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學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利用家校協同方式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

  1物件與方法

  1.1調查物件:選擇我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先進標兵單位複評檢查的中小學校,學校分別是高職中10所,初中9所,小學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區學校11所,農村學校15所。每所調查學校隨機抽取師生6名作為訪談被試,被試來源與分配情況是小學4~6年級,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初、高中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師生各156名,男女比例為1∶1。1.2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編制了《僑鄉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導、機構建設、師資隊伍、教學、諮詢、宣傳與普及與教研等。其中機構建設包括功能室與相關制度建設;教學包括課程設定、教學計劃與總結、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團體輔導等;宣傳與普及包括講座、板報、校園廣播欄目及社團活動等;諮詢包括功能室開放、專兼職教師值班狀況和諮詢記錄;教研包括學生心理測試與檔案建立、課題研究和教育論文發表等。問卷經過相關專家評定、修改後,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實反映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狀況。訪談法,制定了師生對心理諮詢輔導行為和態度的訪談提綱,隨機抽取所檢查學校部分師生,在指定地點進行訪談。1.3調查實施與資料處理:正式調查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的工作人員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先進單位複評檢查中進行,研究人員對被檢查學校根據實際狀況認真填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然後由研究人員在檢查中核對和評定,保證所採集資訊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最後統一收回調查問卷。抽樣訪談是根據事先擬好訪談提綱進行面對面的交談,研究人員作好資訊收集記錄。調查研究分3組,時間2d,最後獲得有效問卷26份,抽樣師生共156名。對所收集到的資訊和資料,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18.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資料分析採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狀況:所抽樣的26所中小學中,100%都建立了組織領導,58%建立了功能場室機構,42%有專業和開展教學工作,50%開展心理諮詢輔導服務,81%開展宣傳及普及工作,58%組織開展教研工作,31%總體工作開展較好。2.2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諮詢輔導的行為與態度:中小學生抽樣中,84.6%認為進行心理諮詢是有意義和必要的;26.9%接受過心理諮詢輔導;43.5%認為有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28.8%不敢去心理諮詢;23.1%怕別人嘲笑;8.3%擔心患有神經病。教師抽樣中,90.4%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義有必要;43.6%兼職心理諮詢輔導;46.2%認為自己不會諮詢輔導;75.0%認為忙,沒有功夫;12.8%認為不是自己分內的事;5.1%認為自己都需要諮詢輔導。2.3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差異比較:在抽樣的26所學校中,城區82%建立了功能場室,9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91%定期開放功能室,100%有諮詢記錄,82%安排教師值班,82%建立了心理檔案,91%開展了課題研究和相關論文撰寫,有73%有專業教師。而鄉村地區以上指標分別是40%、33%、20%、53%、33%、47%、53%和20%,兩區域χ2值分別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區學校功能室、社團活動、諮詢工作、研究工作和專業教師5個方面顯著高於鄉村學校。其他指標,城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各學段學校在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諮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配備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學分別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別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別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標χ2值分別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諮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等方面高中高於初中,初中高於小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所抽樣學生中認為心理諮詢輔導有意義有必要、去心理諮詢怕自己真的有神經病態度上城區87.9%和4.8%,鄉村82.2%和12.1%,χ2值分別為0.935和2.149,城鄉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敢去諮詢、怕別人笑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這3點行為和態度上,城區15.2%、10.7%和27.2%,鄉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別是10.453、10.023、8.213P<0.05,鄉村顯著高於城區。接受過心理諮詢輔導的城區48.5%,鄉村11.1%,χ2值為27.033,P<0.05,城區高於鄉村。在不同學段上,認為心理諮詢有意義有必要、接受過心理諮詢輔導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的行為態度上,高中高於初中,初中高於小學;不敢去諮詢,初中高於小學,小學高於高中;怕自己有神經病,小學、初中和高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怕別人嘲笑的態度,初中高於高中,高中高於小學。

