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普知識黑板報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意識的關鍵時期,科普資源建設是基礎科普資源既是科普工作的基礎,又是提升科學素養的工具和重要因素,而提升科學素養應重視基礎科學教育。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怎樣開發科普資源和提高科普資源的利用效率併為基礎教育服務將成為科普事業發展的關鍵工作之一。下面小編分享給大家

  :拉瓦錫發現氧氣的故事

  1794年5月8日,一位51歲的學者被指控"在士兵的菸草中摻水",而被押上斷頭臺。臨刑前,這位學者要求:"情願被剝奪一切,只要讓我做一名普通的藥劑師,做一點化學試驗,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他的要求根本就得不到批准。隨著行刑官一聲令下,學者的腦袋被砍了下來。

  這位學者就是被人們譽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法國科學家拉瓦錫。他的死是科學上的一大損失,以至於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痛惜感嘆道:"他們割下拉瓦錫的頭,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但是不知在100年之內,世界上還能不能再長出一顆那樣的頭顱。"

  拉瓦錫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家境富裕。不過,他並沒有秉承父親的旨意從事法律,而是愛上了自然科學。
 

關於科普類的黑板報圖片

  博學多才的拉瓦錫研究過炸藥,涉獵過農業栽培技術,改良過養牛法,制定過開山築路的計劃。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在化學和物理方面的貢獻,尤其是他通過長期的嚴格實驗,發現了一種能助燃、助呼吸的氣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氧氣。

  氧氣的發現是對拉瓦錫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鑽研精神的饋贈。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兩位科學家觸到了真理的鼻尖,令人遺憾的是,囿於傳統理論的束縛,他們都半途而廢,從而將撩開真理面紗的殊榮讓給了拉瓦錫。

  早在17世紀,歐洲人通過燃燒和呼吸的研究,發現了空氣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氣體。但是,當時流行的"燃素學說"統治了他們的思想,禁錮了他們對空氣的進一步研究。

  瑞典化學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過實驗製取了純淨的氧氣。但是,作為"燃素學說"的忠實信徒,他錯誤地把這種氣體叫"火氣",並且認為燃燒是火氣與燃燒物中的燃素結合的過程,火和熱是火氣與燃素化合的產物,從而未能正確地解釋燃燒現象。

  幾乎與此同時,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也通過實驗製取了這種氣體。他把蠟燭放在這種氣體中,發現火焰比在空氣中更加熾熱明亮。他還把老鼠放進去,發現它比在等體積的尋常空氣中活的時間約長了4倍。他親自嘗試了一下,一吸進去,便"覺得這種空氣使呼吸輕快了許多,使人感到格外舒暢"。但他沒有繼續研究,而是開始了在歐洲大陸的度假旅行。

  當科學的珍珠出現在舍勒和普利斯特列眼前的時候,他們沒有鑑別出來,而是把它看成了魚目,從而與機遇女神失之交臂。於是機遇女神青睞的目光投向了拉瓦錫。他發現"燃素學說"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破綻。比如,既然金屬在煅燒中逸出燃素,那為什麼重量反倒增加呢?而蠟燭呢,燃燒之後,竟一無所剩,似乎全部消失了。

  為了弄清事實的真相,拉瓦錫開始了嚴格的實驗。他首先仔細地稱量了裝有空氣和固態物質的密閉容器,然後用放大透鏡將陽光聚集在物質上,或者用火加熱。當物質燃燒完後,再重新稱量裝有反應物的容器。他用各種不同的物質反覆進行實驗,結果都表明,密封容器的重量在燃燒前後都不變。

  這是什麼原因呢?拉瓦錫的大腦開始了緊張的思索。後來他終於得出結論:原來在沒有密封的燃燒當中,空氣中有一種新的物質元素參與了反應,使得物質燃燒前後重量不一。為此,他把這種氣體命名為酸素,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氧氣。這樣,金屬生鏽、重量增加的祕密也被揭開了。

  最後,拉瓦錫推翻了流傳多年的"燃素學說",指出:"由於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任何東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後存在的物質總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質與量保持不變,只是發生更換和變形,這可以看成是公理。"這番話體現了"物質不滅定律"的基本精神。拉瓦錫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同時代人,因為他不僅注意到了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性質的變化,而且注意到了數量上的變化,從而使得化學科學割斷了與古代鍊金術的最後一根紐帶,以一種嶄新的面目蓬勃發展起來。

  :有關科技的名言警句

  小學科普知識1. 科學的不朽榮譽,在於它通過對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介面前的不安全感。——愛因斯坦

  小學科普知識2. 只有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出半步,就是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溫伯格

  小學科普知識3. 天才跟科學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斯賓塞

  小學科普知識4. 科學家的成要是全人類的財產,而科學是最無私的領域。——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