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人口快速老齡化帶來的老齡問題必將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及對策

  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2005-2009年間,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由11.1%上升到12.5%,老年撫養係數由10.69%上升到11.60%。此外, 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數量由2005年的10.2%上升到2009年的11.4%。這一系列資料表明,我國人口正逐步向老齡化發展。老年人口增多將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1.老齡化將削弱目前人口結構帶來的人口紅利

  眾所周知,處於16-64歲的勞動人口是勞動適齡人口。近年來我國每年供給的勞動力總量約為1000萬,勞動人口比例較高,正處在人口紅利的階段。其實自1965-1970年間我國的人口紅利就開始顯現,從那時起至今,我們正在享受這種人口結構給我們帶來的人口紅利。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是經濟增長的有力助推劑。但是,據資料顯示,伴隨老齡化的到來,在2012-2017年間,我國勞動人口將開始下降,而同時老年人口保持上升。從而導致社會撫養比不斷提高,消費性人口比例提高、生產性人口比例降低,嚴重影響勞動生產率,人口紅利獲利期即將結束。這必將阻礙我國經濟的繼續發展,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實施。

  2.老齡化將帶來養老負擔的增加

  中國的21世紀將是老齡化的世紀,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為家庭和社會創造財富,在年老逐步喪失勞動能力之後,更加需要子女和社會的關心。尤其是老年人口中的高齡人口更是需要如此。有資料顯示,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老年人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自1980年以來,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我國倡導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子女。這就形成了目前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一對夫妻需要贍養四位老人,導致養老負擔加重。我國養兒防老、居家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然而在當今這種情況下,兩個孩子來負擔四位老人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考驗。獨生子女在社會中揹負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來履行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

  二、應對老齡化的對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無法避免的。它給我們的社會和國家帶來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確保社會順利渡過這一時期,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和推動國家持續向前發展。

  1.積極推動老年產業的發展

  目前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專案和產品還相對匱乏。老年人同樣具有購買力和消費力,當這一群體的數量龐大時便形成了廣大的市場需求。有需求就要提供相應的供給。國家可以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民營企業進

  入老年市場,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並且規範的老年產業。在關注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要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很多老年人孤獨的生 活,老年抑鬱也時有發生。所以應該豐富老年人的業餘生活,開辦老年大學,建立老年人社群,發動志願者將愛心送入老人家,使老年人可以感受到足夠的關愛。

  2.合理改革現行的退休制度

  隨著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壽命大大延長。我國現在實行男性60歲,女性55歲的退休制度。在50-55這一階段,很多老年人仍然精力充沛,體力良好,而且尤其是他們擁有多年的 工作經歷,在這種時候退休,便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所以,應該依據具體情況延遲某些老年人的退休年齡,使他們可以更好發揮自己的餘熱。既可以減輕勞動力緊缺的壓力,又可以開發老年資源,不會造成資源浪費。

  3.實行多元化養老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當今單純通過家庭養老來贍養老人將給子女帶來過重的壓力。我們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的政府養老 經驗,結合我國的自身情況,將家庭養老與 社會養老和政府養老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正規溫馨的養老院,老年社群,培養專業的老年護工。制定合理的價格或是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居住在養老院。使那些無兒無女,或兒女身在外地的老人可以得到專業的照顧。逐漸樹立新型養老觀念,建立起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多元化養老體系。

  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老年人可以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享受到一個舒適溫馨的晚年,是社會 發展的需要。對我們國家來說,人口老齡化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在一些學者稱之為“銀髮浪潮”的機遇裡獲得長足的發展,是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鑑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國家成功養老模式的國家的經驗。總而言之,應對好老齡化,需要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新浪網.

  [2]中國人口資訊網.

  [3]楊燕綏,李學芳.創造老齡人口紅利. 2010.5:30-31.

  [4]袁玉芳.淺談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其對策.2010.8:120.

  [5]陳彩珍.積極老齡化視閾下的老年 心理健康問題.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19.3:161.

