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教育論文

  歷史教學應主要從對學生的愛國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和公而忘私教育四個方面加強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加強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切實貫徹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教學思想,歷史課由於其特有的學科特點,所以,教師授課中要大力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和建設強大祖國的歷史責任感,加強對學生品德教育,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

  關鍵詞:愛國主義 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使命感 責任感

  初中歷史教材容納了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豐富的文化遺產,涉及社會生活的穩定有各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所以歷史學科是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日常歷史課教學中,我們應切實徹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教學思想,在傳授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大力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大力培養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以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公共道德水平。

  一、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歷史責任感使命感的強大動力。初中歷史教材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容佔有相當篇幅,貫徹每冊教材,這其中更有很多鮮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值得我們讚頌,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內容對學生愛國主義意識培養的重要作用。教學中利用實物、模型、歷史圖畫,地圖等直觀教具,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鮮明的形象於學生面前。在新課改下,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優化教學課堂,通過視聽感官,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使他們深受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和薰陶。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可以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實物、圖片、播放相應的影視視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如在講授《秦漢的科學技術》時,首先講述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並得到初步鞏固時期,秦漢王朝疆域遼闊,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這一時期科技領先,文化繁榮對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具體講述時可利用多媒體制作《西漢麻紙》課件,《蔡倫》像及簡介,讓學生觀看,然後講明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最後讓學生回顧代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四大發明的另三項是什麼?然後多媒體播放《司南》《羅盤針》《突火槍》《火銃》《雕版印刷金剛經》《北宋泥活字版》《畢生像》等歷史課件。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憑藉勤勞智慧,不僅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而且四大發明經阿拉伯傳入西方,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學生內心深處會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為國家為民族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學習中國近代史,中國屢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同時又是一部民族奮鬥探索史,林則徐、關天培、洪秀全、孫中山等,一批批仁人志士為捍衛民族獨立而奮起鬥爭。“苟以國家生死以,豈禍福避趨之的高尚品格”,“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無不閃耀著光芒,學習他們的事蹟,瞭解他們的故事,觀看有關他們的影片,使青年學生熱血沸騰,激發起他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明白,中華民族一貫富有反抗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近代史上無數革命先烈和愛國志士尋求救國真理和視死如歸的光輝事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使學生們確信中華民族是不甘落後的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和一往無前的民族,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他們建設偉大祖國的責任感,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奮鬥,為更好地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在教學中可多利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在講授《鴉片戰爭》時,可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虎門銷煙》和《林則徐》肖像,並觀看電影《林則徐》《虎門銷煙》精彩片斷。林則徐肩負禁菸使命,臨行前明知“赴湯蹈火”“身蹈危機”,而置個人“禍福榮辱與度外”,並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使同學們感受到民族英雄為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不顧個人榮辱生死的高尚情操,從中也會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強為國家民族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歷史責任感,教材中這樣的光輝範例比比皆是,由此可以看出,學習中國近代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這塊陣地的作用,深入挖掘這方面的內容,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的教育。

  二、加強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

  歷史課由於其學科特點,使它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前文講過,歷史教材內容豐富,既有剝削階級對人民無恥的欺壓和剝削,也有勞動人民大無畏精神的反抗;既講述無恥賣國賊的醜惡行徑,又有對高尚的愛國者光輝事蹟的描述;既有對阻礙歷史發展行為的鞭撻評述,又有對推動歷史前進的人物事蹟的讚頌,通過對這些鮮活教材的學習,可以抵制當前社會上仍存的諸如特權思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道德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提高學生區分真善美和假惡醜的能力。引導他們從內心深處思考: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學會做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增強公民意識和法制觀念,懂得如何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是當前學生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歷史課上注重這些方面的教育,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除教育學生做人的品格外,還可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在艱難困苦中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光輝範圍。如舜經歷種種磨難終成聖賢;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平息水患;孔子困於陳蔡之間不朱大義而作《春秋》;司馬遷身受宮刑,憤而修史,留下千古絕唱《史記》;馬克思歷盡無數挫折成就偉業,孫中山一生奔波歷盡艱難開創共和……通過對他們事蹟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剛毅勇敢、知難而進、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僅增長知識,而且完善了他們的品格。

  總之,在平時歷史科教學中,我們不僅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要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