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效應論文範本

  社會效應是指在社會宣傳教育活動中,如果一些聽眾和宣傳者之間的觀點和態度相當對立,人們常常為了擺脫這種狀態,就可能在兩種觀點和態度之間進行協調,以消除衝突,恢復平衡。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我國高速公路發展程序及其社會經濟效應

  摘 要 高速公路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項標誌性的工程建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被譽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本文分三個階段介紹了中國高速公路的發展歷程,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 高速公路 發展程序 社會經濟效應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一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速公路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據交通部的報道,2012年我國的高速公路達到423.75萬公里。高速公路的發展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推動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人類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我國高速公路發展歷程

  1.高速公路通車標準及里程增長情況

  高速公路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中國高速公路誕生的標誌是1988年10月31日滬嘉高速公路和11月4日沈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自此之後,中國的高速公路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創造了世界道路建造史上的奇蹟。至1997年之間,由於對於高速公路的建設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建設速度相對比較緩慢,但還是建設了滬寧、廣深、成渝、京津唐等一批具有建設意義和影響性的高速公路,積累了大量的建設經驗、管理經驗和設計經驗,為後來的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財富。直至1997年底,我國的高速公路里程達到4800公里。

  1998年,中國政府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實行穩健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高速公路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光1998年建成的高速公路就達到了3900公里,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躍居世界第二,到2000年中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63萬公里,躍居世界第三,2005年突破4萬公里,僅次於美國,完成了發達國家幾十年才走完的路。由圖可以看出,中國高速公路的總里程每年都以穩定的速度在增長,2012年總里程已經達到了423.8萬公里。

  中國高速公里的跨越式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質量上。從高速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檢查結果來看,路面狀況指數和路面行駛指數合格率越來越高,到2008年六車道和八車道及以上高速公路佔高速路總里程的18.1%,相比1998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2012年全國高速公路特大橋樑達到2688座,特長隧道441處。

  2.高速公路的規劃網路不斷完善

  1992年,交通部出臺了《“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五縱指重慶至湛江、二連浩特至河口、北京至珠海、北京至福州、同江至三亞,七橫指衡陽至昆明、上海至瑞麗、上海至成都、連雲港至霍爾果斯、青島至銀川、丹東至拉薩、綏芬河至滿洲里,規劃總里程長達3.6萬公里,2007年該交通網路提前30年基本貫通,國家高速骨架網路基本形成。按照《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規定,採用放射線與縱橫網路相結合的佈局方案,計劃在未來30年的時間內建設以北京為中心的7條放射線,18條東西橫向線,9條南北縱向線以及5個地區的環線和聯絡線,形成一個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路,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

  規劃的高速公路網連線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中國所有人口超過20萬以上的城市,覆蓋總人口達到了10億人,連線了國內主要的4A級以上旅遊城市,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出行和安全的要求,充滿人性化的色彩。高速公路建設突出加強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聯絡,加強南貴昆經濟區、西部地區隴海蘭新線經濟區、長江上游經濟區之間的聯絡,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序。

  3.投資和融資體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高速公路是國家公益性基礎設施,同時也是投資巨大的工程專案,尤其是山區平均每公里造價高達5000萬元,我國根據國情,除了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也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多元化地籌集資金,籌集資金的方式主要有:養路費、外資利用、車輛購置附加稅、車輛通行費、客運貨運附加稅、資本市場融資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多元化渠道,為高速公路的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二、我國高速公路發展的社會經濟效應

  1.高速公路的建設直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

  首先高速公路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與物質資源,帶動了一條產業鏈的發展,為建設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投入使用後極大限度地加速了物流速度,使得地區產品的週轉速度加快,加速了產品的流通,增加了本地區的產值。同時,高速公路使得沿線的區域經濟產值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大容量的通行能力和較短時間的運輸都帶動了沿線的產業結構調整。一般高速公路在建成3到5年之後,高速公路兩端的大城市會沿高速公路的走向延伸發展,這就是經濟學家口中的“通道經濟帶”,實現了更廣範圍的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帶動了金融、保險、商業飲食、醫療、地產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同時高速公路更方便更快捷的運輸方式,將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帶向城市,也將更多的城市人員帶去各大旅遊景區,2012年中國旅遊業達到2.6萬億元,與2011年相比同比增長14%,高速公路功不可沒。

  2.高速公路的建設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

  工業化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本、勞動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加速了勞動力的流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湧進城市參與現代化建設。降低了物流成本、人員流動成本,使得工業建設所需要的資本、材料、人力和技術能夠大規模的集聚,壯大了工業的經濟規模。高速公路為各大產業提供了良好的運輸條件,很多大型企業、產業群都喜歡沿著高速公路建設,光京津唐高速路段就集聚了超過9個大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後,增加了城市的人口總量和消費總量,帶動著城市的發展。完善的高速公路網路還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直接帶動了汽車業的發展,由於高速公路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環境,更多家庭選擇自駕出行,2012年中國的私人汽車擁有量攀升至8609萬量。而汽車產業的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鏈都很長,涉及到鋼鐵、機械、社交、石化、電子、紡織、保險、金融、旅遊、餐飲、維修、加油站、賓館等眾多產業。專家指出,汽車產業將成為中國的領頭產業和支柱產業,產生產業叢集效應,推動中國工業化程序的加速。

  3.高速公路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高速公路推動著教育的進步,首先高速公路是一個高技術要求高難度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高速公路建設的不斷加快也加速了相關人才的培養速度。其次,在建設高速公路之前,農村、山區、縣城離市裡省城都很遠,有的需要趕一兩天的路,家長不願意也沒有條件將孩子送到更遠的教育機構讀書。高速公路讓教育資源在全社會的範圍內合理分配,發達地區的人才走向基層開展教育工作,基層的孩子也走進城裡享受更好的教育,使得一些教育落後的地區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高速公路的建設不僅推動了建築行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各類基礎設施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幾千萬個就業崗位,國有運輸單位、公路運輸人員、公路製造維修人員、公路養護人員、公路工程人員等都依靠著高速公路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出行更加方便,推動了農村地區、山區、荒漠地區的教育發展和思想進步,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縮小了全國範圍內的貧富差距。

  參考文獻:

  [1]王世忠.高速公路發展對地方經濟的影響探析.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04.

  [2]馬健.高速公路發展與GDP的協整分析.高等函授學報.201208.

  [3]林積.高速公路發展戰略研究.中山大學.201006.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