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論文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當時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複雜,深刻的社會變革用改良變法的形式曰益全面開展。波瀾壯闊的現實政治生活,必然要在孔于思想中反映出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啟示

  摘要: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旨在培養士或君子等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人才。孔子認為君子要符合仁、知、勇之道並且具備優秀的品質。在如何達成這一目標上,孔子認為教育者應誨人不倦,善於引導;受教育者則應該加強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踐行君子標準。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啟示我們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激勵成才結合起來,促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合力作用;不斷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實現和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孔子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實現方法 啟示

  從人類社會步入階級社會開始,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現象就隨之產生。在古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是統治階級宣傳其統治思想,灌輸統治意識,教化民眾,維護階級統治的重要工具。儒家思想是在我國古代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它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對儒家思想的闡述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因此,探究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具體內容和實現方法有助於增加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瞭解,同時,可以得出對於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從總體來看,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士或君子等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人才,試圖通過“六藝”的教育以實現教化民眾,維護統治的目的。由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進行深入分析。

  一君子要符合仁、知、勇之道

  孔子提出:“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他認為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是仁德、智慧、勇敢。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恐懼。這三點是孔子對君子的綜合要求和評價。孔子並沒有停留在對完美君子形象的抽象說教,而是具體闡述了仁、知、勇三方面的具體要求。關於君子的仁,孔子認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的就能稱得上是仁人,這五種品德便是“恭、寬、信、敏、惠”。孔子認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即君子做到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眾呵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貢獻大,慈惠就能夠使喚人。關於知,孔子提出“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弗畔矣夫”,即君子要廣泛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至於離經叛道了。孔子還提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像器具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他認為君子一定是要博學多才,無所不通的。關於勇,孔子認為“君子無憂無懼”,即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因為君子能做到“內省不疾”,即君子問心無愧、行為坦蕩就沒有恐懼。他還提出“見義不為,無勇也”,認為眼見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怯懦的、沒有勇氣的表現。但是,在義和勇的關係上,孔子強調“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他指出了君子的義是最尊貴的,只有勇沒有義就會搗亂造反,可見孔子十分注重仁、知、勇三者之間的關係,認為君子應該要以仁義為上,博學多才,行為勇敢坦蕩。

  二君子應具備的優秀品質

  孔子通過多次拿君子與小人作比較,來具體說明君子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首先,君子有道德,仁義為上。孔子提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他還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即君子懷念道德,關心法度;小人懷念鄉土,關心恩惠。其次,君子懂得團結,講求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即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並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符合,小人只是盲從符合,卻不肯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再次,君子行為坦蕩,不傲氣凌人。孔子指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即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所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即君子安詳舒泰,卻不傲氣凌人,小人則恰好相反。

  二、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簡單地講,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君子。我們分析孔子的言論可以看出,他對於君子的培養主要從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方面來闡發。外在因素主要指的是教育者的教育和教化,內在因素主要指個人的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因此,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即君子的培養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育者要誨人不倦,掌握教育方法

  孔子認為人們應該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特別是對於教育者來說,要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裡。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而不疲倦。他強調教育者要通過不懈地學習來充實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將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受教育者,並且這種學而不厭的精神本身也能夠給受教育者起到激勵和榜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者一定要有誨人不倦的奉獻精神。同時,孔子主張教育者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首先,孔子認為教育學生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可以看出,孔子主張啟發式教育方法,注重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並要求教育者抓住教育時機進行引導啟發式教育。其次,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學會鼓勵受教育者,肯定其進步和優點。正如孔子所言“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即贊成別人的進步,不贊成別人的退步。他舉例說明,如果別人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而來,便應當讚美他的乾淨,不要死記住他的過去。

  二個人要加強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踐行君子標準

  在自我學習方面,孔子認為君子要做到“敏於言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即要做到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匡正自己。同時,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君子要時時處處學會學他人之長來補己之短,不斷加強自我學習。

  在自我修養方面,首先,孔子認為君子要注重內省。他強調:“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其次,君子應該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他認為“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即一個人以忠誠信實為主,唯義是從,就能夠高道德。孔子特別指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在他看來,一個人品德不培養,學問不講習,聽到義在那裡,卻不能親身赴之,有缺點不能改正,這是讓人憂慮的。   在踐行君子標準方面,孔子主張少說空話,多幹實事。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認為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即對於自己說的話,要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孔子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即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可以看出,一個真正的君子不但要磨礪自己的品德,提高修養,更要在自身實踐中貫穿君子的標準,少說空話,多幹實事。

  三、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和實現方法的分析,一方面,我們不否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容有其特定的階級性和時代性特點,畢竟其目標最終是要培養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統治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實現方法的闡述中的合理成分是值得我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借鑑和吸收的,對於今天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深刻啟發。

  一從人的發展需要出發,將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與激勵成才結合起來,促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從上面我們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考察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要培養仁、知、勇兼備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但要博學多才,而且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和踐行能力。進入新世紀,我們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強調人才的全面發展,這既是社會發展對人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時更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發展方面無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要勇挑重擔,擔負起自己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中所有知識能力的培養不是也不可能是思想政治應該承擔的,我們不能將這項任務附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我們說,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教育的內容,在激勵成才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和作用。

  二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從上面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容可以看出,孔子在闡述對君子的要求時將君子與小人作比較來形象說明君子應該具有的優秀品質。結合今天我們正在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來看,我們在教育內容上可以通過榮辱觀教育,使受教育者辨是非,知榮辱,明白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醜,這樣更有利於受教育者形成判斷標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在方法上,就是要適當地將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結合起來,有效運用對比分析方法來說明問題。

  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合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提出了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方面的要求:他認為教育者要不斷學習獲取知識,並且樂於教育和奉獻,能夠用恰當的教育方法來教導學生;受教育者要加強自我學習和修養,少說空話,多幹實事。我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一定要發揮好主客體兩方面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處於主導地位,要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具備良好的教育者素質,圍繞教育目標,採用科學方法來提高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要有自覺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重視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的修養。我們應該發揮二者的合力作用,特別是教育主體要在如何引導教育客體進行自我教育加強自我修養方面下工夫,這樣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育客體內在需要更有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羅洪鐵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35.

  [2]楊伯峻.論語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2.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