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犯罪產生的原因

  經濟犯罪,是指與經濟有關的犯罪,包括貪汙、賄賂、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及企業內發生的與經濟相關的犯罪行為等。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濟犯罪產生的7大原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經濟犯罪產生的7大原因

  1、痕跡說:我國社會剛從半封建半殖民地脫胎出來,在社會 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政治文化意識方面還保留著舊社會的痕跡,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經濟犯罪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說 法的缺陷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外去尋找內在原因,違反辨證唯物 論。

  2、源流說:分為犯罪源的原因和犯罪流的原因。源是指私有 制社會中導致了犯罪規律,是犯罪的根本原因;流是指新社會脫胎於舊社會後必有遺留因素導致犯罪發生,經濟犯罪的流是由源引起 的。其弱點是新社會代替了舊社會,舊社會已經絕源,緣何不能斷 流。

  3、階級鬥爭論: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退出了歷史舞臺,剝削階級不能作為統一的階級,但作為一般反派力量在一定範圍發生,在一定範圍內存在,是犯罪的根源。這種學說也有失偏頗,因為誠然階級鬥爭長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與犯罪並不具有直接聯絡。

  4、現行社會制度導致論:它擺脫了傳統犯罪束縛,認為某一類犯罪人心理結構中潛在因素,過分不正當的經濟動機和利益要求,社會政治經濟變化原有矛盾劇烈變革,刺激一部分人心理結構、提供了外化竿濟犯罪。貧困、商品經濟因素、政治改革的程序中,現行制度不完善導致經濟犯罪、禁而不止、愈演愈烈。

  5、商品經濟決定論:認為有商品和貨幣存在,就有商品經濟的消極因素存在,經濟犯罪社會滲透到商品經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四個環節過程中,如在商品經濟執行領域中通過職務行為非法攫取經濟利益***如貪汙、賄賂,私分等***,此外也有謀取不法經濟利益的行為,如挪用、侵佔等,所以經濟犯罪是商品經濟的附產品。

  6、商品經濟否定論:認為商品經濟與犯罪並無必然聯絡,因 為商品經濟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進行等價交換原則,用等量的勞力 表明每個人承擔等量勞動,以此為交換前提,只能在這種前提下是 有平等的交換原因,違反這個原則是對商品經濟的否定。

  7、綜合反映論:認為經濟犯罪現存社會各種現象的綜合反映, 包括:***1***經濟犯罪的階級原因是剝削階級殘餘勢力存在;***2***經濟犯罪的經濟原因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特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犯 罪產生的心然性,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仍有其固有的核心,正是經濟犯罪產生的土壤,同時商品經濟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等弊端也 是,***3***經濟犯罪的社會原因、官僚主義存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存在真空的漏洞、管理工作的混亂、缺乏監督、沒 有配套的法律,***4***犯罪人自我的思想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或超前消費等。

  經濟犯罪的預防措施

  1、是重點預防與普遍預防相結合

  重點預防於普遍預防相結合可分為三種:一是根據時下的情況將重點放在黨政機關及稅務、工商、海關、商檢、公安等行政執法部門,而將其他系統和部門作為普遍預防的物件;二是在某一系統或單位將重點放在易發案件的重點部位和重點人員,而將其他部位和一般人員作為普遍預防物件;三是在預防措施重點放在重點物件的法制宣傳和改革建制方面。

  2、是超前預防與事後預防並舉

  超前預防和事後預防是針對發案而言的,超前是指犯罪行為發生前運用各種預防機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減少引發犯罪的各種可能性,將犯罪的苗頭消滅於萌芽狀態;事後預防是指犯罪行為實施後的預防,針對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制定整改措施。超前預防可發揮防患於未然的作用,可減少或避免經濟損失,挽救一大批可能走向犯罪的人。事後預防能產生“亡羊補牢”之效。

  3、是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相補充

  一般預防措施是通過打擊犯罪、教育和警戒社會上可能犯罪的分子,使他們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特殊預防是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以預防其再次犯罪。

  4、是社會輿論導向預防與法律預防相協調

  法律預防在遏制各類犯罪中,較之社會預防更具直接性,它包括立法預防和司法預防兩個方面,一要加強行政立法,以規範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從而防範國家行政人員的犯罪;二要加強經濟立法,健全和完善經濟法規,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違法行為。此外,要建立行政機關的內部控制系統;三要加強刑事立法,進一步完善刑事法律法規。在司法方面,要強調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執法的嚴肅性,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提高司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同時要加強社會輿論和法制宣傳力度,抓住典型案例,通過電臺、電視、報刊等宣傳工具,深入到重點部門和單位,進行全方位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