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境外施工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一、境外建築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首先,沒有確定適合自身實際的國際化發展思路,

  缺乏明確具體的企業文化發展目標和規劃。部分建築企業認為"走出去"一定海闊天空,風光無限,但對自身競爭優勢缺乏必要了解,缺乏長期的戰略思考和科學的管理體系,在投資專案、企業文化研究、環境分析、地點選擇、合作伙伴選擇、經營策略的制定與執行等方面,缺乏論證,經營方式單一,不能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揚長避短。缺乏適應當地市場需求的實用人才,經營管理不能完全市場化,仍然處於半政府狀態。有關文化因素對企業命運的重要意義,許多建築企業界人士認識不夠,缺乏對企業文化和核心競爭力建設與培育的戰略選擇,沒有具體的海外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和規劃。

  其次,對他國文化了解不夠,社會關係處理不盡如意。

  我國部分建築企業在實施海外經營發展的過程中,還象在國內一樣,把人情交往當作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許多企業家習慣了在國內依賴於由人情交往所編織的社會關係網即社會資本,形成對關係的依賴。沒有詳細瞭解擬進入國家的市場與文化背景,沒有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自身的管理思路與策略。在社會關係的處理上,部分企業照搬國內經驗,結果吃了虧,最終被迫退出了市場。

  第三,傳統思維習慣和管理方式的束縛。

  我國在海外經營的建築企業大部分是國有大型企業集團,計劃經濟的影響依然存在,習慣於依賴政府,依靠政府工程,市場競爭觀念不強,"大鍋飯"和"鐵飯碗"的體制和觀念,還未徹底改變,"官本位"思想嚴重,在部分企業中"人治大於法治","一言堂"、"家長制"、"上智下愚,尊卑有序"等落後的傳統觀念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國企的經營者是準官員,有一定的行政級別,即使海外經營成績欠佳,也可以調到其他企業或部門"易地做官".部分企業甚至依然用國內的管理方式來管理海外工程,如,某企業一個專案經理剛到海外,在施工中遇到問題,馬上決定:開個現場辦公會解決。這在國內是一個制度化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式,但在海外業主、監理及海外員工眼中,他們就會感到很奇怪,他們不明白"現場辦公會"的意思,認為一件本來可以由下面員工當即直接辦理的事,為什麼非要等到開"現場辦公會"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呢?

  第四,沒有很好地遵循國際交際慣例。

  交際是企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能看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即企業文化在一個員工身上的具體體現。部分建築企業海外員工在與當地主管部門、人民交往中,急於求成,按照在國內的交際慣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熱情過度,令對方反感;有的員工大男子主義嚴重,不尊重當地婦女;有的員工工作中過於謙遜,使業主方、監理方誤以為其工作能力差,工作造成被動;還有部分企業海外經理還像在國內一樣,對海外招聘的員工的婚戀、家庭、健康、經歷、住址、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見解等問長問短,認為這就是關心屬下,結果事與願違,造成誤解。

  第五,部分企業出"門"準備不充分,自信心不強。

  一走出國門,很多建築企業開始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的管理水平到了外國怎麼樣,不知道要遇到什麼樣的業主和監理,覺得在國內多年的施工經驗不管用了。加之剛開始還有語言問題,部分企業海外經營人員中標後匆忙上場,過分依賴翻譯,對語言學習不重視,或者工程緊張顧不上學習,造成在物資採購上吃虧,看不懂施工材料,工作被動,很快就失去了自信心。

  二、對境外建築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第一,確定合適的國際化發展思路,使企業本土文化儘快"落地生根"。

  我國建築企業走出國門經營,要確定合適的國際化發展思路,選擇"文化先行"的發展戰略,對企業文化的人才培訓給予充分重視,採取多種途徑培養員工的文化認知力和文化適應性。要儘快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文化和理念,在海外找到共同點和結合點,使企業自身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形成獨特的海外企業文化體系。

  第二,加強對世界各國文化的研究,處理好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企業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變遷的縮影。社會文化通過其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宗教觀和世界觀,對企業文化產生影響,並作用於企業發展和企業管理過程中,形成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準則、行為規範、文化氛圍和產品的文化品位,這是社會文化滲透於市場經濟運作過程的一種重要形式。

