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稱發表論文

  高校為社會各界培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或綜合性人才,對於社會進步和國家的發展非常重要。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高校教師職業意識研究

  摘要:21世紀的國家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培養人才的關鍵是教師職業意識的確立。研究發現,我國目前學校教師的職業意識存在問題。正確認識教師的職業意識及其重要性,有助於解決教師職業意識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教師確立正確的職業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s national competition is talented person's competition, but fosters talent's key is the teacher craft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Our country Present school teacher's craft consciousness existence question. Understood correctly teacher's craft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portance, are helpful in solve the teacher craft consciousness existence problem, thus establishes the correct craft consciousness for the teacher to build the good foundation.

  關鍵詞:高校教師 職業意識 研究

  key word:university teacher craft consciousness research

  作者簡介: 姜雪1987― ,女,山東青島人,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

  鄔洋:1970― ,男,江蘇如皋人,江南大學工會副主席,講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孟慶恩1956― ,男,山東濟陽人,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本科學歷,雙學士學位。主要從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

  研究教師的職業意識,不能不談到意識。所謂意識,在心理學中是指“人以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為基礎的系統整體對自己身心狀態與外界環境變化的覺知,”①是人類一種特有的心理現象,是人對現實存在的一種反映形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所決定。可以這樣說,意識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意識的產生與人的物質活動、物質交往、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②勞動創造了人,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需要和可能。在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從事某一領域勞動的職業勞動會產生與之相應的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是人腦關於職業活動的反映,是人們對職業活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和觀點。職業意識來自於具體的職業實踐,是職業工作者約定俗成 、師承父傳的職業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意識的基本要求可以用法律、法規、企業或行業自律的規章制度來體現。它是每一個職業工作者從事該項職業工作最基本的要求與約束。同時,職業意識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貫穿於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全部歷程。一般來講,職業意識最基本的表現為:工作積極認真,具有責任感和基本的職業道德。③

  學校教師亦應具有職業意識。教師職業意識的正確確立關乎學校教育的成敗和國家的未來。教育作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就需要教師具有正確的職業意識。近年來,由於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的大量增加,高校教師隊伍充實了一批新生力量。研究高校教師的職業意識問題,深刻理解高校教師職業意識確立的重要意義,進而引導教師確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就成了高校的一個十分緊迫和突出的任務。

  為了瞭解高校教師的職業意識現狀,筆者在江南大學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通過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的研究分析,發現了一些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職業意識問題。

  一、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

  問卷調查按分層隨機抽樣方法進行。發放問卷280份,獲得有效問卷240份。其基本情況是:性別方面,男性106名,女性134名;學歷方面,專科學歷者23人,佔9.58%,本科學歷者91人佔37.92%,碩士學歷者81人佔33.73%,博士學歷者45人佔18.75%;教齡方面,1~10年者78人佔32.5%,11~20年者70人佔29.17%,20年以上者92人佔38.33%;職稱方面,未定級者3人佔1.25%,具有初級職稱者31人佔12.92%,具有中級職稱者124人佔51.67%,具有副高階職稱者69人佔28.75%,具有正高階職稱者13人佔5.42%;年齡方面,≤35歲者76人佔31.67%,35~50歲者129人佔53.75%,≥51歲者35人佔14.59%;工作性質方面,理工科教師99人佔41.25%,文科教師69人佔28.75%,教學管理與教輔人員72人佔30%。

  二、教師職業意識存在的主要問題

  1.職業態度問題凸顯

  一個學校能否辦好,關鍵在教師隊伍問題。而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一般的高校更為關注的是師資的結構和培養,而對於教師職業態度可能會給教學質量帶來影響的問題卻很少顧及。然而,“要想成為一名優秀員工,你無需有多高的智商、情商等,而是要首先具備一種精神,那就是主動性”,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教師的態度有著緊密的聯絡。但是,很多教師現階段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職稱職務”、“科研專案”和 “經濟收入”。而關心“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發展”的力度不夠。在學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師認為自己的成就來自科研,很少一部分教師認為成就來自教學。固然科研對於學校“產、學、研”結合以及教師的發展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師不能因為科研而忽視另一主要任務:教學工作。經分析,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學校的科研要求太高,任務繁重,教師職業壓力太大。

