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鐵嶺古塔文化價值及其旅遊開發利用

  佛塔源於古印度,佛塔也是佛教活動最重要的載體,是保持佛教大師遺體的建築物,屬於墳冢。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廣泛傳播,鐵嶺地區的古塔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嘗試研究鐵嶺古塔文化和鐵嶺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發掘鐵嶺古塔在旅遊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及戰略對策。

  一、鐵嶺古塔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其功用

  一鐵嶺古塔的特點

  鐵嶺古塔屬於典型的遼式密簷塔,大都為八角實心磚塔,這樣的造型結構源於鐵嶺地區的平原地形及四季多風天氣原因。鐵嶺市境內現存的磚塔有4座,建於遼代或明代,最早的是位於開原老城的崇壽寺塔,又名“崇壽禪寺塔”,據考古界推定,它建成於公元1101年至1110年前的遼乾統年間,歷經後世多次修繕,至今挺立,是鐵嶺市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佛塔。還有位於鐵嶺市銀州區貿易城東南側的白塔圓通寺塔,位於龍首山上的秀峰塔秀峰寺塔與駐蹕塔靈應寺塔。遼塔大都是十三層磚塔,而龍頭的秀峰塔和龍尾的駐蹕塔均為八角八面9級密簷式,通過實物考古,確定此二山為明塔,城區的二塔為遼代佛塔。佛塔除了有禮佛的功能,還有景觀的功用。但遼塔大多是實心結構,不可以進入,也不可以逐層攀登,所以,當時的人們就只侷限在禮佛的功能上。

  二鐵嶺古塔的文化價值

  古今中外,世界上的造塔事件都與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分不開,無論是瑪雅金字塔,還是埃及金字塔,造塔的目的不是為了預防災害,而多是為了祈求靈魂的飛昇,或是與神靈的溝通。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漢地後,工匠們創造出極具中國特色的樓閣式佛塔,是將原有的覆盆式造型與傳統的樓閣相結合。後來,契丹人建立起遼國,崇尚佛教文化,在遼國境內建造更為牢固持久的磚塔,他們造塔的目的是穩定民心,遼塔也成為他們稱霸北方的永恆印證。是政治的需要。鐵嶺境內的遼塔也同樣由此功用,例如鐵嶺白塔,塔頂剎杆有銅盤和寶珠,塔座八面嵌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當時修建此佛塔的工匠們,除了發自自身的祈求豐衣足食、國家安定之外,也是對統治者信仰的迎合。

  三鐵嶺古塔建築的藝術性

  鐵嶺古塔具有遼塔的普遍特徵,擁有穩重而雕飾華麗的基座,有標準的臺基、基座、蓮花座三部分。遼代磚塔塔身多雕有大量的磚雕,這些磚雕造型雄健華麗,工藝精湛,佛教發展客觀上促進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如開原老城的崇壽寺塔,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塔,古代女真民族文化的重要建築,塔身八面雕刻有佛龕,八佛端座,龕上寶蓋各有一組飛天浮雕,線條輪廓優美,栩栩如生,各角木簷上懸掛有銅鈴,塔尖呈現錐形,穿有五個銅珠。數百銅鏡掛在塔身的各層,塔的西面懸掛有銅鼓一面。體現出古塔威嚴、雄厚的魄力,每當東昇的旭日與塔照相輝映,數十里都可以看見塔光,形成“古塔迎朝霞”的景觀。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遺蹟、名勝景觀。

  二、鐵嶺古塔的旅遊開發及其戰略對策

  一鐵嶺古塔的旅遊開發

  近年來,鐵嶺市的旅遊事業發展迅速,但一些古塔作為名勝古蹟,文化旅遊資源急需加快開發和利用,研究鐵嶺境內的4座遼代磚塔,最終目的是為了鐵嶺的經濟建設服務,為促進鐵嶺的旅遊事業服務。旅遊文化和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是分不開的。絕大多數的塔以寺為名,與寺相生相伴,如秀峰塔處於龍首山慈清寺南百餘米處,是其附屬建築物。古塔及其背後宗教文化是相結合的,每天都會有禮佛之人在塔下繞行108圈。每當佛教活動的日子,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都會聚集在此,他們帶著虔誠的心來祈求各自的心願,因此,宗教旅遊已經成為鐵嶺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

  二鐵嶺古塔旅遊發展戰略對策

  1、完善旅遊體系建設

  鐵嶺古塔位於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地區,重遊率高。遊客涵蓋各個年齡層,觀光風景和放鬆心情是主要動因。可以印發關於古塔知識以及鐵嶺古塔歷史的知識手冊或宣傳單,也可舉辦關於鐵嶺古塔研究的徵集活動,既豐富了鐵嶺人民的文化生活,又起到了旅遊資源宣傳的重要意圖。一些遊客並不知道鐵嶺古塔的歷史文化,只是進行外觀的簡單瀏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參觀的價值。可以增設講解員,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將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傳播給遊客,避免了走馬燈式的旅遊方式,還能起到深刻的教育意義。

  2、建立合作關係

  應積極與政府建立聯絡,宣傳鐵嶺的歷史文化,這樣遊客就不只侷限在鐵嶺是小品藝術之鄉,也是有深遠歷史文化的城市。還可以與旅行社建立合作關係,將銀岡書院文化與龍首山文化相結合,把古塔作為一個小的休憩地點,瞭解鐵嶺文化的同時還將鐵嶺賦予一種神話色彩。這樣就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對於古塔旅遊而言,既代表了一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又代表了一種公信力。完善歷史文化與旅遊資源相結合,從而建立新形象,起到宣傳鐵嶺這個旅遊品牌的目的。

  總之,鐵嶺古塔文化內涵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開發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人文景觀,古塔旅遊不僅滿足信徒的宗教需求,同時對於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弘揚傳統文化、推動鐵嶺經濟發展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