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張什麼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那麼你知道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樣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文章喲!

  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張。

  【思想介紹】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絡,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旅遊觀念

  1、孔子的遠遊觀和近遊觀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戀故土,應該通過遊學四方來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由此可知,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誌。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遊的思想。“父母在,不遠遊”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

  那麼孔子既“重遊”,又反對“遠遊”、提倡“近遊”,豈不是自相矛盾?實則非也。孔子的近遊觀和遠遊觀並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的,類似於“魚和熊掌”的關係。遠遊與近遊,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與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遊”,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遊,雖然主張推行孝道,但更主張“治國平天下”。到底適宜遠遊還是近遊,取捨標準就是是否“有方”。事實上,跟從孔子周遊列國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雙親健在者。孔子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遊”。

  2、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遊,倡導“山水比德觀”

  孔子一生行遊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遊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遊。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3、孔子主張旅遊要健康有度,反對佚遊

  孔子曾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也就是說,以驕傲為樂,以到處遊玩、遊手好閒為樂,以大小宴為樂,都是有害的快樂。可見,孔子反對遊手好閒、放蕩遊樂、毫無節制的遊玩等佚遊行為。他認為佚遊超出個人身心承受能力與社會禮制許可,佚遊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侷限的,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害。

  故事精選

  1、陳侯建造陵陽臺,還未完工就殺了幾十人,後來又要殺監工的三個官吏。孔子與陳侯上臺上觀看。陳侯問:“周朝建造靈臺,也殺人吧?”孔子說:“文王建廟堂,老百姓像兒子給父親幹活似的都來了,哪用殺人呢!”陳侯感到很慚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蠻、暴力的方式對待別人,收穫的只能是敵對,種下的必為仇恨的種子。在人下,要把自己當人;在人上,要把別人當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悖逆大眾,結果慘淡收場。只有贏得人心,才能贏得一切!

  2、孔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去,與弟子們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下。一個鄭國人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額頭像堯,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產,從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狽不堪的樣子像條喪家狗。”子貢說與孔子,孔子笑著說:“說我長得像古代聖賢,不像吧。喪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於正視自己的落魄,敢於正視自己的真實處境,是一種大境界。每個人都應當由聞過則喜的胸懷,敢於承認自己,才能認識自己並剖析自己。凡人當如此,成功者更當如此。

  3、一次,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正事。孔子對他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則不達”,貫穿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說明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欲成就一番大事業,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高遠的目的;也不可貪求小利,否則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個最終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張弛有度、拿捏有準、冷靜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4、有一回,魯國一個簡樸吝嗇的人,用陶器煮食物並自認為很好,就把它送給了孔子。孔子高興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樣。子路不以為然。孔子說:“好吟詩歌的人能想到國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親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語言:雪中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對待不同的人,應該用不同的標準。富人幫助你一百元與窮人幫助你一元,儘管數額不同,其愛心是相同的,不可區別高下。這個道理,高高在上者,更應當清楚。

  5、一日,冉求苦喪著臉走到孔子面前,對老師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聽到這話,對冉求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實在堅持不下去才停下來,現在是你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而不思進取,不想前進!”這是一個關於能力與態度的關係問題,冉求對老師的授課內容產生了牴觸情緒,將學業上的差距,歸咎於客觀。我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態度在邁向成功中的非凡意義,一樣不可小視。成就一番事業,沒有一股執著的“傻勁兒”,很難有成果。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