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研究的論文

  大學生人格發展缺陷的不健康心理因素,不僅影響活動效率,妨礙正常的人際關係,同時還會給人蒙上一層消極、陰暗的色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人格特質型別與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通過探討大學生人格特質型別與他們的心理問題相關性研究,從引起問題的內部原因著手,找出根源,更好地根據不同人格特點和氣質型別進行有差別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采用“SCL—90”症狀評定量表和“EPQ”人格問卷,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測試,以埃森克人格理論為理論依據,以人格的三個維度為出發點,以四種基本人格氣質型別為分類標準,一方面是為證明以往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試圖找到心理症狀的深層原因和存在的規律,以便更好地指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特質型別;心理健康;神經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043-03

  一、引言

  1.現狀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同樣面臨新的挑戰,對於青年時期的大學生,尤其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研究和統計結果表明:許多大學生的心理的確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而且有相當數量的在校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1]。國家教委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20.2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類似的調查研究有很多,王淑蘭[2]報道在校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傾向者佔30%~40%,其中較嚴重者佔10%;據新華社公佈的統計數字表明:20世紀90年代大學生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比例達到25%,近年來上升到30%[3]。從資料不難看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呈上升趨勢,因此,在高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緩。

  2.人格研究的必要性。值得慶幸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從已有的研究來看,較多的是側重心理衛生狀況的調查分析,更多的是從外部找原因,如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影響因素;但國內外學者進行的大量研究發現[4],同樣的生活環境和精神刺激對人們心理影響並不一樣,這說明影響心理健康的還有內在因素即人格。人格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特別密切。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的人格調查,以埃森克人格理論為理論依據,以人格的三個維度為出發點,以四種人格氣質型別為分類標準,試圖找到心理症狀的深層原因,以便更好地指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物件和方法

  1.被試。揚州某高校的心理健康公共課的學生,公共課是學生自己選擇的,相當於隨機抽取被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若所得結論與以往研究有出入,可能由於樣本容量小及研究地區不同所致。

  2.研究工具。1“SCL—90”症狀自評量表。此量表有90個專案,分為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共十個因子,每個專案按嚴重程度採用五級記分0~4,得分高者有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大。2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本調查採用成人問卷。問卷包括四個分量表,即精神質量表P,情緒穩定性量表N,內外向量表E和效度量表L。量表採用是非題,受測者回答與規定答案相符得1分,否則記0分。

  3.量表施測及資料處理。量表施測在課堂進行,要求被試者認真閱讀量表指導語,並按要求如實填寫。所有資料均輸入電腦,spss13.0/w進行各種因素分析,t檢驗,卡方檢驗,多元迴歸分析及聚變分析等統計運算。

  三、結果分析

  1.對“EPQ”人格的三個維度與“SCL—90”症狀評定量表的十個因子進行相關分析。從表一可以看出,精神質P分與軀體化、人際關係、抑鬱、敵對、其他等五個症狀因子都有顯著性差異,且呈正相關,同時P分與恐懼呈負相關;外傾性E分與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其他呈正相關,與其他症狀因子呈負相關,且都無顯著性差異。神經質N分除恐懼、偏執、其他三因子無顯著性差異外,與其他七個因素都有極其顯著性差異,且呈正相關,相關係數在0.278~0.57之間,說明人格的三個維度與症狀直接有關的是精神質與神經質,神經質的關係更密切。

  2.人格特質影響心理健康的程度分析。為了解人格特質影響心理健康的程度,採用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的方法,以人格三個維度為自變數,十個症狀因子為因變數。從表二可以發現,神經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大,內外傾性次之,精神質最小。因此僅列出神經質對各因子的影響,神經質N分對十個因子中的七個產生了顯著或極其顯著的影響P=0.000~0.048,且在強迫觀念和行為、人際關係、焦慮和敵對四個因子上標準迴歸係數達到了0.3以上。這在表一的相關分析中也有明顯體現。同時,敵對因子受內外傾性E的影響也較大,標準迴歸係數為0.243,p=0.028。另外,通過變數聚類分析發現,將十個症狀因子分為三類效果較好,最值得關注的是強迫觀念和行為、人際關係和焦慮歸為第一類因子,第二類因子包括軀體化、抑鬱、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第三類因子只有恐懼因子。因此可以認為神經質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人格因素,遇到N分高者,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可能在人際關係上出了問題,產生一些強迫觀念和行為以及焦慮緊張的情緒。

  3.氣質型別在各症狀因子上的差異分析。橫向看膽汁質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各因子上的得分相對較高,尤其在強迫觀念和行為、人際關係因子上;縱向看除多血質外,其他三類在強迫觀念和行為、人際關係和抑鬱因子上都超過2分,可能他們在這些方面更易出現問題;而多血質在恐懼因子上超過2分,說明多血質的人心理相對更穩定。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四種氣質型別中,多血質與抑鬱質在強迫、人際關係、其他三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此分類對人際關係、強迫、其他是有影響的。膽汁質和抑鬱質在強迫和人際關係的均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膽汁質和抑鬱質的人更易產生強迫觀念和行為,人際關係更易出現問題。

  四、討論與建議

  1.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人格維度中的神經質和精神質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因,尤其是神經質占主導地位。“N”作為情緒穩定性指標,得分高者表現為情感易變,情緒反應強烈,在經歷情緒波動後較難面對正常情景,這種人會對微小的挫折和問題情境產生情緒反應,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穩定情緒。正是這種不穩定的情緒,在低理智的作用下,常以強迫來獲取心理平衡,這就為強迫症狀提供了心理學的依據。當強迫產生後,患者在心理驅動下對不穩定情緒極為關注,一心想通過努力達到情緒穩定。他們自律過嚴,因此不僅不能控制情緒,相反卻加劇自身的痛苦,從而導致軀體上的不適反應,如抑鬱、焦慮、沮喪等情緒體驗。因此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應有效調節他們的情緒,教會他們正確宣洩情緒的方法,如音樂疏導法、運動發洩法等。此外,增強他們挫折承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昇華法、目標轉移法等;更重要的是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人格特質,塑造和完善其人格。

  2.人格型別與心理健康關係。通過以上分析,四種氣質型別在強迫、人際關係、其他三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E分高表示外傾,低者表示內傾;N分高情緒不穩定,低者情緒穩定。因而多血質的人表現為敏感,喜與人交往,情緒興奮性高;抑鬱質的人表現為情緒體驗深而持久情緒不穩定。綜合分析,膽汁質、多血質的人更易形成外向性格;黏液質與抑鬱質的人更易形成內向性格。外傾因素E分能區分神經症、焦慮症;神經質因素即N因素能區分正常人與神經症。從圖1中可以看出,焦慮、強迫、抑鬱是高神經質與高內傾的結合體抑鬱質。圖1顯示的內容與統計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即N與焦慮、強迫、抑鬱是呈正相關且差異顯著。即分數越高症狀越明顯,因而處於x軸上方;E則與焦慮、強迫、抑鬱呈負相關,表明分數越低症狀越明顯內向型。因而可以說性格內向和情緒不穩定是形成焦慮、強迫、抑鬱等症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鼓勵性格內向的學生積極參加一些活動,此外一些不良情緒如自卑、抑鬱、焦慮等也是由於交往不暢而引起的,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緒是有利於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人際交往的心理品質和交往技能。

  參考文獻:

  [1]陳選華.大學生心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淑蘭.中國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現狀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1993,04.

  [3]李偉.如何調節你自己[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3.

  [4]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