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犯罪產生的原因

  作為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效應,應該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一、環境犯罪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環境問題的最大特色在於其涉及高度的科技背景。許多環境上的危害行為或產品往往是在長年累月後才被發現。同時在對環境汙染行為舉證中,對生產行為和客觀上存在的人身或者環境惡化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的認定上也格外困難,舉證時我們常常發現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了法律問題而是涉及到很多自然科學領域的待證明課題,並且很多是其他學科中就現有的研究水平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答案的證明問題。因此也無法在審判中以明確證據出現來認定被告人應負法律責任。另外,理想的環境品質的設、環境影響的評估、環境改善的認定等,也涉及科技水平的衡量標準。在環境質量標準沒有出臺之前,環境決策者的決策難免會有偏差。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環境質量的科技標準等直接影響環境問題。

  另一方面,在國家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急速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了迅猛提升,各種生產機械和生產工具的出現,使得大自然在人類面前似乎變得柔弱了很多,人類運用科技能力能夠對自然進行各種破壞和掠奪。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為了獲取生產原料和場所,世界各國的生產者都採用大規模的墾殖、採礦以及砍伐樹木等方式對自然進行掠奪並且絲毫沒有修復的意圖。同時,為了經濟利益和效率,各國普遍將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大量廢料和垃圾不加任何處理的排入自然中,形成了全球性的嚴重城市和工業區的環境汙染,而且環境汙染髮展的速度迅速超過了自然環境破壞的速度。化學工業尤其是有機合成化學工業生產了大量的化學品,人工攝取的化學品的種類與日俱增,而其中不少是有毒、有害及難以降解的生物化學品。這些化學品進入環境,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累積轉化,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在環境汙染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各種汙染物質或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或在特定氣候條件下造成危害,最終損害體健康,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犯罪就是在工業化執行的過程中相伴產生。

  二、環境犯罪產生的外部原因

  隨著國際經濟交流的增多,經濟全球化傾向日益明顯。由於全球經濟展的不平衡,經濟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的差距日趨加大。落後國家要發展經濟,追趕發達國家,就要依靠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與發達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經濟技術合作帶來的後果是發達國家將不發達國家當作生產基地,將本國汙染環境的公司、企業紛紛搬遷到合作國家,以犧牲合作國家的環境來達到雙方合作的目的。

  而經濟落後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發展,無奈只得同意這種條件。另外,發達國家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較早,他們珍惜本國的環境資源,相應的在本國境內規定了處理廢料和垃圾的立法,使得在發達國家境內處理廢物的成本異常昂貴。因此很多的生產者和不法商人就想到了將發達國家的廢物出口到外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進行丟棄,轉移環境汙染源。他們勾結髮展中國家的一些為了謀取經濟利益的無良公民,不顧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法規和海關監管,裡應外合地將發達國家的垃圾、廢物進口入本國進行違法處置,汙染本國的環境。這一相互勾結的成本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生產者在本國處理廢料和垃圾的費用,因此在利益的驅使下有相當一批犯罪人選擇這類途徑。同時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一體化為這一類環境犯罪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外部條件,也是環境犯罪產生的一大誘因。

  三、環境犯罪產生的經濟學原因

  犯罪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可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理論建進行分析,採用不同理論對犯罪進行分析,會產生不同的犯罪原因學說,如基於社會學理論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犯罪的社會學原因說,基於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犯罪的經濟學原因說,基於心理學理論可以得出犯罪的心理學原因說,等等。此處採用經濟學原理對危害環境犯罪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旨在從一個方面說明危害環境犯罪產生的內在機制。

