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要使我們的知識趕上時代要求,要使我們的認知結構能適應新變化,就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優化認知結構。為此,時代賦予我們教師一項神聖的職責,就是要注重培養每個學生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汲取知識,對老化的知識及時更新換代的能力。
        以高中物理教學方面,談幾點關於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意見,以供討論。
        一、自學能力培養上的主要障礙
        對於普通學校的高中生,當前在物理學習上較大的問題是學習方法問題。看來這是能力培養的最大障礙。他們一般是上課急於抄筆記,回家急於完成作業,解題時急於湊答案,並不從中總結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規律。
        正確答案得出了,而錯誤思路卻被掩蓋了。這些學生的作業,平時都整齊無誤。一旦考試,就六神無主,原本會的也因為緊張而出現失誤。他們的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長此以往,惡性迴圈,所以總覺得高中物理“難學”,擺脫不了學習被動的境地。
        這種不良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形成,大多數是由於長期依賴教師、套公式、套例題的結果。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從教法改革入手。
        二、讓學生“向教師要說法”是克服學法障礙的好辦法
        教學的宗旨是,在能力培養方面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首先應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敢於在教師面前“班門弄斧”是難得的好事,只有這樣,學生的真實想法才能展現出來,誤區才能暴露出來。例如,對一些選擇題,按常規寫出選項就行了。但有的任課教師卻沒有簡單處理,也沒有因為某道題有一定難度,舉一個類似例題,教會學生解這道題了事;而是鼓勵學生對問題首先進行解析,要求學生做到“根據在前,結論在後”。這樣從學生的思維活動中,不僅可以瞭解他們知識掌握的情況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學生學法上的問題所在,以便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點撥、疏導和教育。
        不僅對選擇題進行解析,還要對填空題進行解析,我們在試點班中還讓學生當“教師”,讓他們堅持對選擇題、填空題寫求解思路,學生從中嚐到了甜頭,考試成績上得到了提高。
        “班門弄斧”的實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應體現出這一特點。要讓學生成為名符其實的主體,其成功的祕訣,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最佳匹配,這種最佳匹配的保證是搞好課堂教學設計。
        三、強化課堂教學是自學能力培養的基礎
        自我學習的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它包括了觀察、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學不僅僅是一般地獨立閱讀和課內看書,它是課前設計好的一系列有序啟動的各環節的實施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施的主體是學生。重在能力培養的課堂設計,主要由以下環節構成:設問質疑;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檢測和小結。
    下面以“電磁感應”課堂教學設計為例,說明設計思想。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每節課都要把啟動順序、知識結構等寫在教學材料上。從表面看,有點像程式教學,實質上它有更多的靈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時間上可長可短。總之,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訓練要求,避免“一刀切”。                     1.“設問質疑”的設計思想
        ①用學過的磁通量φ來回答△φ、△φ/△t,重點突出針對性很強的預備知識△φ=?
        ②分組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深化△φ是否“零”的條件,為E∞△φ/△t作準備。
        ③由實驗匯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以上內容不需教師講述,也不抄筆記,一般學生都能獨立填好教學材料上要求填寫的內容。基礎好的學生把實驗結果和小結寫在反饋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儀上進行公佈;多餘的時間回答有關這部分練習題。這樣的設計,上課之始就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投入。他們主動想問題,而不是聽眾。其結果就可避免死記硬背,因為每步都緊扣教學目標。
        2.“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的設計思想
        能力的培養總是伴隨著知識的內化進行的,內化的外因又總是寓於問題解決過程中。電磁感應這節課由φ、△φ、△φ/△t出發,重點解決E感的產生,突破“感應動勢“這一難點。感應電動勢是在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過程中出現的。在此過程中,學生把低位經驗(電動勢等同為電壓)概括納入到高位結構中去。
由於問題提出的順序符合學習的同化和順應的邏輯關係,所以使其能夠順利進行。因此使學生的心理結構得以改變和更新。對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行了優化,能力的孕育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落實。
        3.“檢測和小結”的設計思想
        通過掛圖、模型、實驗和練習題,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模糊認識和存在的誤區,讓學生口答、筆答,到黑板上畫圖等,獲得即時反饋,小結的做出是學生對知識內化的結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強化和錘鍊的具體內容是如何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對一般學生要求熟練掌握右手定則的具體應用,提高要求會使用楞次走律。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絕大部分內容和時間的支配都交給了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材料上,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實施中只是起監控和排程作用。當然,教師還要做到保證雙向反饋的溝通。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遵從科學性、可行性、創新性三條基本原則,在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綜上所述,在問題解決實踐中,通過正向遷移的同化和順應的加工過程,使個體經驗逐步概括化、系統化。這一過程就是個體經驗的類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發展。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並且其培養過程更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