大困境不能再繼續按照合同提供產品,因此很多中小外貿企業的執行資金出現嚴重問題。為了防止金融風險的進一步惡化,此時銀行部門採取的辦法就是緊縮銀根,銀行部門不再推行“還舊帳,貸新款”的辦法,實行“只進不出,只還不貸”的措施,不再對企業提供融資,所以我國很多外貿企業遭受重大影響,大量產品委託外貿公司代理出口工廠意識到危機的來臨,都會向外貿公司催要以前的貨款,但此時外貿公司無力支付只能以房產抵債,有的只能宣佈倒閉。因為銀行部門不提供貸款,為了實現融資目的,很多中小外貿企業只能面向社會融資,公司的執行重心出現了偏移,對企業的正常執行造成了嚴重影響。

  2.匯率存在風險對外貿企業的銷售產生不良影響。為了防止出現金融風險,國家會推行金融政策,也就是利用調節貨幣供應數量和貨幣匯率的辦法,國家貨幣政策重點調節貨幣供給和需求情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資金來源與運用。而這些對中小外貿企業來說,貨幣政策不但可以控制信用,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造成直接影響;而且可以利用貨幣的投入與回收,影響社會需求和投資需求,對企業的市場銷售造成不利影響。出現通貨膨脹和需求不足就會導致企業產品積壓,進一步使企業的生產原料和流動資金不能如期到位,生產出來的產品又不能順利出售,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企業生產和銷售出現問題,一定會嚴重影響中小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

  3.金融風險的存在降低企業的信用。發生金融危機期間,大部分中小外貿企業和外國進口商都會缺乏流動資金,原來制訂的生產經營計劃不能完成,因此這些企業一定要考慮另謀出路,希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有的中小外貿企業為了減少金融風險的影響,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只能節約各項支出,裁減內部員工,但同時也會使企業內?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憊叵到粽牛?煥?諂笠堤岣吖ぷ饜?剩?儆捎諂笠鄧?璧納???蝦土鞫?式鴆荒莧縉詰轎唬?虼蘇廡┲行⊥餉稱笠檔納??撾癲荒馨雌諭瓿桑?斐燒廡┩餉持行∑笠檔男龐貌歡舷陸怠?/p>

  三、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防範金融風險的措施

  1.提高企業的金融風險防範意識。我國當前的外貿企業都將工作重點放在擴充套件業務、增加生產規模、提高經營利潤等方面,都沒有深入研究金融市場,更沒有意識到金融風險的重要性。要想使外貿企業做到積極防範金融風險,首先應該樹立風險防範意識,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掌握科學管理與科學決策,密切注意各國基本經濟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傳媒因素,以及不同國家的央行政策,心理因素和市場預測因素,各種重大事件因素等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才能準確及時應對各種金融風險。為了充分發揮外資作用大力發展我國經濟,就是積極宣傳國際金融知識,不斷增強員工的金融風險意識,在我國外貿企業中不斷強化金融風險認識,在企業開展的各項業務中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2.提高對外匯風險的敏感度。

  第一,有效應對交易風險,對於中小外貿企業而言要掌握利用遠期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期權市場進行貨幣保值。在實際操作中又可以進行事前防範和事後防範。事前就是在企業制訂經營決策時,簽訂合同前就要利用各種方法防範外匯風險,如可以選擇應用有利的計價貨幣、合理調整商品價格、在合同條款中新增保值內容、以及增加匯率風險分攤條款等;事後就是指已經利用軟貨幣簽訂了出口合同或用硬貨幣簽訂了進口合同,不能再繼續利用合同條款進行補救,可以利用外匯市場從事遠期外匯交易和外匯期權交易等辦法來積極應對外匯風險。

  第二,積極應對結算風險,為了防範風險首先可以利用資產負債保值的辦法。子公司可以利用減少風險或增加風險負債,從而促使總公司將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資產全部合併和風險負債相等。因為匯率的改變會引起外幣資產和外幣負債相等,所以不存在結算風險;其次,在防範風險過程中也可以利用遠期外匯市場保值的辦法,企業可以在遠期外匯市場上出售風險貨幣,同時在期末即期外匯市場上採購同種貨幣,利用買幣的辦法實現遠期外匯合同交割。如果企業能夠準確預測將來的即期匯率,那麼遠期外匯市場保值就會創造利潤,而且獲得的利潤完全可以抵消原來的折算損失。最後,為了防範風險企業也可以利用貨幣市場保值的辦法。企業可以先借入風險貨幣,接著利用兌換辦法使其成為本國貨幣,從而實現本國貨幣市場的投資行為,將投資總收入換算成風險貨幣,同時償還借款。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進行貨幣市場投資的時間要與風險貨幣的借款時間相同,借款數量要和折算損失相當。通過研究我國大量對外企業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很多風險都是由於企業內部決策失誤和投資錯誤造成的。所以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嚴格管理重大事物,科學確定企業負債規模,積極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將內部責任層層分解,並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建立企業風險防範預警制度,同時建立完善的企業風險管理和控制分析報告制度。並以此為基礎企業要加強研究戰略風險、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並形成工作制度。

  3.加強企業的信用管理和建設。外貿企業要想提高產品競爭力,就要依據買方立場進行考慮。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大量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進入我國,同時他們將會帶來更加先進的信用管理經驗,因此如果我國不能提前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統,則一定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所以我國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樹立正確的信用管理意識。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都存在著信用管理,在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信用管理部門利用調查和研究每個客戶的信用狀況,可以掌握每個客戶的優點與缺點,有利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企業的信用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利用研究產生信用風險的種類、原因,利用研究外貿企業信用風險外部防範策略,促進外貿企業信用管理基礎性建設,在企業內部管理方面通過嚴格管理客戶、合同和應收賬款,使我國外貿企業能夠積極應對信用風險。

