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主張以什麼為核心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有著深遠影響,那?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主張核心,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政治主張核心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張對以往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的領域,形成以“仁”、“禮”為中心的政治主張。

  孔子政治主張下的“仁”:仁者愛人。仁者的愛,是大愛,包含一切的美德。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平友善,大家相親相愛,互幫互助。“仁”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在享受到別人關愛幫助的同時,也要學會對身邊的人進行回饋。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實施仁的同時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或思想強加於人。

  孔子政治主張下的“禮”:克己復禮。懂得剋制自己的行為,在禮的範圍內做規範的事,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學識、有內涵的人。孔子的禮是多方面的,有對個人的禮,有對君臣的禮,又有對國家的禮。萬變不離宗,禮先源自於對自身的要求及約束,只有約束小我才能進一步約束大我。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復西周的“禮”一直是他的夢想和追求。他主張“以禮治國”,以禮治人,以禮服人,反對“法治”,反對嚴苛的政治制度和各類刑法,他相通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說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兩個核心觀點學說上,即“仁、禮”,行仁德遵禮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學說體系。孔子的道德學說主張“性善論”,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陰陽之道,繼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礎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間,主張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針對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禮”主要是體現在禮制教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秩序和制度。人類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個體組合而成,人道主義思想不管在什麼時代都不會過時,它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秩序;制度則是社會長久穩定的基礎,沒有一個適宜的制度社會就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動態不安,這不符合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的利益。孔子的“仁、禮”思想體現了古代思想家對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的研究精華。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就是“大同”思想,所謂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想象中的這個世界,人們不止愛自己,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兄妹父母,家庭朋友。而且還愛世上的每一個人,關心所有的人。天下的每一個人,不管是身強體壯,還是老幼殘廢,都能得到同樣的關愛和幸福。社會上沒有罪惡,只有幸福美滿。人人友愛,天下為公。

  孔子講學故事

  孔子這個人,他授課跟如今的授課方式完全不一樣,他隨堂而坐,學生就圍繞著他,肆意的找一個話題就開始授課。更為不同的是,他常常帶著學生外出遊走,從中講述道理,別開生面的授課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

  有一天,孔子帶著幾名學生外出講學,一路上走累了,就走進了一個村子,想要在一片樹蔭下歇息會,準備吃一點乾糧和喝點水,來緩解疲憊。不料,孔子的馬不知為何,直接掙脫了韁繩,往別人的莊稼地裡肆意的踩踏,使那個農民的麥苗受到了損失,於是,那個莊稼地的農民勒住暴躁的馬,將馬給扣留了下來。

  孔子的眾多學生中,我們肯定知道子貢,作為他得意的學生,一向能言善辯。於是,他自發的想去說服那個農民,想要讓他放回自己的馬,然而他說話很文縐縐,說了那麼多,那個農民一句話也聽不懂,只知道他在說大道理,跟自己沒啥關係,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正在此時,孔子新收的一名學生,論才識和能力,肯定是遠遠不如子貢,但是他跟孔子說,他也想要前去試一試。於是,他到了農民的面前,不像子貢說話那麼文縐縐,先是跟農民笑了一下,說:“我在南邊種地,而你在北方種地,咱們兩個人種地的地方都很近,今天我的馬踐踏了你的莊稼,搞不好明天你的牛就來我的莊稼吃莊稼。因此,你說我們兩個是不是應該彼此諒解呢。”

  他的這些話,農民聽進去了,覺得甚是有道理,因此,責怪的怒火都降下來了,把馬還給了孔子。還跟周圍的農民說:“你看整這個人說話就中聽,之前那個說的都是什麼啊,不中聽。”

  就是這樣的一個細節,孔子也不放過,就會跟自己的弟子們講解道理,講述做人的道理。跟他們說說話得看物件,而不是見一個都是那麼一套,不然你再怎麼善辯,那個人不理睬你,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