  經調查顯示,60%的教師感覺職業壓力較大,只有4%的教師覺得沒有壓力。在壓力的來源方面,有52%的教師選擇了工作壓力,15%選擇了經濟壓力,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佔7%。工作壓力中,33%的老師選擇了學校的績效考核制度,25%的老師選擇職稱評定製度,選擇分配製度的佔12%。58%的老師認為領導輕視教師,教師的不到應有的尊重,11%的老師認為這種情況比較嚴重,只有29%的老師認為沒有這種情況。在經濟壓力上,經調查,78%的教職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其中有53%的老師經常會感到自己待遇較低,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筆者認為,學校教師在工作、經濟中存在的這些客觀的現實壓力必然會體現在教師的職業態度中。工作中的壓力使教師忽視“學生髮展”,而只顧“職務職稱”;經濟中的壓力導致教師對“教學質量”漠不關心而熱衷於自己的“經濟收入”。教師工作中存在的壓力與教師職業態度具有明顯的因果聯絡。

  2、職業道德有所滑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沿著“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向發展,教師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背景下,許多教師的職業道德出現某種程度的滑坡,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嚴重的關切。當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潮,導致了許多教師理想情操的失落、權力物慾的上升和道德水準的下降,這無情地踐踏著教師這一神聖的職業。⑤例如,部分教師缺少敬業精神。一般來說,教師的敬業精神應該包含愛業、勤業、樂業、精業、創業的基本品質,敬業精神也可以說是教師必須對教學充滿熱愛之情,具有樂於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必須對教育事業充滿高度的責任感,兢兢業業,不圖名利。敬業精神應該是每一個想成為優秀老師的首要標準。但是現在的部分高校教師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僅僅認為是一種職業和謀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做是承擔著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一項事業。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無意於對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再如,部分教師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受“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影響,接受工作不是以服從學校需要為原則,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圖為前提, “錢多多幹,錢少少幹,無錢不幹”。⑥為追求個人利益,不安心本職工作,擅自離職離崗,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職業。

  筆者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滑坡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師在經濟上,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相對較低是教師職業道德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一般說來,教師的經濟高收入是教師社會地位中權重最大的一個層面,而經濟收入低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社會地位,甚至影響其在學生中的權威性。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勞動強度大,但收入相對較低。如隨著教師住房的商品化,高額的房價使得許多年輕教師只能望“屋”興嘆,使得教師心理產生了巨大落差。⑦越來越多的教師感覺到自己的待遇低,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相應的教師職業意識也受到了影響,慢慢發生了變化,“一切向錢看”的心理由此產生,只要有利可圖什麼都可以放棄,什麼都可以簡化,什麼都可以放在第二位。其次,社會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我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進步。但是隨著市場的開放,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消極的思想也隨之而來,拜金主義,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在無形中正侵蝕著教師們的思想,使其漸漸發生著蛻變。一些教師在金錢和利益的驅使下,早已把以奉獻為基礎的教師職業道德拋之腦後,以往的教師育人變成了單純的教師職業,上完課後就意味著任務的完成。這與其說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不如說是一種思想的倒退,教師在職業道德上出現了方向上的偏離,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

  3、職業能力偏低

  教師職業能力是指教師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所必需的特殊能力,是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將個人能力和教學所需的知識、技能相結合而轉化成的一種職業素質。教師職業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標誌,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職業能力的知識結構是以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為背景,以精深的專業知識為主幹,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補充,以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為基本知識的複合性的主體知識結構。教師職業能力是關係到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問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水平教育的基本保證,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隨著學校的擴招,一大批青年教師湧入到了學校,這在滿足學校教師資源不足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有許多教師雖然自己的專業素質過硬,但在教學方面能力很低。有一大部分教師本專業並非師範類的,未經過專門的訓練,特別是一些理工科的教師,本身肚子裡的東西是不少的,可一到課堂上就倒不出來,學生很難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再加上一些教師自身也存在這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職業素養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這樣的後果是教學質量的低下,從而影響整個學校教育。