  篇三

  《 國際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研究 》

  一、金融監管國際化趨勢研究

  當前,國際金融逐漸趨於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對於各國社會經濟發展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其影響是利弊共存。從積極角度來看,金融監管趨於全球化,能夠提高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確保資金的穩定流通,提高資金利用率,對國際投資及貿易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實施的好能夠快速推動金融產品的大力開發,促使金融產品不斷在實踐中得以創新。

  並且合理的金融監管可以使各國金融機構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為各個國家的金融發展提供國際化平臺,從而不斷完善與健全各國金融體制,強化各個國家的金融業務交流。從消極角度來看,實施國際金融監管,加大了各國金融政策自主性的難度,從而使各個國家的金融經濟安全面臨一定的挑戰與風險。比如在金融監管工作中發現有些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活動中沒有認清自身所處的金融經濟環境及本國國情,從而做出一些不切實際且不符合本國國情的金融政策,有些國家對金融市場的開放時間過早,且對金融經濟管制較為放鬆,這樣會導致金融經濟發展不穩定等狀況,增大了泡沫經濟的成分。現今國際金融監管國際化發展程序中還面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國際金融監管的實施效果,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國際金融監管主體具有複雜性,之所以說其複雜是因為其在監管過程中牽涉到各個國家及地區所有的金融監管當局、金融監管機構及區域性、全球性金融組織。

  由此可見,需要進行監管的部門、人員及內容較多,從而給國際金融監管人員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其次,國際金融監管物件具有廣泛性,銀行機構、非銀行機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證劵市場等都屬於國際金融監管的範疇。隨著國際金融市場參與者的不斷增多,其所產生的金融監管物件也隨之增多,給金融監管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再者,國際金融監管在工作執行中易受利益制約,比如金融監管工作人員在監管過程中涉及到某個國家的經濟利益,那麼就會遭到該國家的不認同,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金融監管工作是無法正常開展的,因此在國際金融監管工作中要綜合考慮各個國家的基本國情及金融市場經濟發展狀況,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國際金融監管活動,在金融監管實踐活動中不斷優化國際金融環境,帶動各個國家金融經濟發展,提升各國綜合實力。

  二、當今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的形式研究

  在當前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個國家的金融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快慢不同,它們的政策環境、金融制度及監管方式等都存在明顯的不同,正是這些不同造就了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形式的多元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主要有兩種形式呈現,一種是規則性協調,另一種則是相機性協調。

  所謂的規則性協調就是根據本國金融環境實際特徵及金融監管實施狀況制定明確的監管規則,比如法律條款、協定及指導性條文等等,以此來規範各個國家對外開放的金融政策,從而使各國之間在金融經濟發展中建立良好互助的合作關係。利用該方式形成的合作關係目的性十分明確,且具有連續性。而相機性協調形式則是利用一些不明文規定,同時根據國際金融經濟變化趨勢及各個國家經濟發展實際狀況,而後由國際金融監管相關工作人員通過與各國協商的方式針對國際金融監管中存在的某一特定問題進行分析,並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在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中採用這種形式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靈活性與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合理改善國際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向國際金融監管的目標邁進。從國際金融監管合作頻率角度上來說,國際監管合作可以分為經常性國際合作與臨時性國際合作,經常性國際合作主要是針對某個國家或者某一領域記憶體在的金融問題環進行經常性的、不間斷的監管合作,比如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時常會為了解決匯率問題,協調各國匯率平衡為進行長期合作,這就屬於經常性國際合作。

  臨時性國際合作則是針對某一國家或者某一地區在金融經濟發展中突然發生的問題,臨時組織成員對其做出政策性調整及高進,做出相應的補救措施,有效解決本國金融存在的問題,使金融經濟穩步發展。從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區域範圍上來說,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可以分為區域性國際監管合作、全球性國際金融合作、綜合性國際合作及專門化金融合作。

  區域性國際監管合作主要是指不同金融監管主體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共同進行的多邊合作,比如說歐盟為了各成員國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利益發起的合作就屬於區域性國際金融合作。全球性國際金融合作主要是指不同金融監管主體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金融監管合作,例如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及貿易組織所發起的多邊金融經濟合作。綜合性國際合作是指各個國家涉及金融經濟發展多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比如各個國家在銀行、保險、證券、投資及金融等多個領域的相互交流。專門化金融監管合作主要指金融監管合作主體在某一特定金融領域內的交流光合作用,一般情況下這種合作形式常用於銀行及投資方面。

  三、當今國際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的雙重作用

  據當今國際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的整體效果來看,可以說國際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既給國際金融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之所以說其帶來挑戰是因為在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中,西方國家在合作中處於主導地位,在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中易向發達國家傾斜,從而導致合作本身就處於一種不公平的狀態,這種合作不具備權威性,那麼在金融監管合作中所制定的計劃與目標也不易實現。其所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通過國際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方式,能夠有效抑制全球性通貨膨脹,穩定國際金融與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還能夠防範貨幣及債務危機的發生,有利於改善國際金融經濟運作環境,大大提高了國際對金融風險的防範能力。

  五、結語通過對國際金融監管國際化趨勢及合作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個國際還沒有達到國際金融監管與合作的理想狀態,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相關組織應根據各個國家的金融經濟發展狀況制定行之有效的監管策略,在金融監管合作中應本著公平公正的合作原則,這樣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