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相關教育論文

  歷史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談歷史教學中有關國情教育的幾種方法》

  摘要:國情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國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學歷史教學由於其學科自身的特點,可以採用看、比、寫、講等教學方法進行國情教育。

  關鍵詞:歷史教學;國情教育;方法

  歷史的內容是過去的,目標卻指向現在和未來,人們總想從凝固不變的事實中總結出新的知識,來為現在和未來服務。瞭解歷史,是認識、思考我國國情的起點和依據。中學歷史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在於讓青少年學生從中比較全面地瞭解我國的國情,培養他們對祖國、對黨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提高為祖國的強盛而發憤讀書的自覺性。那麼怎樣把國情教育同歷史教學結合起來呢?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感到可以採用“看”“比”“寫”“講”等教學方法。

  一、看

  所謂國情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情況和特點。我們應該看到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是不可能一成不變的,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中國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有比較豐富的資源,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具有優秀的傳統,中國人口眾多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國情。

  要了解國情,需要多看。一是看歷史課本、歷史讀物等。這是瞭解國情的第一資訊來源,課本上的文字說明直接告訴我們相關的歷史知識,而課文中的一些圖片也隱含著豐富的相關知識,這是不可忽視的。如: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時,若引導學生觀察《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學生便會知道在中華大地上,原始人類和文化遺址數量多、分佈廣,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以及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都位於大河流域,理解在不同時期,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主要區域。

  除了看歷史課本、歷史讀物之外,還需走出校門,通過實地的觀察調查,增加感性認識,增長國情知識。現代化的企業和工程是青少年學生了解國情的好課堂,如通過參觀高新技術產業園,可使學生了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程序,瞭解我國已建立起比較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的農村是國情教育的大學校,讓學生深入“蔣巷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瞭解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給廣大農村帶來的勃勃生機,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領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參觀歷史古蹟言子墓、沙家浜等、歷史博物館等,瞭解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和革命鬥爭史。

  看,還可以組織學生看電影、電視。影視作品不僅具有“觀古今千須臾,統四海於一舜”的特殊功效,而且富有藝術感染力,使豐富的內容賦予曲折生動的情節和具體感人的形象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啟迪。如組織學生觀看《建黨偉業》《開國大典》等影片,使學生明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近百年來歷史所證明的顛撲不破的偉大真理,從而使學生自覺繼承革命傳統,熱愛黨熱愛祖國。又如觀看《錦繡中華》《神州大地》等紀錄片,可以使學生領略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比

  有比較才有鑑別。通過比較,求同存異,或者求異存同,從而探尋出正確的結論。我們正是通過比較瞭解世界上的一切。在國情教育中運用比較的方法能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參照物來更好地認清我國的現實和本質。“比較”的內容可以包括歷史的、自然的、現實的等內容。通常可以採用橫向的或縱向的比較。

  1. 橫向比較

  國情教育只有將它放到同一歷史時期內,進行不同國度的橫向比較,才能找出國情中的長短差距,探求出各種問題答案,才能發人深思,催人奮起。中國在歷史上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採用橫向比較法,可以進一步突出體現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科技發達的文明古國。比如:非洲的古埃及,雖在公元前310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但古埃及歷史的發展卻充滿了動盪與不安,先後被波斯帝國、古羅馬帝國等所滅,史學家把古埃及的變遷說成是“早為東家奴,夕為西家僕”。古埃及的歷史失去了其延續性。古印度,雖沒有埃及的劇烈變遷,但是印度在17世紀初已成為西方殖民者在亞洲的第一塊殖民地。在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又充滿了多少民族的此來彼往,無論是古巴比倫還是新巴比倫,沒有一個能夠寫出本民族獨立發展的延續歷史而持續至今。比較這三個國家後,再看中國奴隸制的形成夏、發展商、鼎盛西周、衰落春秋四個階段的1600多年延續發展的歷史,其獨立發展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從“古”字的比較來認識祖國的悠久歷史,必然會增強一個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2. 縱向比較

  國情教育還要進行縱向比較,這樣才能認識中國現實社會所處的階段,才能看清中國的歷史進步、發展趨勢和前景。比如拿2008年北京奧運會來說,中國代表隊獲得51枚金牌,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國在國際運動會上放出奪人的光芒。運用縱向比較法,回想近代的中國被誣為“東亞病夫”,再到今天的世界體育強國,讓學生從事實的比較中認識到: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這一巨大變化的背後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領導。

  在進行比較的同時,我將國情知識編成一個個簡答題讓學生閱讀、理解、記憶,在此基礎上開展知識競賽,組織形式可以豐富多樣,如個人賽,小組賽,書面賽和口頭賽等。

  三、寫

  通過寫可以積累知識,強化感受。在國情教育中,所謂“寫”可以採用以下三種形式:摘抄摘編、黑板報和牆報、徵文。

  學生在廣泛翻閱報刊雜誌、網上搜索的基礎上進行專題摘編,可集體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如組織學生收集中國歷史上民族英雄事蹟、名勝古蹟簡介、愛國名句等,學生在閱讀摘錄過程中,激發愛國熱情,確立愛國志向。

  牆報、黑板報是學校重要的教育陣地,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組稿、自己書寫、自己設計,要求內容通俗具體,篇幅短小精悍,圖文並茂,這樣以“三自”為主編的牆報、板報,既能讓學生在國情知識方面得到多次強化,又可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鍛鍊,不失為一條經濟實惠的教育途徑。

  徵文,就是結合節日、紀念日組織主題徵文活動。比如,今年是建黨90週年,我們在初二年級開展“歷史的選擇”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蒐集大量近代史包括歷史故事、歷史小知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內容的文章,我們擇優編繪成牆報、板報,系統向學生介紹黨的成立、紅軍長征、盧溝橋事變、十一屆三中全會等知識,使學生深刻理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證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 講

  “講”這種口頭教育形式,具有語言通俗、易於交流的特點,還可以藉助表情動作增強效果。在國情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它。

  專題講座具有針對性強、知識集中的優點,是一種理解國情教育的形式。講座以“小”“實”為宜,要選擇一些適合學生的內容,即容量小,主題要鮮明集中,知識涉及面要小的實實在在的內容,儘量以例項、材料來說明問題,使學生可信、可感、易於接受。如“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專題講座,可以選擇遵義會議、強渡大渡河、會寧會師等實實在在的例子作為講解內容,使學生留下一個深刻印象――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

  演講。演講前,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確定演講內容如端午節等重大節日、七七事變等紀念日,讓學生自己組稿、自己演講,這樣可以克服“專題講座”中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被動接受的弊端。這樣,愛國的情懷在學生中產生了共鳴,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故事會。讓學生自編自講故事,注意故事內容要符合實際,如“戚繼光抗倭”“虎門銷煙”“楊靖宇抗日”等,學生通過上網蒐集資料,然後再經過自己的口講出,這樣對整個歷史事件學生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和更深刻的記憶。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歷程,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著燦爛的篇章,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必須引起每位歷史老師的高度重視,一方面要精通曆史教材,另一方面還要採取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多看、多聽、多講,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大義中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