  不得不說教師職業能力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在學校教育不足造成的。我們承認術業有專攻,現在高校設定了各個專業,有的學校只顧及學生的專業知識,而對一些關於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卻缺乏重視,這些公共課就相應成了“不相關課”,公共課“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心理普遍存在於學生的意識中。學校的不重視造成了學生的不重視,這些不重視造成了以後成為教師相應的文化基礎知識的匱乏。另外,現在很多學校存在教師職業能力偏低的現象。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踏上講臺經過教學實踐後教師的職業能力固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這只是實踐方面的,還需要在理論層面有一個提高。特別是對非師範類出身的老師來說,在參加工作後學校能進行教師職業能力的相關培訓是多麼寶貴,通過這些培訓,這些非師範類畢業的老師就可以學到自己在學習沒有接觸到的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提高教師職業能力。

  上述問題的存在,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1世紀國家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培養人才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職業意識的好壞是關乎教師隊伍建設質量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我國教師的職業意識出現了一些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前我國正處在大調整,大變革,大激盪的時期,社會問題必然會以各種形式反映在教師的意識中,從而引起教師在職業意識中出現相應的變化,關注這些問題,全社會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我們必須對症下藥,追根求源,儘快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減緩教師的工作壓力,培養教師正確的職業意識,切實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M]. 華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72頁

  [3] 李三支.《職業意識訓練――認知職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沈春英.《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意識探析》[A].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5] 趙秦.《市場經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A].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

  [6] 謝芳.《新時期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滑坡成因分析――以物流專業為例》[A] .物流教學,20087

  [7] 張運霞.《如何推進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A]. 社會主義研究,20033

  篇二

  高校教師素質古今評析

  摘 要:古言之“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業在教師”。這句話道出了作為教師的神聖職責,也體現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師的基本素質,是教師為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特定的文化修養及相應的知識結構。教師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應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要對自己主攻學科的全部內容及理論基礎有較深的瞭解。要把握本學科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此外,高校教師要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才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在當今社會,強調並重視高校教師的素質,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教師;素質;透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2-0059-02

  一、古代中外學者對教師素質論說之評析

  教師素質問題的研究,在我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被後人譽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倡教師素質的修養,開教師素質之先河。孔子認為教師首先應當熱愛學生,忠於教職。他曾說:“愛之,能勿勞手?忠焉,能勿海乎?”[1]。

  要求教師愛生忠海,任勞任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孔子對教師素質提出的另一重要要求。孔子還主張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他指出:“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了教師必須具備“以身作則”這一品質的意義。另外,孔子還要求教師虛懷若谷,學習別人的長處,正如他所講的那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著名教育家荀子,非常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首次將教師與天、地、君、親相提並重,與此同時,他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有信,可以為師;漏說而不陵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這四個要求在現代來理解則是:1教師要有尊嚴,能使人敬服;2教師要有崇高的威信和豐富的教學經驗;3教師需具備有條理有系統地傳授知識的能力;而且不違反師說;4教師要有淵博的學問,且能“中理”的加以闡發。只有具備了這四個條件,才可以為師。

  唐代教育家韓愈的《師說》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教師問題的專論。其中也論及教師的素質。《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認為教師應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之三項基本任務[2]。如果具備了完成這三項任務的能力,也即符合了教師的素質要求。

  在西方,比較明確地論及教師素質的教育家可推古羅馬的昆體良。他認為教師應該是“公認的有學問的人”。作為一個教師決不能“以本身的愚蠢去教人”[3]。昆體良還認為,教師的道德面貌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教師應該是才德俱優。即言即行的人。

