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學論文

  社會的發展呼籲創造性人才,但在實際教育中我們培養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從眾心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社會心理學從眾實驗報告

  一 從眾心理的意義:

  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自願與群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又俗稱“隨大流”。社會生活中的從眾行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會評價意義,它無所謂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它對人的作用主要取決於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

  二 從眾心理的利與弊:

  從眾心理帶給人們的好處是具有保護作用。在一個集體裡,往往會在作出某種決定之前,通常會以不同方式徵求大家的意見,往往是多數人的意見相同,這個時候就要以從眾心理行事,贊同多數人的意見,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覺得你是好人,是個懂味的人,才會受到大家歡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對排擠,才不致受傷害。否則,你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公敵,就會受到冷落,受到排擠,受到傷害,不招人待見。

  從眾行事也會壞事,會給人帶來災難,甚至是滅頂之災。從眾會讓人盲目,盲從,缺乏理性,因而會做出十分錯誤的事情,釀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慘重的代價。

  三 研究從眾心理的意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眾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小實驗,來了解對方的從眾心理,其實在我們看來,瞭解其從眾心理也是瞭解其本人一些特點的過程。從眾心理有利有弊,研究從眾心理也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學會更好的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四 實驗方案、施行步驟以及結果:

  1 實驗方案

  我們的從眾實驗模仿了著名的阿希從眾實驗,我們選取了3幅圖片,在不同的地點被試者,讓被試者與我們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試一起完成該試驗,假被試會經過思考,全部選擇錯誤的答案,最後讓真被試者選擇。記錄實驗結果。 2 實驗步驟

  1. 試驗時間: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實驗地點:1、5、6號餐廳,教育超市門口。 實驗裝置:手機一部用於拍攝、本子,筆用於記錄、圖片三張用做測試

  2. 實驗人員安排:測試者,記錄員,拍攝員,假被試 我們在上述四個地點每個地點隨機選擇一位被試者。 測試者分別向四位假被試以及真被試詢問問題,記錄員記錄結果。 3 實驗結果

  實驗誤差分析:

  因為時間地點等一些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無法與被測者完成多次試驗,即我們無法對他們完成開頭的引導實驗,無法讓他們相信我們的選擇就是正確的,只能從人數上來增加可信度,所以會造成誤差。還有就是實驗樣本過少,造成特殊性的比例增大,產生誤差。 實驗結果分析:

  1. 通過女1的第三個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當對一個問題的結果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答案的時候,我們的從眾心理會尤為突出,會更加相信多數人的答案。

  2. 第二個實驗可以看出,我們往往會相信原有的經驗,就像這個實驗,我們會認為這張圖片給出這麼多的支線就是為了掩蓋它是平行的這一結果,這也是一種從眾現象。

  3. 由於對於被測者的人生底色不瞭解,所以個人因素方面不做說明。

  五 成員心得體會

  :實驗總體來說實行地較成功,但是樣本數量比較少,加上環境等因素地影響,還是有些不足的地方,相信在以後的學習和實驗中,我們能夠更好地克服這些問題,將實驗做得更完善。 :通過這次從眾心理學實驗,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做實驗之前我們一定要做好規劃,計劃好去怎麼進行,安排好人員,誰是假被試,誰是記錄員,誰是觀察員等,提前做好全面的安排對於一個實驗的開展是十分必要的。這次實驗中我的角色是假被試,作為一個托兒,我認為還是挺考驗演技的,因為我要讓真被試相信我跟實驗者是不認識的,所以我不能笑場,這對於我來說也是一種鍛鍊吧,實驗過程挺有趣的,使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也使我期待著以後能夠做更多的實驗

  :通過這次試驗,我發現有一個計劃是很重要的,同時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很重要。最後,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做這一類實驗,演技也很重要。

  :第一次做心理實驗,所以還是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同時也獲得了較寶貴的經驗。 首先一個問題是實驗的規範性。我們忽略了實驗中建立信任的環節即先對後錯的回答方式,而直接進行了三次從眾實驗。幸運的是被試並未對我們進行懷疑。其次,作為實驗的三張圖片本身也伴隨著某些干擾因素如第二張圖,經驗也許會告訴被試線段其實是平行的,使得結果的真實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不過我也相信實驗總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干擾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降低干擾,做好變數分析控制。

  最後,說一點優點就是我覺得在整個團隊配合中,我們還是做的不錯的。相互的溝通和實驗中的偽裝都比較好。資料視訊也都做好了記錄。希望之後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做得更出色。 :我們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細節性的問題沒有事先討論好,在實驗過程中也會有些不理想的情況,但是跟大家一起實驗很有趣,也吸取了一些經驗,很有意義。

  範文二:淺談從眾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

  百度上告訴我們,所謂從眾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以某種集團規範或多數人意見為準則作出社會判斷,改變態度的一種現象。”從眾現象的主要特點是它對集團壓力的服從性和服從的盲目性以及服從的去個性。”從眾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從小孩子的模仿攀比到青年人的追趕“流行”,從社會管理的遵紀守法到消費中的“喜新厭舊”,乃至婚姻中的“趕潮流”等等都是從眾心理的外現。從眾心理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也許可能是因為歷史、文化或者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吧,相比之下,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好像更強一些。其實,以前很多人批評的“圍觀”、“看熱鬧”、“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場進行熱門商品的搶購”等等,都是這種從眾心理直接或者間接的反映。

  事實上,從眾與否其實就是群體與個體的心態處理問題,這裡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是隨著環境不同的不同反應而已。本文沒有打算從進行批判或者褒揚從眾的角度分析,而是結合當前的社會形態和現狀進行幾個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針對傳統從眾定義的侷限,宋官東於2005年再次對從眾進行了如下界定:從眾分為狹義從眾和廣義從眾兩個層面。狹義從眾,即字面上的含義,它是個體因多數人的影響而產生的與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或態度。狹義從眾只是廣義從眾的一種特殊形式。廣義從眾,是主體因客體影響而產生的與客體一致的行為或態度。主體即從眾個體;而客體則是可能引起“從”之行為的各種外在的或內在的因素,可以是個體、群體、組織及代表個體、群體、組織意願的政策、法律、規章、條例、規則等,也可以是主體本身的經驗或本能。

  從眾心理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依從。依從是態度形成的開始。個體總是按社會規範和社會期待或他人意願在外顯行為方面表現與他人一致,以獲得獎勵,避免懲罰,此時行為受外因控制依從是表面的,暫時的,是權宜之計,這時的從眾是權宜從眾。

  第二,認同。認同是個體自願接受他人觀點、資訊或群體規範,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認同階段,個體受到態度物件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獎懲,而主動趨同與物件。這一階段的情感因素起明顯作用。認同依賴於物件對個體的吸引力。

  第三,內化。內化是態度形成的最後階段。個體真正從內心相信並接受他人觀點並使之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成為自己態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時為真從眾。總之,從眾是一把“雙刃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當注意揚利除弊。利用從眾的積極效應,一方面可幫助個體改進自身的不足之處,促進個體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則可利用它來促進人們維護社會秩序、貫徹有關政策和發揚良好的道德風尚。另外,個體應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消除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走在大街上,前面有一群人都在停下來朝高出看,你大概也會停下腳步,抬頭觀察一番,儘管你可能什麼都沒有發現,又如在班級中討論評選某同學為班幹部時,你可能想不出這位同學具有何種勝任能力,但其他大部分同學都表現贊成,於是自己最終也投了贊成票。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個人在群體中時常表現出的一種心態—從眾。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