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一些公共場合,你是否曾留意或經歷過,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地說:“這孩子太老實。”

  父母與老師關心照顧孩子是應該做的事情,但不適當的關心和照顧往往會阻礙孩子獨立性格的形成,因此適度尊重孩子的意見,信賴孩子的交往能力,並讓孩子在嘗試中成長,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可加強幼兒的交往意識,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我們知道在幼兒時期一個人的交往意識便開始萌發了,比如玩耍時看見玩伴會組合在一起,幼兒間互換玩具或互贈禮物,就是例證。對於這種最初的交往意識,如果家長引導不夠或者過問的方式不當,往往會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父母長輩過分嬌慣,導致孩子任性放肆,在家是個“小皇帝”說一不二,在幼兒園蠻橫霸道,常常與小朋友合不來,鬧矛盾,學會動手打人,另一種則正相反,因家庭管束過嚴,三代人同看一個孩子。父母長輩代辦了一切幼兒逐漸變得膽小怯懦,性格孤僻,成長集體中孤立的成員。

  平等、正確的親子交往,直接影響著幼兒交往意識與能力的提高,墨森P.H.Mussen指出:“親子關係隨時間的變化逐漸發展為兩個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幼兒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正像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樣”。而吳放、鄒泓1995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幼兒與同伴交往能力都有同樣高的預測性和積極的影響。由於安全性高的依戀關係是建立在家長對幼兒的良好行為反應基礎上的,在與家長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幼兒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用家長對待自己的同樣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同伴。這種情況反映到幼兒在幼兒園與同伴交往的行為上,通常表現為攻擊性低,樂於助人等。更重要的是,這種良好社會行為及內部行為模式成為潛意識中指導幼兒社會行為,擴大社會交往範圍的主導因素。可見,在親子交往中,家長對幼兒的期望態度,行為及其對幼兒行為的指導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形成不同性質的同伴關係。因此如何改進家庭教育,用正確的教育觀來加強對幼兒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適應當今社會適應時代的要求。

  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將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根據幼兒模仿能力,培養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兒在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物件,但有的家長圖清靜,省力氣,不喜歡孩子帶其他夥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熱情,這種作法影響了孩子的交往能力,為了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學會交往,家長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來家裡玩,家長要熱情接待、倒水、給水果或飲料喝,也可以簡單的交談,等小客人走時,要客氣送別,歡迎下次再來。這樣做實質是給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範。有了良好的行為規範後,家長還要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如:家中來客人,要有禮貌地打招呼和交談,如果有小夥伴同往,要鼓勵孩子拿出玩具和小夥伴一起玩,這樣,不僅培養裡幼兒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禮貌待人,學會了社會交往的技能和許多本領。

  2、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喜愛活動,同時,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兒在玩中主動學,使幼兒逐漸接觸同伴,並願意和有計劃去交往,家長可以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氣氛,帶孩子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帶自家玩,到戶外參與幼兒的遊戲,玩中給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遊戲活動中體驗一起玩的樂趣。如:玩沙,要告訴孩子善待別人,和夥伴友好相處;如一起玩玩具時,不要爭,不要搶,要學會玩和謙讓,孩子這樣做了,其他小朋友也會這樣做,時間長了,同伴就會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係。再如,家長和孩子共同玩角色遊戲時,家長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門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樣接待人,一個細微的舉止,一句“請進、請坐、你是誰……”既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孩子學會了合作,增加了社會交往的經驗。

  3、通過社會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首先,幫助幼兒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願望,為幼兒創造機會。如:節日遊玩時,發現行乞的殘疾人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機會,去接觸這些人,由孩子去幫助他人,既培養了同情心,也鞏固了禮貌用語,同時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礎,使孩子學會了同情、支援與關愛;同伴間的交往有助於矯正幼兒自私、任性的行為,因為一個自私任性的幼兒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贏得大家的喜愛,就必須懂得分享與自控。如,孩子過生日就可以邀請小夥伴或親戚來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樂,一起遊戲、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歡聚中體驗分享的樂趣。又如:過新年,走親串友時,帶著孩子拜個年,說上祝福的話,讓孩子與不同物件進行交流,有效的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