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政治主張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革新變法

  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反對侵華

  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華活動,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張與辦法。他對人民群眾的力量有一定的認識,同林則徐“民心可用”的觀點相一致,提出“義民可用”的主張。他從三元里和臺灣等地人民抗英鬥爭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之後,他滿懷激情地以“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的詩句,熱情謳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憤怒聲討投降派為侵略軍解圍的可恥行經,並在《海國圖志》中寫道:“三元里之戰,以區區義兵,圍夷酋,斬夷師,殲夷兵,以欵開網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之不如夷者?”又說“廣東之斬夷首,捐艦者皆義民”,“兩禽夷舶於臺灣,火攻夷船於南澳者亦義民”。他主張利用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抵抗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與投降派“防民甚於防寇”的反動政策形成鮮明的對照。

  為了有效地進行抵抗,他反對“浪戰”,而主張“以守為戰”。他總結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一曰調客兵不如練土兵,調水師不如練水勇”,主張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設阱以待虎,設以待魚”,以殲滅來犯者。這種相信熟悉情況的當地人民群眾,發揮他們的長處和抗敵的積極性來組織反侵略武裝力量,並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是切合於當時敵強我弱,敵寡我眾的客觀實際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魏源的清史文載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二年,舉順天鄉試。宣宗閱其試卷,揮翰褒賞,名藉甚。會試落第,房考劉逢祿賦《兩生行》惜之。兩生者,謂源及龔鞏祚。兩人皆負才自喜,名亦相埒。源入貲為中書,至二十四年成進士。以知州發江蘇,權興化。二十八年,大水,河帥將啟閘。源力爭不能得,則親擊鼓制府,總督陸建瀛馳勘得免,士民德之。補高郵,坐遲誤驛遞免。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復其官。咸豐六年,卒。

  源兀傲有大略,熟於朝章國故。論古今成敗利病,學術流別,馳騁往復,四座皆屈。嘗謂河宜改復北行故道,至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河果北流。又作《籌鹺篇》上總督陶澍,謂:“自古有緝場私之法,無緝鄰私之法。鄰私惟有減價敵之而已。非裁費曷以輕本減價?非變法曷以裁費?”顧承平久,撓之者眾。迨漢口火災後,陸建瀛始力主行之。

  源以我朝幅員廣,武功實邁前古,因借觀史館官書,參以士大夫私著,排比經緯,成《聖武記》四十餘萬言。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復據史志及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國圖志》一百卷。他所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