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犯罪的具體特徵

  經濟犯罪,是指與經濟有關的犯罪,包括貪汙、賄賂、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及企業內發生的與經濟相關的犯罪行為等。你對經濟犯罪有多少了解?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經濟犯罪的法律相關知識。

  

  1.貪利性。

  大多數經濟犯罪都具有非法牟取經濟利益的目的,犯罪人為了一己之利,採取不正當的手段侵吞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的財產,損害合法經營者的利益,同時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正常執行秩序。


  2.法定性。

  經濟犯罪是法定犯罪,即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這一點有別於一般的自然犯罪,如殺人、強姦、搶劫、盜竊等傳統犯罪,具有明顯的反社會性,人們憑藉社會常識和倫理道德規範就可輕易地加以判定,法律之所以將其宣佈為犯罪,是因為古往今來人們都認為其是犯罪。

  3.雙重違法性。

  經濟犯罪是經濟執行過程中的犯罪,它既違反國家有關經濟管理的法律,又觸犯刑律;既侵害國家、集體和公民的經濟利益,又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而傳統犯罪只觸犯刑律。

  4.複雜性。

  經濟犯罪由於發生在市場經濟執行領域,因而相對於其他型別的犯罪,其犯罪結構十分複雜。市場經濟執行領域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動態領域,其中圍繞商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形成的紛繁複雜的經濟關係相互交織在一起,幾乎囊括了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和部門。

  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證券期貨市場、房地產市場及科技市場等各種專業市場的建立,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變得更加多樣化。在這樣一種複雜的經濟環境下,形形色色的經濟犯罪大量滋生、蔓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特點。

  5.智慧性。

  經濟犯罪的行為人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很多人甚至具有豐富的經濟、財稅、貿易、會計或者法律方面的專門知識,具有長期從事經濟活動的經驗,在犯罪手段上,一般不直接使用暴力、不明火執仗、不具有攻擊性,犯罪人往往以其專業知識或利用其職務便利,深思熟慮、精心策劃,通過鑽法律空子達到牟取非法經濟利益之目的,因而經濟犯罪在西方被稱為“白領犯罪”。

  6.隱蔽性。

  經濟犯罪並不像傳統犯罪那樣赤裸裸地違反社會公德和人們所熟知的行為規則,其行為人往往又是經濟關係的一方當事人,使用的犯罪手段具有經濟活動的性質,因而其犯罪不容易被公眾所知曉,其社會危害性也不易被人們所認識。

  經濟犯罪的預防

  一、經濟犯罪案件預防的可行性

  從經濟犯罪發展的過程來看,絕大部分經濟犯罪案件都不是突發性案件,經濟犯罪從犯罪預備到犯罪終止,一般犯罪發展的週期較長。短則十天半月,長則達數年。在較長的犯罪週期中,犯罪嫌疑人一般會與工商、稅務、金融機構、被侵犯客體之間發生聯絡和互動。

  正是因為犯罪嫌疑人聯絡、互動的環節較多,犯罪的鏈條較長,故為我們開展經濟犯罪預防工作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從經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手段來看,經濟犯罪與傳統的暴力型、突發型刑事犯罪不同,經濟犯罪嫌疑人在實施犯罪之前,一般都有一個精密策劃、精心準備的過程,其表現為經濟犯罪的預謀案件多,突發案件少,因此使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能在經濟犯罪的預謀階段,採取各種措施,來控制或防止經濟犯罪的發生或發展,這是我們開展經濟犯罪預防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經濟犯罪的預防措施

  1是重點預防與普遍預防相結合

  重點預防於普遍預防相結合可分為三種:

  一是根據時下的情況將重點放在黨政機關及稅務、工商、海關、商檢、公安等行政執法部門,而將其他系統和部門作為普遍預防的物件;

  二是在某一系統或單位將重點放在易發案件的重點部位和重點人員,而將其他部位和一般人員作為普遍預防物件;

  三是在預防措施上將重點放在重點物件的法制宣傳和改革建制方面。

  2是超前預防與事後預防並舉

  超前預防和事後預防是針對發案而言的,超前是指犯罪行為發生前運用各種預防機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減少引發犯罪的各種可能性,將犯罪的苗頭消滅於萌芽狀態;事後預防是指犯罪行為實施後的預防,針對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制定整改措施。

  超前預防可發揮防患於未然的作用,可減少或避免經濟損失,挽救一大批可能走向犯罪的人。事後預防能產生“亡羊補牢”之效。

  3是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相補充

  一般預防措施是通過打擊犯罪、教育和警戒社會上可能犯罪的分子,使他們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特殊預防是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以預防其再次犯罪。

  4是社會輿論導向預防與法律預防相協調

  法律預防在遏制各類犯罪中,較之社會預防更具直接性,它包括立法預防和司法預防兩個方面,一要加強行政立法,以規範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從而防範國家行政人員的犯罪;二要加強經濟立法,健全和完善經濟法規,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違法行為。

  此外,要建立行政機關的內部控制系統;三要加強刑事立法,進一步完善刑事法律法規。在司法方面,要強調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執法的嚴肅性,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提高司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同時要加強社會輿論和法制宣傳力度,抓住典型案例,通過電臺、電視、報刊等宣傳工具,深入到重點部門和單位,進行全方位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