  3討論

  3.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特點: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設施和常規工作得到了較快發展。上述調查結果顯示,所抽樣學校均建立起了以校長或德育副校長為組長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近年在建立教育強市、文明城市工作的推動下,一半以上的學校建立起了比較標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配備了專業教師。有一部分學校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和路子,建立起較規範、系統的教育模式。從2010年以來,開平市加大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A、B、C證的培訓力度,到目前為止,持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A證8名,B證185名,C證5700名,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2所,地市級示範學校5所,縣市級示範學校12所[2]。成立了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示範課、教研論文評比、宣傳與普及等工作得到了快速推進。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正在發生積極變化。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抽樣師生認為進行心理諮詢是有意義和必要的,相當一部分學生26.9%接受過心理諮詢服務,不敢去諮詢和對心理諮詢服務有偏見或誤解的認識比例較低。相當一部分教師43.6%兼職心理諮詢輔導工作。觀念、行為和態度積極的變化,主要原因是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各種矛盾交錯反映在師生身上,使其成長過程中出現較多的迷惘和困擾,師生主、客觀上心理諮詢服務的需求增加,而且還與教育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素質的提高,對人類精神疾病認識和精神生活質量關注提高有關。3.2城鄉和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有差距: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在城鄉間,小學、初中和高中間存在一定差距。上述結果顯示,城區學校在功能室、社團活動、諮詢工作、研究工作等常規工作和專業教師配備顯著比鄉村學校好。鄉村部分學校建立了功能室,從規模和數量上都比不上城區,有些工作還不規範。城鄉間這種差異,主要還是因為城鄉間教育發展不均衡所致。上述結果還顯示功能室建設、常規工作及師資配備高中比初中好,初中比小學好,這差距主要可能是與本地區教育不發達,教育關注的重心在初、高中有關。3.3城鄉和各學段間學生對心理諮詢輔導的行為、態度有差異:城鄉間、各學段間學生在心理諮詢輔導行為與態度上存在一定差異。上述結果顯示,不敢去諮詢、怕別人嘲笑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這3點行為和態度上,鄉村學生比城區比例高。城區接受過心理諮詢輔導的學生比例高於鄉村,歸根結底是教育發展不平衡所致,專業教師主要集中在城區條件較好的學校,鄉村學校較少,特別是偏遠的學校更缺少。認為心理諮詢有意義有必要、接受過心理諮詢輔導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的行為態度上,高中比例高於初中,初中高於小學;不敢去諮詢,初中比例高於小學,小學高於高中;怕別人嘲笑的比例初中高於高中,高中高於小學。原因首先是小學、初中專業教師少,宣傳、普及不夠,其次是不規範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三可能還與學生處於不同年齡階段和對心理諮詢偏見和誤解有關。結論與建議:①主要結論: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設施和常規工作近年得到了較快發展。中小學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正在發生積極變化。但城鄉和各學段間發展不均衡。專業教師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工作的專業化、規範化發展。教育行政部門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領導和教師觀念滯後,特別是僅有的專業心理教師沒能專職教學,功能室沒有正常開放。浪費了教學資源,同時打擊了專業教師的積極性,嚴重抑制了本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②建議:建議教育行政部門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轉變觀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師生成長服務的一項基本教育內容;落實國家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的相關檔案要求;增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加強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為骨幹,以省、市示範學校為龍頭,帶動並促進本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品質,特色發展。

  範文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心理健康教育是至為重要的環節,以課堂為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精心呵護,避開心理受到傷害,從多角度把握學生心理,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環境;學生心理;溝通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進步的階梯。在實施素質教育和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賴、壓力等等,這些存在於學生身上的各種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覺察的,表現在小學生身上常常就出現:厭學貪玩,好鬥生非;不講誠信,說謊作假;好逸惡勞,浪費無度;不愛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狹窄,不夠謙讓等現象。究其根本,主要在於心理教育功能的確實。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解決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心靈健康成長

  陶冶學生的情操,淨化學生的心靈,疏導學生心理必須有一個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一擁有良好學習氛圍的學校環境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令學生身心愉悅、陶冶學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個的良好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幾盆花草,讓學生趕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環境佈置要注意色彩與內容的相互搭配;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生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提高。老師要精心組織這樣的學習合作小組,在課外根據學生興趣、能力、學習情況,採取差異互補、自願結合的原則,組成互助小組,每個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包括學習、生活、興趣、心理、情感等,讓大家共同討論,提出自己的解釋。另外,建立優生和後進生“一幫一”的學習組織活動,老師鼓勵督促,推動後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

  二擁有和諧樂觀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品質興趣的重要的場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動物,孩子又最善於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義具有強大的干擾力。不良和錯誤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一概不知,對孩子的優良表現從來不聞不問,但對待孩子的錯誤,卻非常在意,毆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對學習興趣不高,並經常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所以,學校要通過開辦家長會、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會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要讓家長明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單方面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全面、長效的過程,效力有時候超越了學校教育的範疇。大多數家長都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開拓,接受資訊快捷,他們更善於學習現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學校引導,教師引導,家長一般都會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長如何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呵護學生的心靈成長:要讓家長樹立一個教育信念:呵護孩子的心靈,培育孩子心靈的成長比讀書考試更重要。老師要主動積極的聯絡家長,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訓誡與勉勵雙管齊下的教育,不能學生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在家裡又受到家長變本加厲的批評,傷害孩子的心靈,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老師批評後,要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絡,讓家長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化解心理的憂慮,分析老師批評的原因,鼓勵孩子改正錯誤缺點,樂觀面對老師的批評,讓他們覺得家庭是溫暖的,父母的懷抱是溫馨的。老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批評與鼓勵寬容的尺度,不能過分嚴厲,也不能過分寬容。健康陽光樂觀的性格不可能在訓斥與溺愛中形成,適度的批評和表揚比嚴厲的處罰或物質的獎勵更能有效促成孩子優良品性的形成,表揚孩子與約束批評孩子的不良行為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批評與鼓勵並行是奠定孩子愉悅人生的基礎。