  總之,中外學者研究教師素質的歷史可謂久遠。他們的觀點雖受時代背景的影響,但其中很多見解在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

  二、當今高校教師素質之評析

  我國高校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階專業人才,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大任務。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有一大批政治合格,品德高尚,業務精良,勇於創新的高校教師。

  當今在高等學府裡,“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的神聖職責。傳授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智慧。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特徵或個性品質。同時“為人師表”體現了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承擔的重要角色,既是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是知識經驗的傳授者;既是學生心目中的楷模,又是活動的指導者;既是有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又是學生身心健康的保健員。

  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師,應具有多方面的素質。我們認為,教師素質應包括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外在素質等七項因素。

  1.思想政治素質

  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指關於自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風等方面素質的總和,它決定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節操觀、責任感、義務感和榮譽感等思想觀念的內在基礎,對其他素質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教師是國家教育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因而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方針政策,表現出鮮明的政治責任感,在三尺講臺上,以身作則,為人師。

  2.道德素質

  教師的道德素質,是指教師在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它是教師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上的某些穩定的特徵系統,良好的道德素質,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師不斷完善自身人格的催化劑,也是教師奮發向上,教書育人的推動力。

  3.文化素質

  教師的文化素質是指教師通過學習和積累而具有的文化修養和知識力量,以及由此進一步形成的知識體系結構。教師的文化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知識;二是文化基礎知識;三是教育科學的知識。三者密切結合,缺一不可。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各起特定的作用。這三個要求也是衡量教師文化素質水平的主要指標。

  4.能力素質

  教師的能力素質是指教師順利完成教育教學活動必備的基本條件。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教師的能力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瞭解學生的能力;二是組織能力;三是語言表達能力;四是教育機智;五是教育能力。教師能力素質的這幾個層次互相制約,互相滲透,構成了能力素質的有機統一體。

  5.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指表現在教師身上的那些經常的、穩定的、本質的心理特徵,如情感、意志、興趣、氣質、性格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表現為一種教育才能,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而且還以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形成。

  6.身體素質

  教師的身體素質是指教師身體的基本情況,是教師體質的反映,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各種機體能力。教師的勞動量大,任務艱鉅,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就難以勝任。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身體,精力充沛,頭腦清醒,記憶良好,思維敏捷,能堅持正常工作,無慢性傳染病,懂得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根據教師的勞動特點,掌握用腦科學,堅持體育鍛煉,善於娛樂休息,注意飲食衛生,不斷提高身體素質。

  7.外在素質

  教師的外在素質是指教師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風度儀表,它是教師的德、才、體、貌等各種素質在教育教學活動和社會交往中的綜合表現所形成的獨特風貌。一般認為,優秀教師的外在素質包括:健美的體格,端莊的容貌,整潔的儀表,安詳的舉止,文明禮貌的談吐,幽雅的風度,振奮的精神,嚴肅活潑的工作作風。教師的外在素質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力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集語言大師、演員等藝術形象於一身,其外在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精神文明,乃至學習情緒,對教師教育接受的程度。

  總之,高校教師應該具有道德、文化、能力等多方面的素養。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教育在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不能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的戰略地位在實際工作中還沒有完全落實;教育投入不足,教師待遇偏低,辦學條件較差。在高等學府裡,也存在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和不良現象,教師的素質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青年教師,忽視了本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對於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相信必然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而得到認真的解決。

  我們正處在新世紀,正處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急需培養各種規格、各種型別的高階專門人才。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任重而道遠。在今後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已的政治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業務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各種心理品質,以自己的德、才、學識對大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發揮多方面的積極影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5]。

  參考文獻

  [1]張承芳.教師素質學[M].濟南:濟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趙立伯.教師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於萍濱.師德記[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鞠獻利.教師素質[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宮作民,張柱芸.新世紀教師素質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