  犯罪原因的經濟學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學理論不僅包括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犯罪的理論觀念,還指犯罪的產生是由於經濟原因造成的,例如飢寒起盜心,貧困產生犯罪都被視為最古老的犯罪原因的經濟學理論。19 世紀中期馬克思主義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認為,犯罪是經濟條件的產物,“即都產生於相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等等。狹義的經濟學理論僅指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犯罪現象的各種理論觀念。經濟學是人類如何在資源有限的世界上為滿足其慾望而做選濟學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引入法學領域.將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濟學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引入法學領域,產生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經濟分析法學,上世紀 60—70 年代以後,這門學科日趨成熟,現在美國法學院已將其作為正式課程,只是稱謂各異,有叫法和經濟學,又有稱法經濟學的,還有其他一些不同稱謂。所謂經濟分析法學就是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具體的法律、法律現象、犯罪現象,其中包括犯罪發生的原因,犯罪與刑罰等刑事法學問題的理論。經濟學是以假設人類是有理性且為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為前提的。同樣,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犯罪原因,也是假設犯罪人是具備足夠理智對外來刺激作出反應的人,犯罪人都是理性的計算者,犯罪前都進行利弊的權衡,得失的計算。當然,這種情形並不適用於所有種類的犯罪,有的犯罪行為人在實施犯罪前並沒經過仔細考慮和利弊得失的權衡,僅憑一時心理的衝動或來源於外界環境較強烈的刺激,激情犯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相對而言經濟犯罪、財產犯罪、職務犯罪、利用高科技條件的犯罪人在犯罪前,往往會權衡犯罪行為的得與失。很多環境汙染都是工業生產的副產品,也就是說行為人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汙染環境,而是進行生產經營行為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對於行為人而言,處理汙染的費用要是很高的話,他們就會偷排,不處理汙染,這種典型的經濟思維對於我們分析其汙染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當我們用經濟學的有關原理對危害環境的犯罪進行分析,把經濟學理論運用到犯罪問題研究時,可以這樣假設,犯罪是行為人在固定的一個條件下,對各種行為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分析後,作出的一個理性選擇,其中各種不同謀利方式既包括通過合法途徑進行的謀利,也包括以犯罪的方式的謀利活動,亦即犯罪行為人把合法途徑同非法途徑所可能獲得的收益和要付出的成本進行比較,如果採用非法途徑更易達到其目的,則選擇實施犯罪。同時,犯罪人會對不同的犯罪形式進行比較,選擇更有利可圖、最易實現其犯罪意圖的犯罪種類及方式。正如波斯納所言:“由於犯罪對他的預期收益超過其預期成本,所以某人才實施犯罪。”

  那麼,犯罪人在實施前要計算哪些成本呢?***1***犯罪的機會成本。每個社會主體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該主題將時間和精力花在了犯罪行為上,就必然會減少其從事合法行為的時間,而這個合法時間以及從事該合法行為的精力,就是行為人所失去的機會成本,因為合法行為同樣會給行為人帶來利益;***2***犯罪的刑罰成本,行為人違法犯罪後,受到刑罰所帶來的成本,包括關押在監獄的各種損失,直接減少的收入、名譽上的各種負面影響帶來的其他損失等等。如犯罪人被判處財產刑、被囚禁期間無工作而減少的收入等就是有形損失; ***3***準備犯罪的費用,也就是為了實施犯罪行為而進行準備所支出的除時間以外的其他費用,如為犯罪準備工具、創造條件而支付的費用。以上三項構成犯罪的預期成本,可表示為:犯罪的預期成本=犯罪的機會成本+刑罰成本十預備費用。

  根據成本支出與行為實施的關係理論,可以認為實施某一行每付出的成本愈小,實施該行為的可能性愈大,據此可推論出,犯罪的預期成本越低,從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看來,獲得利益的機會就大,因此,實施該犯罪行為的可能性就大,源於犯罪實施的可能性與犯罪的預期成本成反比。利潤也是犯罪者實施犯罪行為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行為人能夠從實施犯罪行為中獲得直接的利益和間接的各種滿足,直接的利益包括通過犯罪行為獲得的金錢、物質等,間接的滿足包括精神上的滿足。犯罪的預期利益越大,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越大,某種具體犯罪的預期利益就越高,實施此種犯罪的可能性愈大,實施犯罪的概率大小是與犯罪的預期利益的大小成正相關的。對於生產型企業而言,要想減少汙染,就必須建設良好的排汙設施,而建設排汙設施的費用高就必然導致企業主不想投資進行處理,而不投資建設高標準的排汙設施,就必然會導致企業排放汙染物超標或者直接非法排汙。所以,企業主的這種思維就必然會促使行為主體實施該類犯罪的可能性增大。

