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演講稿

  演講稿也叫演講詞,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合發表的講話文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講話稿

  沙翁有句名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生活裡可以粗衣淡飯,卻不能沒有書,因為在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裡,我們不能缺少精神食糧。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發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狀況。傳承文明的橋樑,是延續文化的中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著讀書而發展。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所謂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讀書的習慣是人的心靈成長的路徑。清人山陰金曾說:“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書籍具有不朽的本質,在人類所有的奮鬥中,惟有書籍最能經受歲月的磨蝕。宇宙與雕像在風雨中頹毀倒塌了,而經典書籍則與世長存。一部好書就是塵世裡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心靈,也照亮了人類歷史的路徑。每一次細細地品讀,就是一次心靈的遠行。書把我們引導向那有著瑰麗風景的思想遠方,讓我們的靈魂在深呼吸中獲得心靈的豐富和精神的振奮,讓精神高處的白雲擦拭我們瑣碎而陳舊的生活,擦拭我們缺少光澤的內心,使我們的目光和靈魂日漸清澈、寬廣,讓我們活出人生的大境界。俗話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其實閱讀所有好書就好比與歷代最出色的人交談。楊絳先生就說過:讀書好比一種“隱身”的串門,他要參見自己欽佩的老師或是有名的學者,不必打招呼就可求見,也不必怕打擾了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了大門”。讀書,讓我們便捷地與高尚的靈魂對話,它開闊我們的視界,幫助我們瞭解世界、瞭解自己。讀書,是心智的提升,是靈魂的淨化。人間至樂是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讓我們在古今中外智者的引領啟迪下擁有生命之河的航標,讓我們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擁有面對得失的豁達,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生命,讓我們不辜負我們這不可複製的生命,讓我們每一天的生命都活出質量,活得有滋有味,活得絢爛光彩。

  4月23日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一天宣佈為“世界讀書日”。 書是人類文明主要承載者,是積累了人類無窮智慧和想象力的傳承媒體,給予了人們眾多情感的交集。閱讀,不僅能擴充套件我們現在的空間,還能給我們指明未來的方向。我們學院將每年的4月定為我院的讀書月,意在召喚我們每一個株洲職院人都拿起書,讓書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讓讀書成為株洲職院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生活的這個南方魅力城市即將迎來第5屆讀書月活動,目前正在舉辦《書香株洲》的徵文活動,希望廣大師生積極參加。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已經不是要有對一碗水的一桶水,而是要有源頭活水。那就讓我們每一個人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去體驗這非親歷而不能知的讀書的美妙,師生共同成長,共同來演繹書香校園“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美麗風景。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書來,在讀書的習慣中成就我們無限可能的人生!

  謝謝大家!

  讀書節演講稿: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說起讀書,恐怕好多人都會說:它不就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嗎?而我卻認為讀書是一種愛好,讀書是一種習慣。

  我小時候就喜歡讀書,非常偶然,也很盲目,不知為什麼喜歡。現在想來可能是受到了爸爸媽媽的影響,或者只是把書簡單地當成消磨時間的一種工具。

  有人認為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長大後報效祖國。可我剛開始一點也沒這樣想,只單純地以為讀書是用來休閒的。因為電視家裡不讓常看,電腦也不讓常玩,只好隨手捧起一本書,倚在床頭,於是大把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了。誰知自從讀過幾本好書後,便漸漸懂得了書籍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古典文學一如陳年佳釀,芬芳了四季,詩意了人生。春水滿灑澤,王灣在北固山下,見證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壯闊;夏意醉原野,辛棄疾流連於鄉間,品味過“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欣喜;秋風送閒雅,陶淵明結廬在人境,享受著“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恬靜;冬嶺秀松柏,孔子佇立於天地間,感悟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邃。吟誦之時,山川都有意;凝眸之處,草木皆多情。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非常生動,將枯燥乏味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描繪的有聲有色;《皮皮魯系列》極富想象力,鄭淵潔總能把一件普通的事情,用另一種視角給出獨特的見解;《小牛頓科學館》、《why叢書》圖文並茂,常常把深奧的科學知識講解的簡單明白、趣味橫生……

  讀過這些書以後我更是“胃口大開”,整天遨遊在書海之中不能自拔。幾年下來,家裡的藏書都快被我讀“破”了,目前雖然還做不到“下筆如有神”,可是至少不用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

  長時間重複地做一種事情就叫習慣,讀書也是這樣。怎樣才能把讀書當作習慣呢?首先是要對讀書感興趣,然後再將興趣轉為習慣。要想將興趣變成習慣,就應該多讀書,讀好書;書讀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發現書的妙用,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和愛好才能談得上 “習慣”。 因為喜歡,所以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一種興趣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就成為了習慣:於是讀書的好習慣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形成了。

  當讀書成為了一種習慣,它就好像生活裡的衣、食、住、行,缺少了哪樣我們都會感覺很不自在。讀書彰顯的是修養,折射的是性情。記得培根就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把讀書作為一生的習慣吧!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國旗下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當我們點數四季更替,記錄成長曆程時,是否察覺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當我們乘著人生的列車,急速向前奔跑時,是否感慨生命短促,堪比似水流年?幸而有它--書,引領我們超越了時空的距離,為我們打開了一幅幅歷史的風雲畫卷。

  他是一位生命的智者,一位淵博的大師。我慶幸我們的人生能和他相遇。德國文學家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是的,閱讀可以開拓視野、啟迪思維、點燃思想的火花。閱讀一本好書,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點燃我們實現理想的希望之火。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著閱讀而發展,

  閱讀應該成為每個人生命的需要,應該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

  說到閱讀,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特殊的節日--“4月23日 ,世界閱讀日”。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紀念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的日子。

  在這個日子裡,讓我們靜靜閱讀,把青春裝扮得更加美好。

  然而,據調查:世界各國年平均閱讀量,日本人為4本,韓國人為7本,法國人為11本,中國人為0.7本。“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告訴我們,已經有超過半數的國人一年也讀不了一本書了,全國有閱讀“習慣”的人大概只佔5%,且每人每年平均閱讀量只有4.5本,遠低於猶太人的64本,英國人55本和美國的50本。

  重視讀書,培養閱讀習慣應當是當前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事情。

  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以色列人的閱讀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猶太人雖然只佔全球人口的0.23%,但是在20世紀64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卻有121位,比例高達18.5%,獲獎人數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據說,猶太人在剛開始教孩子閱讀的時候,會放一罐蜜在旁邊,孩子讀一句書後,讓他舔一口蜜。“書中自有甜如蜜”,這樣的引導將會成為孩子不斷學習,勇於求知的動力所在。

  然而,我國全民閱讀的氛圍並不容樂觀。走進書店,你會發現80%的書籍都是中小學教輔,真正的經典好書卻往往無人問津,更不用說家庭的藏書與閱讀了。可見我們整個民族的閱讀層次是很低的,長此以往我們將拿什麼來立足於世界之林呢?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們不應該沉思嗎?讓我們以身作則,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

  在人類歷史上,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因勤奮閱讀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乃至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影響人類文明程序的事例有如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他們的故事影響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要認識他們,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最好辦法仍是--閱讀。

  你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結識世界上所有的偉人、大師,但通過閱讀,就有可能。你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可能提前進入將來,但書籍可以把你帶到過去和未來。有人說,不閱讀的人只生活在現在,而熱愛閱讀的人是同時生活在三個時代--過去、現在和未來。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書籍可以把你帶到地球的每個角落。

  一個不愛讀書的社會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會,一個不願讀書的民族是創造力貧乏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