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考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如何建立一個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又符合中國特色的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更是各級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文章著眼於人口老齡化對目前養老保障制度的挑戰,提出了現代養老保障制度的目標,並進行了具體的設計構想。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障  家庭養老
  截至2005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5億左右,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1%以上,佔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1/5。已有21個省區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中國已經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人口老齡化不僅僅是個人口學問題,它更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的問題,對社會和政府而言都是一個挑戰。老年人的照料和慰籍等保障問題,則是來自於老齡化的首要挑戰,是社會和政府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美國學者哈羅德·L·維廉斯基在對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分析後,曾概括道:“社會保障始終作為經濟增長和人口變動的天然伴侶而發展起來,並且,從來都是由於政治家的洞察力、公眾壓力和福利機構的互動作用而迫使它儘快出臺”。社會保障制度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史也表明,人口變動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保障的發展程序,也是社會保障制度得以健康執行的客觀條件之一。
  1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提出的挑戰
  1.1人口老齡化迫切地要求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我國人口老齡化有著發展迅速和規模巨大的特點,家庭對老年人實施的照料程度很明顯是有限的,需要依靠社會和政府機制來對此進行干預。從保障制度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是在正式養老制度相對殘缺的情況下發生的。從發達國家所走過的社會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國家往往是出於政治或經濟目的,在人口老齡化出現之前,就已經建立了正式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當人口老齡化程度嚴重的時候,這些國家面臨的問題不是建立一個新的制度體系,而是改革或對舊的制度進行修正,例如替代率、退休年齡是高一點還是低一點的問題等等。而我國原有的正式養老保障制度是相對殘缺的,主要表現在它的覆蓋面低,養老金收入來源單一,而且風險分散單位太小等。所以在人口老齡化的前提下,我國社會保障面臨著與發達國家根本不同的一個任務就是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1.2人口老齡化造成的養老的社會、經濟壓力
  第一,大幅度提高了老年人口的贍養率。現行社會保障執行的基本原理是,在長期穩定的人口結構下,生產性勞動人口的退休養老費用將由下一代生產勞動者承擔。顯然,未來老年人口撫養率較大幅度的上升,必然導致在老齡化的高峰期其生產性勞動人口不能也不可能負擔規模龐大的老年人口的退休養老費用,從而威脅社會保障機制的執行。
  第二,大幅度地增加了社會保障費用的支出,其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將面臨較大幅度的增加。一般趨勢表明,經合組織國家養老保障費用的比重,將從1984年的10.3%上升到2040年的20.2%,即翻一番,僅養老保險費用支出就將耗費國民收入的20%以上,若加上其他社會保險專案,顯然會有更多的國民收入將為老齡化所帶來的強勁需求而吸收。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銀色浪潮”的衝擊,這筆費用還將繼續不斷增大。我們相信,21世紀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中等發達國家,但是面對具有世界20%的人口,25%的老年人口的大國來說,國家經濟是否能夠承擔大約5—6億撫養人口足夠的生活和必需的服務費用,是任何人都不敢輕易做出承諾的。
  無論人口老齡化對老年人口撫養率產生影響,還是迅速增加社會保險費用支出,歸根到底即是社會保障制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通過何種方式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老年經濟保障的壓力,應該說是中國養老保障制度急待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未來的時間內,適應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構建有助而不是有礙於經濟增長的社會保障模式,真正建立起經濟高速增長與社會保障基金之間的內在關聯機制,創立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才是我們面對風湧而至的“白髮色浪潮”所能作的唯一選擇。

  2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目標
  人口的養老保障體系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看,是社會安全的需要,但深人分析,它要滿足的目標是多重性的。因此,這一制度的構建也必須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