  從行為機制看,絕大多數危害環境的犯罪是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加工行為的產物,也正因為這一特性,使得我們在定性犯罪的問題上容易產生困難,因為生產行為本身是對社會有益的,而一旦追究刑事責任,就必然會使得生產行為受到重要影響,因此,對行為人予以刑事處罰的機率就降低了。從危害環境犯罪主體的角度看,行為人付出的刑罰成本相對其他傳統意義上的犯罪要低得多。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1***公眾對危害環境犯罪的容忍認可。社會公眾一般不會對危害環境犯罪具有普遍、強烈的譴責,有的連什麼是危害環境的犯罪都不知曉,更談不上對該類犯罪否定性評價;為數不少的社會公眾對危害環境的行為從心理上予以承認,認為這類行為的發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必然付出的代價。***2***刑事司法部門對危害環境犯罪查處的態度並不十分積極、主動。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理應受到同等重視,現實中,政府部門往往更偏重發展經濟,覺得對危害環境行為的刑事化處理會影響該地方經濟發展程序,對該類危害行為主體施以刑罰會挫傷經營者的積極性。同時由於危害環境犯罪的刑事立法狀況不很完善。立法是司法的先導,科學完善的立法是保障司法有效運作的重要手段,立法上的缺陷往往導致司法實踐的被動。我國現行刑法對危害環境罪的規定,很不完善,夠的重視,致使其沒能在司法實踐中真正運作起來,這一切都導致了危害環境犯罪者面臨較低的刑罰成本。

  危害環境犯罪者***主要指汙染類犯罪***只需要不作為就足以導致環境汙染的發生,該建設環保設施的不建設,導致汙染未經處理直接排向自然中,這時犯罪就構成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該類危害環境的犯罪具有不作為犯罪的特點,而從整個行為發生的機理看,又不是典型的不作為犯罪,如生產企業不安裝防汙設施或不改進防汙能力很低的設施,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就自然排到大環境中去了,這一行為的前半部分是不作為,後半部分又類似作為犯罪。從該類危害環境犯罪形成的過程可得出,犯罪者付出的預備費用很低。破壞生態資源的犯罪者只要簡單傾倒,抗拒環保行政監督犯罪的實施者只需編造虛假的環境保護檔案和資料即可實現,因而,其預備費用也很低。

  以上三項***危害環境犯罪的機會成本、危害環境犯罪者面臨的刑罰成本、實施危害環境犯罪的預備費用***都很低。行為的低成本是任意行為者實施行為前著重考慮的因素,也正因為如此,就增加了實施該類行為的可能性。危害環境的犯罪者都能從實施危害環境的行為中獲得巨大利益。比如,應當要積極防治汙染、安裝環保設施的而沒有安裝的,這裡顯然就節約了安裝環保設施的成本,進而利潤提高;破壞生態資源的犯罪者能從各種破壞資源的行為中獲得物質及精神的滿足;抗拒環保行政監督的犯罪為獲得有形或無形利潤提供了條件。各種危害環境的犯罪都能給行為主體帶來較豐厚的利潤。

  綜上可見,實施危害環境的犯罪行為因為能夠獲得巨大利益,而同時面臨刑罰的機率很小,就必然導致行為人去鋌而走險,因此也必然導致環境犯罪的高發案率。

  四、環境犯罪產生的社會學原因

  犯罪學者對危害環境犯罪的研究只是近 10 餘年的事,對該類犯罪原因的研究不是很深入,藉助社會學的理論分析危害環境犯罪的原因就更少了。追根溯源,在於對危害環境犯罪的研究面臨許多困難。首先,人們的思想觀念束縛了對該問題的探索,許久以來,人們通常把大多數危害環境的行為僅作為違反行政法規而應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看待,沒有把危害環境的行為作犯罪處理,致使類危害行為逃避了刑事制裁,也使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背て諞嶽春鍪恿碩願美轡侍獾難芯俊F浯危?:?肪車姆缸鎘氚琢旆缸錛胺ㄈ朔缸鎘心承┫嗨浦?Γ?雲浣?醒芯浚?喚鏊?璧拇罅烤?涯訓玫鉸?悖??到繅膊輝柑峁┯洩卮右嫡卟環ㄐ形?淖柿希?蝗醚芯咳嗽苯喲テ笠滴募??笠禱疃?灰灼毓猓?繁P姓?嘍交?厝狽ο低車目晒┎慰嫉鈉笠蕩右登榭齙鵲齲?硬煌?嵌任?:?肪撤缸鐗難芯可柚昧蘇習?V皇怯捎誚?┠昀次:?肪撤缸鍶戰テ搗保?現匚廴淨肪呈錄?燈搗⑸??碳優當取??鬆??筒勐┯汀⒉ㄋ僱邐廴臼錄??螅??從?嗟難д嚦?即郵攣:?肪撤缸鎩⒂繞涫歉美嚳缸鐫?虻難芯俊?/p>

