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演講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上有明確要求訓練學生當眾演講的能力,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演講與一般說話不同,交談只是資訊的小交流,而演講是資訊的大交流。因為當眾演講它面對的是大庭廣眾,其影響要比一般交流大得多,所以演講比說話的難度要大。可是,如何才能使演講的效果更為理想,這就需要長期的對能力的培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小演講家臨場發揮成軟肋

  日前,在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演講邀請賽決賽現場,50多位經過前期選拔和初賽的上海高中生,經受了一次真刀真槍的演講能力考察。組委會要求參賽學生當場抽取一張新聞圖片,20分鐘後針對圖片內容作3分半鐘的即興演講。比賽規則要求儘量不能讀稿,但58位選手中,真正做到脫稿演說的不到10人。讓評委們深感遺憾的是,比賽中不乏思考敏銳,充滿激情的90後優秀選手,但由於表達能力的欠缺,不能充分展示個人的思想與觀點。當眾說話,目前對大部分高中生來說是個大難題。

  初賽時,由於有較為充分的準備時間,不少學生自然可以用上平時較為拿手的“背功”,無論多長的演講稿,只要肯花時間,就能倒背如流,但很多學生不明白,背書不是演說,即便背得一字不差,也沒了和別人說話交流的感覺。還有為數不少的學生,錯把演講當成了朗誦,以為只要聲音洪亮、慷慨激昂就可以打動人,殊不知有時效果會適得其反。也是由於對演講的不甚理解,準備演講內容時,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先從寫文章入手,接著是讀文章和背文章,結果,從嘴裡“說”出來的也只是書面語。

  學校不設演講課程

  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弱,很大程度上是學校相關教育的缺失。目前從小學到高中,除少數學生幹部外,大多數人幾乎沒機會學習如何“當眾講話”。語文課程裡也沒有“演講”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決賽前,組委會為提升比賽水準,特意請來所有參賽選手的指導老師作專門的輔導,但實際情況表明,學校老師自身的演講能力,也由於平時的培訓缺失而不盡理想。當然,學生在生活中也很難找到身邊的優秀演講者。

  “其實,演講能力是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我們堅持每年舉辦演講邀請賽,就是為了向社會發出呼籲,並希望全社會都重視這方面的學習。”邀請賽組委會負責人、上海位育中學副校長國慶波為此感慨,“當然,在如今‘一切圍著高考轉’的氛圍中,要倡導提高學生演講能力,任重而道遠。”

  那麼怎麼培訓孩子的演講能力呢?

  一、理解演講的意義

  在演講之前,先要學生理解演講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可以提高演講者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通過演講的內容既能教育聽講的人,更能在準備講稿和講演中教育演講者自己。如小語十一冊積累運用四的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從“我最欽佩的一種行為”和“我最看不慣的一種現象”中任選一題進行演講,當學生完成了這項訓練後,不僅培養了演講能力,也培養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教育了自己。只有演講者理解了演講的意義,在演講時才會有激情和自信。

  二、演講要有針對性

  演講內容的確定直接關係到演講的效果。內容的確定要從實際出發,要考慮聽眾的需要,收集一些普遍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當學生以“我最欽佩的一種行為”為題演講時,就要求在內容上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普遍關心的一種行為來進行演講,如“拾金不昧”、“樂於助人”、“刻苦學習”等等,這樣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三、演講要有激情

  念熟演講稿是演講的前提,但照本宣讀,聽眾不可能被感染。“演講”顧名思義,不光講還要演,聽眾不光聽還要看。如果只照本宣讀,聽眾看到的不過是一架發聲的“機器”而已。而聽眾要看的是一個有感情、有激情的“活人”,只有這樣的演講者才能去感染聽眾。所以,學生在演講時,要求他們在演講的同時傾注上自己的感情,講起來才不乾巴巴,有真情實意。缺乏激情的演講是沒有魅力的。

  四、演講的技巧

  當然,演講也有技巧,掌握這些技巧可以使演講效果更理想。

  首先,開頭要有吸引力,不說多餘話,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抓住聽眾的“心”。

  其次,演講講究自然,演講時所表露的感情,應與內容相吻合,只有真情實意才能抓住聽眾,打動聽眾。演講的節奏要較緊湊,不能慢條斯理。

  最後,用適當的姿勢助演講,因為豐富多樣又適當的手勢或姿態,不僅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而且繪聲繪色也會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