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探索

     探索應從哪裡開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只有存在問題,學生才能產生困惑和求解的願望,進而促使學生展開探索活動,這種心理的主觀能動性,它能支配和調節人的行為活動,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發展。因此,探索應從提出問題開始。
        我們進行科學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像觀察、研究小蟲那樣,去觀察、研究其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並由此不斷地、自主地去發現一個個新的問題,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所以,作為科學教師,首先應該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鼓勵和保護學生這種天生的的探索興趣和積極性,其次才是讓學生在質疑中主動探究,把學生的這種探索興趣引導到科學探索活動中來,促使學生的這種天生的探索能力不斷地完善和提高。
        一、學生質疑
        1.樹立問題意識
        曾經聽到一個事例:中國孩子從學校回來,媽媽問的是:“你聽老師的話了嗎?”而美國大部分家長都喜歡問:“你今天給老師提問了沒有?“可見對於家長來說,關注點各不相同,可能這是中西文化差異,中國家長關注的是孩子的行為規範,而美國家長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和問題意識、主動精神。問題意識的形成大多與鼓勵質疑的氛圍和提供較多的機會有關。
        要形成問題意識首先是培育發現問題的眼光,養成提問題的習慣,他們提出任何問題,我們都要給予耐心的解釋並予以真誠的誇獎;教師要採用一定的激勵手段鼓勵他們,有問題並不等於無知,反而發現問題與發現真理有時只有一步之遙,這是人智力外顯的形式,它有時比回答一個問題或解決一個問題更艱辛、更有價值。相反,長期沒有問題的人說明他沒有思考的習慣。
        其次是我們要引導學生善於從自然界中、生活中、學習中觀察並發現問題,經常問問“是什麼?”為什麼?觀察是問題的“母親”,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的問題。
        在學習中,當學生們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後教師應問:“在剛才的學習過程中,你們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或者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提出更深一層次的問題。
        2.引導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對世界的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在他們小小的頭腦中經常會冒出一些古怪離奇的問題和想法,我們既要學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又要學會辨別哪些是科學問題,哪些是社會問題,哪些問題它實質上隱藏著什麼新的問題,具有探究性,進而能從“沙子”中發現珍珠。這些問題中有些適合學生的知識準備水平,我們就要引導或協助他們解決;有些問題暫且無法分析和解決,我們就要把它們擱在問題資源庫裡,合適的時候再拿出來探究。
提出科學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有:(1)探詢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2)分析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絡或關係;(3)實驗事實與已有理論產生矛盾;(4)社會的發展需要得不到滿足。
        對於學生來講,他自己可能並不能明確這些思維方法,也可能起始的問題比較多而零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從中找出學生自身比較感興趣的、有條件可以研究的有價值的問題。科學實踐者質疑的習慣促進了科學的繁榮。我們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注意讓學生養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二、在質疑中自主探索
        1.引導質疑,引導探索課題
        運用質疑問難的教學方法時,教師提出一個話題,在開始階段多加誘導、啟發,使學生在廣闊的領域內發散思維,積極思考,使之不斷地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
        2.在觀察中質疑,在疑問中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很多科學現象和過程,引導學生尋找這些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和規律,是提出科學探究問題的常見方法。例如,當坐在靜止的火車上,看到旁邊來了一列火車,會讓人覺得自己坐的車在開動了,這是為什麼呢?有時候太陽還沒落山,月亮就已經出來了,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彩虹總是出現在夏天的雨後?留心觀察,會有許多的科學問題和科學發現。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3.學生的質疑和探索應源於生活
        人類的客觀世界,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心理的源泉。讓科學課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確立一種新的課程生態觀,是當代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我們經常提倡學生要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其實,生活中不僅有自然科學的問題,某些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同樣可以引發出科學問題。例如,一次科技活動,發現操場上有許多廢棄的一次性塑料袋和飯盒。一位學生說:“怎麼這麼多塑料袋啊?多不講衛生呀!”“那我們一起行動,把垃圾拾起來吧!”另外一位學生說。“怎麼處理啊?”“燒掉吧!”“那氣味不好聞!會不會有害呀!”這時科學教師及時地接過話題,“它還會有其他危害嗎?我們一起搞一個專題研究吧!”一個生活的鏡頭,一次無意的談話,確立了一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研究的課題,它可以是一件事、一個現象。不管以什麼方式提出,只要學生喜歡、感興趣,又有條件開展研究,就應讓學生放開手腳去質疑、去探索。
        總之,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主動探索的過程,是一個探討、摸索、再發現的過程,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空間和適宜的探索環境,以促使學生展開想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只有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科學教育才是成功的教學,無數“小牛頓”才會在科學教育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