  2.家長必須認真傾聽孩子的訴求:家長要以平等和關愛的姿態和孩子對話,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訴求的機會,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及時疏導。特別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更應該和孩子多交流,鼓勵他們大膽說話,說錯了也不要緊。家長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親必須要有耐心和愛心,和孩子一起遊樂,一起學習,一起散步鍛鍊,關心他們的關注的問題,及時引導他們的情感和認識,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正確引導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人都是社會的個體,在引導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樸性情,關愛自然生態的同時,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孩子的服務意識與合作協作的意識,比如夏令營,比如社群公益活動,比如校與校之間的聯誼活動,比如參觀博物館等,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培養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師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學生最善於模仿,善於崇拜,在他們心靈中教師的形象是偉大的,在他們看來老師是慈愛、知識、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師的一言一行就是社會的最高標準,是他們仿效學習的楷模。小學生會在某些行為發生的第一時間被“洗腦”。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衣著整潔,精神振作;語言要親切、自然,可以批評,但不能辱罵;行為要熱情大方,經常關愛幫助學生,不體罰學生,為學生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環境和氛圍。

  一對待學生要真誠平等

  一切傷害莫過於心靈傷害,尤其老師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影響巨大。一旦學生的心理上經常受到老師或同學的傷害,他們就容易走向極端,會變得冷漠孤僻偏執,處理關係容易衝動,偏離理性軌道,容易產生攻擊性、報復性、破壞性等,以此發洩心理受到傷害的不滿。為了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要以平等真誠的姿態對待學生的失誤,儘量減少對學生心理的傷害。遇到問題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深思,認真傾聽學生的訴求,仔細觀察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尋找與學生溝通的話題,在溝通中尋找學生髮展的基石。

  二讓嫉妒心理遠離學生

  對學生來說,嫉妒心理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影響學習。同班同學之間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別人的分數高了,就說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師提前輔導過等,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大家都想躲開他,不願與他交往,逐漸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績而“打小報告”,散佈謠言,從而給自己造成不良的影響,導致人際關係氛圍不好,於是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在班上打架鬥毆,淪落為問題生等。因此,教師要及時適時地幫助他們。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客觀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機會,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定位。教育學生要全面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正視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發現並開拓自己的潛能,不斷提高自己,開創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要轉移學生的嫉妒心理。小學生嫉妒心理的產生大多是因為出現學習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差距產生原因,發掘彌補差距的動力,把嫉妒心理轉化為積極努力的精神,每個階段給自己確定一個奮鬥目標,不斷奮進,隨著學習進步,嫉妒心理也會慢慢弱化,逐漸消失。

  三多角度引導學生,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的引導,為人師者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更要能夠從多方面去把握學生,從多角度去引導學生。對“管不了的學生”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解決。

  1.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懲罰批評容易使人產生人格、自尊受到損害的自覺心理,為了獲取人格的尊重,人們常常會採取對抗的方式反對處罰批評。小學階段的學生髮展成搗亂生,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老師過度處罰批評,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造成的。所以,老師對待“管不了的學生”應該首先要從尊重他們人格的角度入手,發現其優點和長處,創造適宜其展示自我優點的平臺,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對他寄予的厚望,體會成功的幸福,促進其進步。

  2.採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對於上課學習不投入,愛做小動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學生,教師一味採取批評的方式有時候會產生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對學生不同的問題教育的方式一成不變。久而久之師生都會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師不妨根據他的情況,找出深層原因,分析原因,從尊重關心的角度,從幫助尋找學習策略的角度入手,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不斷的給予正面的激勵,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促使他提高學習熱情,樹立自信,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慢慢樹立自己是個成功者的意識,這樣慢慢會步入學習的正軌。

  3.要學會保護學生隱私。創設使學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測試、治療的環境和氛圍,運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要對測試的真實、可信度提供保障。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實效性,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及時做好保密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儘可能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老師要正確認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當今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應努力對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創設更好的校園、班級、家庭等外在環境,合理運用教材內容、和諧師生關係,重視精神環境的建設。大資料時代的基層教育,對學校、社會、家庭三者結合的教育網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時,應儘量做到家校結合、師生結合、家長和老師結合,巧妙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個性特徵的學生進行不同層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預,尋求最適合學生個體教育的方法與手段,儘可能減少學生內心的矛盾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今後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許會採用多種途徑和多樣化的方法,這有待教育專家和基層教師進一步學習研究。基層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梳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陽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