  西方國家的犯罪學者早已運用社會學原理對犯罪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如犯罪原因的社會結構理論、社會化過程理論等。社會結構理論側重從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及其與社會中主要機構的相互關係探討犯罪原因,認為導致行為人犯罪的原因不是個體的因素而是社會的影響,該理論倡導者反對把犯罪看成是個體生理因素導致的或是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社會化過程理論認為犯罪是個體的人與社會不同組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例如正常人也許因為同輩或社會的壓力、缺乏良好的教育、司法官員的作用等因素的影響而實施犯罪行為。西方國家的學者已開始運用社會學理論對危害環境的犯罪進行研究,如有人提出用犯罪行為論***Theories of Criminality***及犯罪論***Theories of Crime***對危害環境的犯罪進行解釋。犯罪行為論是傳統社會學理論的一種,其目的在於用社會環境的觀點解釋犯罪行為,解釋了為何某些團體的人員比其他團體的人更有實施犯罪的傾向,這種理論的倡導者認為以下因素是導致犯罪行為產生的根源:因被剝奪達到其人生目的之合法手段所受的挫折感、對犯罪價值觀與規範的學習與模仿、正規組織***formal institutions***如執法機構及非正規組織***informalinstitutions***如家庭、宗教、職業中介機構等對社會控制功能的削弱或喪失。

  犯罪論近年來才開始在犯罪學論著中出現,犯罪學者米褐爾·格弗蕾德遜***Micheal Gottfredson***及塔維斯·核斯齊***Travis Hirschi***指出,犯罪行為論與犯罪論的根本區別在於:犯罪行為論以犯罪人為研究的著眼點,重點探討犯罪行為產生的原因;犯罪論則以犯罪為重心,著重探討有犯罪傾向的人在何種條件下容易實施犯罪行為,它把犯罪看成社會生活中具有一定特性的事件,這類行為***指犯罪***會在特定時間、地點發生,實施該行為的主體還必須具備一定專長。

  用以上兩論解釋危害環境犯罪的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危害環境犯罪的實施者主要是從事可能影響境要素結構、成份的生產、加工的人們;這些人中有的因其合法的追求目標通過正當途徑難以實現,在外部條件影響下實施了危害環境的行為;有些人是由於對違反環保法規的行為的毫無拒斥的接受、學習實施了危害環境犯罪的。在此,我們採用西方犯罪原因社會學理論中的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及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Study Theory***來解釋危害環境犯罪發生及蔓延的原因。

  緊張理論認為在同一個社會區域中生活的人群,雖然因為經濟狀況的不同而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每一個社會區域中都會存在中上階層人群和下層社會人群,但是這兩類人群所追求的生活目標應當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由於自身條件的差異,因經濟狀況較好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中上階層很少產生緊張感;但是下層社會的人群由於自身經濟條件有限而很少能夠以合法的途徑達到理想的生活目標,這一人群會由於合法途徑的封閉而產生緊張感,這時候這一人群一部分會選擇以違法甚至犯罪的手段達到期望值,另一部分人群可能會選擇消極的放棄原本理想的生活目標。該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orton***總結了幾種在面臨各種目標與方法的困境時可能採取的適應形式,即一致性***Conformity***、改良***Innovation***、逃跑主義***flightism***和抗議***Rebellion***。

  1.一致性。當社會中的自然人或單位樹立了與其自身條件相符並可以通過合法途徑實現的目標時,一致性就出現了。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裡,這是一種最普通的社會適應性,如果社會中大多數人不確立一致性的生活方式,社會就會動盪不安。