  企業要走出國門發展,首先就要了解各國的文化、處理好社會關係,充分考慮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有來自於風俗習慣的,有來自於價值觀念的,有來自於行為舉止的,有來自於自然環境的等等。"美國加州牛肉麵"公司共有78家分店,只有一家開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其他77家分店全部開在中國,經營者充分利用了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使得跨國經營取得巨大成功。

  海外經營不同於本國經營,企業公司領導者必須把文化差異這個變數考慮進去。管理好不同民族、不同價值觀念的員工,解決"跨文化管理",處理好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尋找超越文化差異的公司目標,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有一個共同的行為準則,這是建築企業從事國際化經營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三,遵循國際社會中約定俗成的交際慣例。

  與人打交道,這是最實際的企業文化之一,因為你代表的是企業形象。到與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制度與我國大有差別的海外經營,首先就是要與他國的政府官員、業主、企業和當地人民打交道,把企業宣傳出去,把工作開展起來。所以一定要注重與他們打交道,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與他們進行交往和溝通時遵循國際社會中約定俗成的交際慣例,尊重個性獨立,維護個人尊嚴,尊重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論,有以下幾條國際慣例。(1)信守承諾。(2)熱情有度。(3)尊重隱私。(4)女士優先。(5)不必過謙。有的時候,在對外活動中,難免會碰上一些本人尚未經歷的場面,或是難以處置之事,此時此刻最好的辦法,就是靜觀一下他人的做法,努力"從眾",與大家保持一致。

  但不論和任何國家的人打交道,走出國門的企業和個人請務必記住:中國人同外國人是平等的,我們是有自尊的,不要忽略了我們的民族尊嚴、民族氣節,見到老外莫要卑躬屈膝,要不卑不亢,保持民族氣節,更不能趾高氣揚,擺闊氣。這比在國外承攬多少工程,掙多少錢都重要的多。

  第四,靠實力說話。

  在海外經營建築企業共同的一個感受是執行程式比國內要正式得多,也先進得多。面對的業主和監理,只認實力和施工水平,靠請客送禮是行不通的,必須靠過硬的質量征服他們。

  在完工的阿富汗昆都士公路修復專案中,世界銀行南亞交通部門主管陳廣哲對工程讚不絕口,他認為,這個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公路專案,即使在遇到恐怖分子襲擊,造成人員傷亡、被迫停工的意外打擊下,仍然能按時優質完成,顯示了中國建築企業的實力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他還說,這個專案最後能得到各方滿意,中鐵十四局集團派出了優秀專案經理是重要原因,這個年輕人懂英語,素質高,管理水平一流,為專案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最重要的管理保障。

  第五,加強語言學習。

  海外經營的第一關就是語言關,交際就要說話,語言相同了才好交流,才能把工作幹好。中鐵十四局集團上場之前就對赴海外員工進行了語言強化學習,並在施工中經常組織員工學習英語,還專門進行了阿富汗達利語的強化學習。由當地翻譯授課,根據大家所從事工作的特點,學習自己經常使用的詞句。如物資人員就學習各種裝置、工具、材料的發音;辦公室人員注意學習日常生活用品的讀法;專案領導學習一些外交辭令等等。專案部30多名同志能與當地監理和工人簡單交流,避免了誤會,加深了了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物資部長別石柱就因學會了達利語避免了"挨宰".一次,他去當地商店購買材料,店子裡的小夥計對老闆說:"他是中國人,每公斤價格提高5尼(阿富汗貨幣,6尼合1元人民幣),他也不知道。"別石柱聽後,立馬說道:"侯博內(不好,不可以)"小夥計目瞪口呆。本以為別石柱聽不懂的,結果弄了自己個滿臉通紅,不敢再提加價的事了。

  跨國公司是一種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大型集團企業,需要有高度嚴密的管理,具有成熟而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管理體系和規範化的管理技術。我國建築企業要學習跨國公司的先進經驗,付出艱辛的探索和努力,對企業文化問題大力進行研究與完善。正如有關專家指出的,"走出去"不能單憑熱情,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立足的法寶還是核心競爭力。企業"走出去"不僅需要有勇氣,更需要有完善的企業文化與過硬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