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教育論文範文

  初中階段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轉折期,在這個時期,中學生經歷了從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向成熟過度的變化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心理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論文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

  採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濮陽市分別抽取普通初中、重點初中、各一所。每所學校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個班,抽樣班所有學生均為調查物件。共發放問卷641份,收回有效問卷626份,有效回收率97.7%。其中男生329名52.5%,女生297名47.4%;初一211名33.7%,初二206名32.9%,初三206名32.9%。

  1.2研究工具

  1.2.1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該量表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編制,量表共包括60個條目,分為10個分量表,分別為強迫、偏執、敵對、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每個分量表由6個條目組成。採用5級評分制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每個因子的6個條目得分之和除以6為該因子得分,60個條目得分之和除以60為量表總均分。總均分及各因子分<2.00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2.00~2.99表示存在輕度心理問題,3.00~3.99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問題,4.00~4.99表示存在較嚴重心理問題,5.00表示存在嚴重心理問題。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父母學歷、家庭結構、學習狀況、家庭生活狀況、學習成績等。

  1.3調查方法

  在學校協助下,以班為單位進行匿名團體施測。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專業人員擔任,按統一調查方法和指導語,由被調查學生自行填寫,調查員務必保證調查現場無學校教師,並對學生填寫的資料保密,問卷完成後當場收回。1.4資料錄入及統計分析用EpiData3.1軟體進行雙錄入資料並比對核查,應用SPSS12.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分類變數單因素分析採用x2檢驗,多因素分析採用Logistic迴歸分析,變數進入方程的概率為0.05,剔除概率為0.10。缺失值不納入分析。

  2結果

  2.1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

  626名學生心理狀況良好者佔61.3%,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8.7%,其中輕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1.3%,中度以上7.3%。10個分量表因子得分以學習壓力感上得分最高,其次為強迫、情緒波動性和焦慮。男生在學習壓力感和適應不良上得分高於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人口統計學指標初中生心理問題單因素分析

  除性別和家庭型別心理問題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父、母親文化程度、家庭生活、學習生活、學習成績、住宿型別和年級心理問題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2.3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徵初中生心理問題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心理問題為因變數,以父、母親文化程度、家庭生活、學習生活、學習成績、住宿型別和年級為自變數進行多因素Logistic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學習成績、是否住宿是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均<0.05。

  3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分析發現初中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8.3%,高於國內同類研究結果。在學習壓力感、強迫、情緒波動性和焦慮上得分較高,在心理不平衡上得分最低。總體而言我市初中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處於較高水平,應引起學校、家長及社會的重視。單因素分析發現,父、母親文化程度、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學習成績是影響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習生活、家庭生活越快樂、成績越好,則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越低,父、母親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越低,非住宿生心理狀況好於住宿生。多元Longistic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習生活不快樂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性是學習生活快樂的15倍;家庭生活不快樂的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性是家庭生活快樂5倍;學習成績差的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性是學習成績好的4倍。由此可見,學習和家庭生活越快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因為愉快而穩定的積極情緒狀態易於在大腦皮層形成暫時神經聯絡,從而促進學習能力的發揮,提高學習效果,學習中能體驗到成功感,學習成功感對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學習成績差是誘發心理問題的危險因素,國外研究表明,學習成績越差,來自家庭、學校、同學的歧視越多,自信心也會遭遇挫折,焦慮、自閉、學習壓力大、情緒波動等心理問題發生的機會也將增多。進一步分析偏回歸係數顯示,學習生活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大,提示可通過消除影響學習快樂的危險因素,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家庭生活快樂也是促使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應該給孩子營造愉快的家庭環境;此外,學習成績差和在學校住宿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提示家長和老師更應該關注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和住宿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結果提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學習、生活環境和學習成績。積極的學校心理社會環境可以影響學生的行為,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改善學校社會心理環境,建立輕鬆、友好、推動學習及合作,重視提供創造性機會,提倡開放非暴力交流、民主平等、保護學生權力的健康心理社會環境;最大程度地調動良性情緒,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減輕學生心理壓力。需要學校、老師、家庭、社會各方面精誠合作、共同努力,針對初中生的心理髮育特點,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專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一、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豐富體育教學實踐活動

  只有在更多的實踐性、互動性的活動中,學生的心理才能得以更好的放鬆,才能得以更好的解放。體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既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豐富校園生活,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

  1、體育教師要樹立“以體育教育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理念,要求每一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力求在每一節體育課中,身心都能得到發展和鍛鍊,各項體育活動都能積極參與。

  2、要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廣泛參與到體育課外活動中來

  改變過去那種單調的活動,絕對避免部分學生旁觀的狀態,這就要求教師要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開展球類接力比賽,體育知識競賽等。

  3、要大量開展走出去,請進來

  所謂走出去,是指組織學生參與各種體育比賽,展示體育教學成果,比如佇列體操活動。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在校內開展各種聯誼活動、邀請賽等,多給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而請進來,是指邀請體育專家來校為同學們實踐指導,開展講座,承辦各種大型比賽來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參與度。通過開展大量的體育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愉悅學生的心情,塑造學生活潑樂觀的性格,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消除自卑、孤僻心理。

  二、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注重情商的培養

  1、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交流互動的過程,體育教學也不例外,作為一名中專體育教師,課堂上要飽含情感,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育教師要善於利用體育本身的藝術美感,激發學生對體育和自我的認知,豐富學生情感。另外,教師“以言動情”,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能夠通過語言的力量感化學生、教育學生。當我們用生動的、情真意切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上體育課時,我想學生一定會更加的投入,更願意參與。

  2、養成良好的心理習慣

  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將受益終生。個性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我們在提體育教學過程中也發現那些體育素質非常好的學生更多的是堅持能力非常強的,而一些沒有堅持力和耐心的學生總是不能很好的完成體育任務。因此,作為一名專業體育教師,一定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這個個性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那些怕苦、怕累、貪玩的學生,要不吝嗇表揚的語言,不斷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激勵他們主動克服自己的不良心理和習慣。

  3、增強學生自信心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學中都不能忽視的任務。體育教學也一定要拋棄那些陳舊的、容易損傷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多運用那些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自信心,選好體育教學內容很重要,深挖體育教學資源,依據學生實際水平、興趣愛好、年齡特徵,緊密結合教學要求,把那些積極向上的、思想健康的、學生樂於參與的體育資源引入課堂。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健的影響尤為重要,一定要突出強調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是培養髮展學生現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蘊涵了豐富而又積極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努力探索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