  2.改良。當社會中的個體樹立了為公眾所接受的生活目標,但又不能通過合法途徑實現時,改良便出現了。默頓指出:幾種社會適應模式中,改良與犯罪最為密切,滲透於各種形態的社會中。要獲取成功的需要使那些缺乏經濟優勢及機會的人身負重擔,以致他們只能採取不合常規的適應模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3.逃跑主義。逃跑主義者拒絕接受為社會公眾接受的目標與手段,通常是在個體樹立了社會可以接受的目標,但獲取目標的途徑卻被剝奪的情形下產生的。這種人要麼很遵守道德習慣,要麼沒有能力使用非法方法,他們以退卻的形式逃避失敗的痛苦。抗議。默頓指出,這種適應模式涉及對為社會所接受的目標與手段的選擇。它是典型的革命化,這種革命化要求現存社會結構的實際變化,並且要求具有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目標及信仰等。默頓的理論模式因其範圍和準確度而受到讚揚,它把失範行為與控制社會行為的目標聯絡在一起,為分析犯罪產生的原因提供了可資操作的思路,用該理論分析各種社會犯罪現象,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原因,還能為防止犯罪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預防方案。

  默頓緊張理論中的某些規則可以用來解釋危害環境犯罪發生的原因。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存在為社會公眾普遍接受的道德、價值觀念和生活追求目標。所有進行社會生產、加工的企業,都以獲取利潤為目的;都想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獲取收益的目標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手段,方能求得目標的順利實現,否則,則會出現緊張狀態。

  以競爭為特點的市場經濟要求高質量產品及低成本投入,在激烈的競爭中,降低生產成本已成為了很多生產主體特別注意的因素,而安裝防汙設施、改進排汙裝置,無疑會增大生產成本,面對大量的增進防治汙染而產生的非生產性開支,各生產主體會感到競爭壓力的存在***就產生了緊張***。為避免壓力,獲取豐厚利潤,有的生產、加工主體不願進行改進防汙、排汙設施的投資,或者在辦理生產、排汙許可時,虛構本不存在的事實或者誇大事實真相,以欺騙手段獲取各種許可證件,導致非法、超標排汙的產生,形成危害環境的犯罪。這一點正印證了默頓緊張理論適應模式中的改良。再以廢料的製造、處理為例,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環境汙染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在於廢料處理費用的增加必然增加生產性成本,成本量的增大會降低企業的競爭能力。在此情形下,生產主體因感到緊張而採取非法措施進行廢料處理,形成危害環境的犯罪,如某藥廠通過合法途徑處理廢料,需要使用55加侖裝圓筒,每個圓筒成本約在125美元左右,其他行業使用圓筒,每個成本約在550美元,因為花費大,當然會減少盈餘,有時甚至使企業喪失競爭能力,想繼續生存的公司,則會在緊張中想出花費較少的處理方法,即以違法犯罪的方法處理廢料。美國瑪勒公司***Mahler Operations***從事石油工業的生產已有30餘年的歷史,經營管理4家廢料油再製工廠,生產的再製潤滑油約佔全美總生產量的6%,擁有較好的聲譽。20世紀70年代以後,發現該工廠實施了與有毒廢料相關的犯罪行為。追查該廠實施犯罪行為的原因在於1976年美國頒佈了《能源護及其再生法規》***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該法對有毒廢料的處理規定了嚴格的條件,使處理有毒廢料的成本異常昂貴,企業競爭變得更為激烈,許多不道德的企業主為得到利潤,不惜以身試法,所謂“夜間傾倒者”***Midnight Dumpers***即以低於市場價承包處理有毒有害廢料的公司在全美境內出現,有些有毒廢料生產者偷偷將廢料藏在舊油中。有些再生產者則利用含有多氯聯苯及其他有毒廢舊油製造燃料油;有些不道德的燃料油消費者***房屋出租者***貪圖便宜,購買這些廉價但可燃性很低的燃料油使用。這些燃料一旦燃燒會產生更多的毒物,並通過煙囪將這些毒物擴散到空氣中。

  以上事例說明,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主體一旦發現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困難或遇到阻力時,則會在緊張狀態中找到實現自己目標的各種手段,在需要時甚至不排除以汙染環境犯罪的方式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