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方面的論文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潑過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學校體育運動與學生心理健康》

  【摘要】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體育運動促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於體育運動。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更加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此引起重視。

  【關鍵詞】健身心理學;體育運動;心理健康

  前言:

  目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了熱門研究領域,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也日益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在這方面研究才剛剛起步,由於缺乏對國外理論實踐的瞭解,認識和評價,研究有普遍帶有盲目性和重複性。為此,筆者對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關係問題進行了探討。

  1、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許多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報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問題趨於嚴重,近幾年發生的一些惡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學學生投毒案、硫酸潑熊案、學生之間報復凶殺案、中學生殺母案以及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厭學、逃學現象等等。這些現象都與我們中小學忽視心理健康教育,人格發展出現缺陷有直接關係。心理健康是目前國內外心理學研究中非常活躍的一個領域。根據身―心互動作用理論,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絡。

  2、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獲得過程,他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夠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有學者認為,體育運動具有以下心理健康價值:

  ***1***能增強安全感和自發性;

  ***2***能提高獨立性;

  ***3***能解除緊張;

  ***4***有助於形成友誼、聲望和領導地位;

  ***5***能提高自己的價值觀。體育運動之所以能夠促進心理健康,主要是因為:

  2.1體育運動能夠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夠改善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得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像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健身活動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覺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驗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活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此外,體育運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2體育運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

  體育運動在個體的健身活動的過程中由於健身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健身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健身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同時,個體參加健身活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健身的內容,這有利於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並能在健身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官玉琴通過對福建省隨機抽取的205名中學生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參加健身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健身活動的中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

  2.3體育運動能增強人際關係和諧

  體育運動有利於形成和改善人際關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趨向冷漠。因此,體育運動就成為一個增進人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於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並在體育運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於形成和改善人際關係。

  2.4體育運動能減輕應激反應

  體育運動能減輕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體育運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感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再者,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可以由於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Kobasa***1985年***指來,體育運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因為體育運動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堅韌性。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應激反應的成年人蔘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接受其中任一種訓練一種訓練方法的被試者都比控制組被試者***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訓練的被試者***處理應激情景的能力強。

  2.5體育運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症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活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運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活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有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因此,體育運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

  2.6體育運動能治療心理疾病

  根據Ryan***1983年***的調查,1750名心理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運動作為一個治療手段來消除焦慮症:80%的人則認為,體育運動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儘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體育運動為什麼有助於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機制尚完全清楚,但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在國外已開始流行起來。Bosscher***1993年***曾調查兩種體育運動方式對醫治嚴重抑鬱症住院患者。一種活動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種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練體操等健身活動結合放鬆練習。結果顯示,慢跑組患者報告在抑鬱感覺和身體症狀方面明顯地減輕,並報告自尊感增強,身體狀態明顯好轉。相反,混合組患者未報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變化。可見慢跑或散步等有氧運動更有利於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對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練習和焦慮、抑鬱之間的關係***實驗控制十分嚴格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氧練習可降低焦慮、抑鬱;對長期性的輕微到中度的焦慮症和抑鬱症有治療作用;鍛鍊者參加鍛鍊前的焦慮、抑鬱程度越高,受益於健身活動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動後,即使心血管功能沒有提高,焦慮、抑鬱程度也可能下隆。

  3、心理健康有利於體育運動

  心理健康有利於體育運動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赫特博士,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患有神經過敏性緊張,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為三組:甲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鎮靜藥。乙組不服藥,但愉快地參加健身活動。丙組不服藥,但被迫參加一些不喜歡的健身活動。結果表明乙組的效果最好,輕鬆的健身活動,勝於服用藥物。而丙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鎮靜藥的效果好。這說明:體育運動中心理因素對健身效果和醫療效果都會產生明顯影響。特別是在競技比賽中,心理因素在比賽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心理健康的運動員反應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動作迅速準確,有利於競技能力的高水平發揮;反之,則不利於競技水平的發揮。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人們如何在體育運動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認為:

  1***要有明確的健身目的和強烈的健身慾望,在體育運動前要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健身情緒,要有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的自覺性和熱情,避免那種“身隨而心違的被動狀態”。

  2***在體育運動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雜念。將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確健身方法等方面上來。

  3***要盡力使體育運動輕鬆。可以在體育運動前聽聽音樂,也可找自己親人和知心朋友一齊參加健身活動。在活動中相互鼓勵,共同創造歡樂的氣氛。

  4***要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運動專案。特別是注意多參加一些釣魚、野遊、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動,儘量使活動與娛樂相結合。

  5***要掌握心理調節方法。不斷地調節心理。心理調節並不神祕,人人都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心境和意志。如我們要跑步前,在屋裡鏡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頭髮、衣領。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塊。當看到自己臉色很好,肌肉強健時,馬上精神振奮起來。這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自我調節。如果在鏡子裡看到自己面色蒼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時,這時就心裡想:“一到戶外,就會有良好的感覺。我不是那種精神不振,易受情緒制服的人”。於是挺起胸、毅然出門跑步去了。這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自我調節。

  4、結語

  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以,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應抓住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相互作用的規律,利用健康的心理來保證健康活動效果;利用體育運動來調節人的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通過中小學積極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並進,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楊勇等 體育鍛煉與學生心理健康 中國學校體育

  [2]孫琪 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 中國學校體育

  [3]高亮 心理健康實施途徑 中國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