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是一個人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具有情緒穩定愉快、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適應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能正確認識自我等特徵。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任務 途徑與方法 模式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是挑戰未來社會的制勝法寶,是新時期人才的必備素質。

  一、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在於幫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境許可的範圍內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使其心理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發展性任務。主要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使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情感、意志及個性品質,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 適應性任務。主要是幫助學生適應環境、適應集體、適應學習生活,形成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主動參與活動的能力。

  3. 防治性任務。主要是預防和矯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與行為,使有心理危機傾向的學生儘快擺脫障礙,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生理衛生課中增加心理衛生的內容,根據不同年齡、年級的特點,普及心理衛生常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

  2. 提高自我調控能力。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教育自我、疏導自我、控制自我。教師、家長要積極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多給學生帶來體驗進步和成功喜悅的機會。

  3. 開展團體諮詢活動。小組成員對本組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利用團體的相互影響,啟發和引導學生形成團體共識,使學生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和理解,進而改進自己的行為。

  4. 開展多元化的集體活動和主題班會。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在班級、團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建立團體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係。開展針對青少年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行為的討論辨析活動,偉人、名人受挫成才故事的演講活動等,引導學生揚長避短,形成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5. 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並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心理規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6. 心理測試和心理疏導相結合。教師、家長應對學生的情緒、人際關係、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進行測試,成立心理輔導室,通過心理諮詢、心理信箱、心理熱線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

  7. 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如設立心理教育專題板報、編辦心理教育校刊、開設心理圖書閱覽室、製作“心理專題”手抄報等,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同時,教師應在指導學生多讀書的同時加強閱讀後的內化教育。

  8. 成立家長學校。採取“家長與學生同時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長的心理教育意識。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教育知識,促使家長與學校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三、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測試相結合。心理測試主要是運用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測量理論和工具,對學生行為確定一種數量化的價值。其內容主要是學績測試和人格測試。學校要根據測驗結果反映出來的規律、特點和問題,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相結合。建立心理諮詢室,以此為依託,向全體學生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教育活動。根據學校實際,與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合作,開展針對學生、家長特殊需要的心理諮詢活動。

  3. 心理輔導與心理行為矯正相結合。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輔導、行為矯正訓練。一方面,通過個別輔導矯正由於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問題行為。另一方面,以活動為依託對學生進行心理滲透輔導,使學生自覺地、有意識地養成符合心理健康標準的良好行為。

  4. 心理教育與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結合。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其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班主任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班級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係十分密切,只有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取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