  2.1滿足老年人口的社會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一個具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中,人們可以獲得較高程度的社會安全感。但社會安全感的形成與經濟水平並不絕對地成正比例相關關係。養老保障體系應該是一個家庭、個人、社會以及國家四位一體的保障體系,不僅能夠滿足老年人口的經濟安全,更重要的是側重於對老年人口的精神安全的設計,在一個多層次的體系之下,強調家庭對老年人口的支援作用,強調老年人口自身的作為和社會養老價值觀下對老年人口的尊重,滿足老年人口為社會所需要,沒有被社會所拋棄的精神享受。
  2.2滿足社會公平的需要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產物。它關注的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保障,以求得整個社會的安全。因此,養老保障體系應該是一個覆蓋了全體社會公民的網路,強調不同所有制下、不同職業以及城鄉人口之間的統一性,有利於促進人口的流動和城鄉勞動力之間的轉移,強調對整個社會的公平。
  2.3強調對個人的激勵作用
  社會保障的設計不僅應滿足公民的安全感,還應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使其能夠促使個人努力工作,為推動經濟的發展帶來動力。養老保障體系從本質上來講,應該儘量排除了對政府過多的經濟依靠,鼓勵人們通過自我儲蓄為自己的未來創造一個寬鬆的養老環境,體現多積累則多得的原則,這是另一種意義的公平,既保證公民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又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工作動力。
  2.4減少管理成本
  傳統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由兩條線組成,不僅在資金使用上容易混淆而且還是造成管理成本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充分利用非正式的制度從管理成本上來講也是更經濟的。同時,將原來的兩條線變成一條線,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管理的成本。
  最後,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非常複雜和長期的任務,而且它的實施還需要有資本市場、巨集觀環境等多方面的支援。
  3我國養老保障體制的構想
  我國的養老保障體制的構建必須要立足於中國國情這片特殊的土壤,應該是以家庭保障為基礎的、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相結合、以社會和社群服務為輔助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統一的保障制度。
  3.1以家庭保障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歷史選擇
  毫無疑問,家庭一直都是我國社會的基石,自古以來,家庭一直是社會成員最堅實的避風港,無論是在社會、經濟還是情感方面,家庭都是個人的支柱,而非政府或團體。家庭養老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它比正式的制度更經濟,還在於它所能夠給家庭成員提供的一種親密而穩定的情感歸屬,而這種情感上的慰藉才正是更多老年人所需要的東西。
從我國的實際來看,我國城鄉生活中最大的共同之處就在於中國傳統的這種親子與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都還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強調家庭的養老功能,把家庭作為養老的基礎,可以縮小城鄉之間差距,為統一的正式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從根本上來講,不是要取代家庭的保障功能,而應是在加強家庭養老文化的基礎上,對家庭保障功能的一種補充。
  3.2在正式保障制度中
  突出社會救助的作用,同時建立以個人儲蓄積累為主的個人帳戶制度,輔助以商業保險,建立一個多層次的統一的保障體系。包括世界銀行專家在內的許多學者都建議,我國的未來的社會保障制度應採取供款基準制和受益基準制相結合的混合制,即,在實施個人賬戶制度的同時設立固定津貼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的出發點一是要保證退休者的收人,或者說是要建立最低養老金保證;二是要通過統籌,即轉移支付實現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原則。
  ①建立大規模的、覆蓋全國城鄉的以個人帳戶為中心的基本保障制度。保障範圍應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體公民。
  ②建立以商業保險為中心的附加保障。該層次主要是為那些不滿足於基本保障的經濟收人較高的公民提供保障,屬自願性質。
  ③對生活水平在最低保障水平之下的老年人實施社會救助,發放社會福利救濟金。但這部分的支付只針對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而不是對所有的老人都提供幫助。救濟金從政府開徵的社會保障稅中支付,對領取救濟金的申請人應從其家庭經濟狀況及自身的能力等方面實施嚴格的資格審查最後予以確定。
  3.3樹立新型的養老價值觀,有效地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建立一個健康的老年保障體系
  人口老齡化呼喚著老年保障。但老年社會保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的總體構想應從老年的需求人手,才能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來講,老年人口的需求主要包括養老的經濟需求,日常生活的照料需求和情感交流的精神慰藉需求,其中,經濟需求是基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一個有著內在聯絡的有機整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這幾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才能使老年人口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才真正構成了相對完整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