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傾聽成為一種習慣

     善於傾聽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它體現了對人起碼的尊重。就學習本身而言,通過傾聽,從別人的成功中學習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應是學習的一條捷徑。聽,是語文學習的精髓。 語文學習雙向互動,不但要求說者會說,還要求聽者會聽。“學會傾聽”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傾聽”,即是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禮貌,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第二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
         現在的孩子,個個聰明伶俐,機靈、大膽、活潑。由於他們見得多,思維敏捷,心裡充滿著神奇的幻想。因此平時很隨便,自由自在不大聽話。同時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與父母在外務工上學,見多識廣,練就不懼場愛說話的個性;還有一部分,父母心裡感到對孩子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就一味的用金錢來補償。特別是一部分留守的兒童,在家裡自己說了算,爺奶也聽他們的。形成好勝心強,在人面前好表現,生怕不如別人。把平時的個性帶進教室,帶進課堂。因此課堂上往往是老師一提出問題,他們不經考慮就舉手,常常是答非所問,偏離主題;要不就是因為不注意聽,沒有聽清問題,造成回答的與問題沒有關聯;或者是別人沒有說完,他就搶著回答;要不就是別的同學回答他不聽,一門心思爭著發言,從不考慮別人的回答。而大多數是他們自己有時都不知道要說些什麼。這樣不僅自己沒學到知識,同時也影響和大亂了別的同學的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改變這一現象呢?這就要求我們的孩子們也要“學會傾聽”。為此,我們平時就要教育孩子,明白傾聽的重要性。
         一、讓孩子知道學會傾聽的重要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傾聽的意義,不但要求說者會說,還要求聽者會聽。“學會傾聽:即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專心。“傾聽”即是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傾聽也是一種禮貌,認真傾聽也是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傾聽也可以體現出一種能力、一種素質。人與人之間交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會傾聽。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這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而且對學生以後走入社會也是一種幫助。以往我們老師片面的認為,低年級的學生講傾聽重要性,可是他們明白嗎?所以就用以前的手段:你不認真聽,你注意力不集中,我就罰你。認為讓學生明白只要不認真聽就要挨罰。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體驗的增多,學生就會明白傾聽的重要性。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這樣告訴他:我們不僅敢說還要會聽,這樣才是好學生。而且認真聽別人講是對這個人的尊重和幫助。我們要從小練習和養成傾聽的本領和習慣。當然,要讓學生理解傾聽的重要性,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明白,要靠我們老師耐心地引導,利用平時一切可利用的時機,讓學生從體驗中領悟傾聽的重要性。
         二、讓孩子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因而我們的職業要求我們去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地去幫助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當然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需要方法,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氣,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1.讓孩子明白“聽”的要求
         我們在課堂上常常說學生要認真聽,但是怎樣做才算認真聽呢?怎樣做才是精力集中呢?老師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認真聽。我個人認為在平時就應該讓孩子明白傾聽要注意一下方面:傾聽時做到:
         (1)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者學生說的每一句話,腦子裡要靜,不想其他事;
         (2)要有耐心,有禮貌。對他人要尊重,別人話不說完不要隨便插嘴,既能認真聽完也是對他人的尊重。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
         (3)要細心。
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不要指出別人錯誤,做到不重複他人的意見,可以婉轉的提出自己新穎的想法。
         (4)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
     (5)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全盤照搬,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並重。
         2.學習中學會傾聽
         (1)作為教師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對症下藥。這就要求我們瞭解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時表揚認真傾聽的學生,並結合班級的“每週之星”評比活動來進行鼓勵孩子們認真傾聽同時對認真傾聽的孩子也可以予以獎勵。對個別不認真傾聽的,給予糾正,並及時找其談心,瞭解原因,對症下藥。
         (2)老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充滿樂趣和吸引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教材和兒童的特點,適當地把故事法、遊戲法、操作法、直觀法、謎語法、嘗試法、質疑設問等方法引進課堂,使學生在動態中學習,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這樣的課堂充滿了吸引力,學生怎麼會不認真聽講呢?
         (3)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要想讓孩子們在良好的交往中學會學習傾聽,就必須養成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積極情感狀態,逐步從受教育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讓學習變得輕鬆愉快。在上語文課時,有些是可以表演的課文,我就讓孩子提前預習,分好角色。上課時讓孩子們去表演,孩子們會很投入的去做。效果也比較理想。也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建議,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再一點是能直觀教學要儘量的去做。
         (4)讓學生有更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課堂教學中如果過多地讓學生被動地聽教師講授,這種聽講勢必然會缺乏一種“我要學”的參與意識。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因,對於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是極為不利的。只有處於積極主動學習狀態下的聽講,才能真正做到專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讓每一個學生有儘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教師的提問還是學生的提問,教師事先都要引導學生認真聽,聽懂老師和學生所提的問題是什麼意思,再思考怎麼解答。
         (5)注意動靜搭配,調整學生聽講情緒。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
         (6)孩子互評。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們紛紛舉手,老師為了儘快使孩子安靜下來,認真聽講,立即點了一名作答。有的全然沒有聽到,繼續舉著手;也有的唉聲嘆氣,賭氣地說“老師,又不叫我” 可以說這些孩子只顧自己想說的,根本不會仔細聽別人的發言。為此,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要鼓勵他們,要一個問題找不同型別的孩子回答”。 並找孩子進行點評上一個孩子哪些地方說得好,哪些地方說得不好?為了“找出他人的錯處”,也為了讓自己的發言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生會自覺地去傾聽他人發言了。
         (7)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不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是老師的任務。同樣,老師在與學生對話時,也要認真傾聽,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在學生髮表意見時,教師要以聽眾的角色,用非言語訊號和言語訊號同談話者做積極的資訊交流。非言語訊號包括:交換眼神、側身傾聽、舉目凝視、含笑點頭等。言語訊號可以說出表示支援性的言語:“我理解你的話”,“我被你說服了”,“你說得有道理”等。當學生感到老師在傾聽自己的發言時,便會對自己充滿信心,而教師良好的傾聽習慣,可以影響學生,他們會採用同樣有活力的傾聽策略,並在聽完後提出建設性的反饋。還可以利用兒語化和趣味性的語言或遊戲形式,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奮點,培養學生傾聽能力。
         學生學會認真傾聽既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也是一種意志的鍛鍊。我想,只要我們教師常抓不懈,孩子們的傾聽意識一定會慢慢增強,良好的傾聽習慣也會內化成孩子們的語文素養。相信學會傾聽的孩子會更有智慧、更有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