  篇2

  淺析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其養老保障問題

  摘要:當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但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有其明顯的“人為催生”痕跡,其挑戰性異常嚴峻,特別是在養老保障方面面臨諸多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其養老保障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人口問題,老齡化,養老保障,體系建構

  一是規範與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通過降低目標替代率並妥善解決歷史債務,即“轉製成本”,逐步降低繳費率,增強包容性,擴大覆蓋面,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此基礎上,不分城鄉、不分割槽域、不分企業性質及職工身份,將所有企業的全部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個體勞動勞動者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的保障範圍。統一費基和費率,把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由縣提高到市地級、省級肯定是今後發展的必然趨勢,甚至全國統籌;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建議從實際出發,分步實施,先把個人賬戶中的個人繳費部分轉為實帳,再創造條件把單位劃撥部分由空帳轉為實帳;適當降低目標替代率,妥善解決歷史債務,逐步降低費率,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雙低”辦法與普通辦法的並軌,按照“廣覆蓋、低水平”的原則,規範“雙低”即低門檻進入、低標準享受的參保辦法,對按照“雙低”辦法參保的範圍、物件、繳費標準、個人賬戶做進一步明確規定,實現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普通參保辦法的銜接並軌。

  二是改革機關事業單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機關事業單位應當實行與企業大體相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幾點:堅持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性;體現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人員的特點;注意與機關事業單位其他改革措施配套;確保新舊制度平穩過渡。考慮到歷史的因素,對於改革前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貢獻,通過設定權益性養老金,用合理的辦法加以計量,列入個人賬戶;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在一定的限額內辦理職業年金,財政按照經費渠道給予一定的支援;鼓勵個人購買商業保險和從事各種有利於養老的儲蓄及投資。2008年2月,國務院討論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上海等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主要內容是:養老保險費用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退休待遇與繳費相聯絡,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等,積極穩妥地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三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重新定位與制度創新。

  無論從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出發還是從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的需要出發,都應當積極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當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明確政府責任,既要強調籌資以個人繳費為主,又要落實政府補貼,鼓勵集體補助;明確其保障物件是農村居民或尚未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的勞動者,堅持自願原則,當然也必須強調正確引導甚至強制;制定新的待遇享受標準,確定合理的繳費基數、繳費比率;建立政府財政補助機制,合理確定政府財政投入的比例,充分體現政策扶持,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拓寬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渠道,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整合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源,例如:計劃生育養老保險、義務兵養老保險等;保持政策和業務的穩定性、連續性,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健康發展。

  四是建立和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包括所有機關、事業單位、各種型別企業、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職工和退休人員以及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納入醫療保障體系。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大額醫療費用補助制度,以解決超過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鼓勵企業為職工建立補充醫療保險,用於解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以外的醫療費用負擔。逐步建立主要由政府投入支援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為特殊困難群體特別是經濟困難的老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各級財政應當安排醫療救助專款,並根據財政收入的增長情況逐步增加對醫療救助資金的投入,提高醫療救助的力度,制定政策支援民間醫療救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五是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社會服務體系。

  各級政府要將老年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構築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老年人社會服務體系:以居家養老為基礎,居家養老是我國絕大多數老人的選擇,家庭在情感寄託、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養老功能是其他機構難以取代的;構築“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援系統,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家庭養老資源正在萎縮,有必要通過相關政策構築“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援系統,支援、維護甚至放大家庭養老的功能;實施國家“星光計劃”,從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門把發行福利彩票籌集的福利金的絕大部分用於資助城市社群老年人福利服務設施、活動場所和農村鄉鎮敬老院的建設,認真實施“星光計劃”,使老年人不出社群就能享受到需要的服務。

  六是構建新型的多層次的養老機構體系。

  以往的機構養老基本上是救濟性的,物件主要是“五保”老人和“三無”老人。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和滿足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必須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型的多層次的養老機構體系。第一層次為“救濟型”。具有特殊困難的老人仍然必須由政府舉辦的養老機構收養,除“五保”老人和“三無”老人外,經濟上有困難的老人,入住費用可以參照最低生活保障線予以減免。此類養老機構的經費應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同時鼓勵慈善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第二層次為“福利型”。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政府應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通過合作興辦或委託經營等方式發展養老機構,以滿足普通百姓的需要。此類養老機構具有一定福利性,老人入住需辦理一定手續,並繳納基本費用。養老機構的基本設施、人員配置、日常管理等應設立一定標準,定期評估,並向社會公開。第三層次為“市場型”。此類養老機構主要是為了滿足一部分高收入者的養老需求,可以按市場原則運作,以高標準收費維持高質量的服務。為了鼓勵企業界參與興辦養老事業,政府應給予經營者一定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稅收、低價提供土地、降低公用事業性收費標準等,以促進新型的多層次的養老機構體系逐步完善與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鄔滄萍,王琳,苗瑞鳳.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過程、前景和對策[J].人口研究,.20041.

  [2]鄭京平.“銀色浪潮”考驗養老大堤[J].中國社會保障,20021: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