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論文參考範本

  伴隨著電子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產業應運而生並且在近十年內飛速發展,電子交易、網路購物等新興商務方式依靠其交易方便、靈活、成本低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已經成為現代消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新挑戰

  摘 要: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電子商務將是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給國際貿易帶來了新挑戰,本文將就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帶來的新問題,如數字鴻溝、法律問題、稅收問題、安全問題等進行探討。

  關鍵詞: 電子商務;  國際貿易;  數字鴻溝。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和商務理念,不僅改變了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與管理,而且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重大影響。電子商務促進了貿易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貿易成本,簡化了交易過程,但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對國際貿易提出了新的挑戰。

  1 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衝擊。

  1.1 對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的衝擊。

  傳統的比較優勢包括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而在電子商務時代,資訊化的浪潮席捲全球,資訊流貫穿於電子商務活動的始終,資訊是電子商務重要構成要素,資訊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資訊比較優勢正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之一。資訊比較優勢是指國與國之間對資訊的生產、傳播、反饋與使用能力上的差異,資訊科技因素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和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國家或企業的資訊處理效率成為其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資訊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和資訊產業的規模比重都極大地影響了一國在國際貿易甚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競爭地位。這種情況也使發展中國家原來具有的自然資源及廉價勞力的比較優勢和重要性降低,在資訊流動的自由貿易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少好處的同時,機遇與挑戰並存。

  1.2 對赫———俄新古典理論的衝擊。

  赫———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各國的要素豐裕程度不同,從而產生要素價格的差異,結論是一國利用相對較低價格的要素生產產品並進行國際貿易就可以獲得比較利益。該理論主要側重從供給方面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電子商務的交易迅捷性和網路互動性使需求成為一種主動創造性的行為,電子商務更加強調企業對客戶需求的滿足,企業的生產成為按需生產,定製生產,即可以根據網路彙總的需求和市場資訊的變化來迅速調整全球範圍內的生產,需求對國際貿易生產和流向起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為修正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發來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和流向應當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2 數字鴻溝可能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

  隨著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斷加深的“數字鴻溝”。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檔案,“數字鴻溝”是指由於資訊和通訊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掌握、應用資訊科技特別是數字技術以及發展資訊產業方面的差距。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 /5的發達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網使用者的93% ,而收入最低的1 /5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網使用者的0. 2%。從中我們很容易看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資訊化領域的差距遠遠大於目前南北經濟總量的差距。

  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大,技術發達,電腦普及率高,企業人員素質高,而且資訊化程度高,因此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方面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牢牢佔據了資訊革命和電子商務的制高點,也必將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佔據有利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目前大多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而在新一輪的電子商務競爭中,資訊、人才、技術等成為生產函式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數,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使得發展中國家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處於相對劣勢的地位。

  不僅如此,發展中國家要發展電子商務,在前期需要對資訊科技和資訊產業高投入,揹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資訊基礎設施建設。

  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與資訊秩序和電子商務相關的規則制定中幾乎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在發達國家制定的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中,發展國家容易被邊緣化,客觀上提高了他們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

  這對原本處於劣勢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導致在新一輪的貿易利益分配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的拉大,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擴大“南北差距”.

  3 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影響。

  當前的有關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大多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的基礎上制定的,而電子商務大多應用資訊科技,以計算機網路作為交易媒介,突破了傳統的有紙貿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規很多已經與這種貿易方式不合拍,這必然對原有的法律、法規、國際慣例形成挑戰。

  3.1 電子合同的法律規範問題。

  電子商務應用於國際貿易後,貿易合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是訂立合同的雙方或多方是不見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傳統簽字蓋章被數字簽名所代替;三是採用資料電文形式訂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合同形式的變化,給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和地點的確定都出了一個難題,而且容易被改變和偽造。不僅如此,除了修改並完善現有合同法,適應新的國際貿易形式外,世界各國還面臨著制定電子合同法,對電子合同的要約與承諾、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的方式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中的驗收、網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規範等作出規定。

  3.2 電子商務中的管轄權問題。

  管轄權是國家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對特定的人、物、事進行管理和處置的權利。在電子商務參與國際貿易後,由於其具有跨地區、跨國界的特性,管轄權的衝突會更加普遍,如果管轄權得不到解決,會極大的影響訴訟效率。

  3.3 智慧財產權問題。

  1994年GATT/WTO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對與電子商務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問題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新問題隨之出現。1版權問題。如何解決網上版權保護問題已經引起WTO的注意。 2域名和商標的關係問題。3出版問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電子商務領域保護智慧財產權問題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後,WTO面臨的政策挑戰主要有:如何修訂TR IPS協議,使之能夠全面陳述電子商務所涉及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如何和W IPO合作,對電子商務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 、新問題進行統一的界定,並採取一致的、國際通行的準則來保護智慧財產權。

  3.4 其他問題。

  電子貨幣與網上支付的法律問題、電子商務市場的法律規範問題、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等等都是電子商務應用於國際貿易後不容迴避的問題,世界各國必須在這些方面加強立法,才能保證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

  4 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

  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現行的稅收在很多方面都無法適應於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尤其是電子商務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之後,使得原本複雜的問題更加煩瑣,引發了現行稅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 稅收管轄權的衝突加劇。

  國家稅收管轄權的問題是國際稅收的核心問題之一,目前世界各國實行的稅收管轄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體有按照稅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機構、收入來源實行三種或兩種管轄權的,也有實行一種的。但不管實行怎樣的管轄權,大多堅持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優先的原則。但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地域的界限,商業交易已經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難確定,大大加劇了跨國家、跨地區交易的發生。但是稅收還是必須由特定的國家主體來徵收,而由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收入來源地和住所來源稅收,因此會引發一些衝突,例如重複徵稅的問題。假設一箇中國公民在美國的電子商務網站上訂購貨物,而且要求將貨物發往法國,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該公民將同時得到三個國家的稅單。首先,按照住所稅收管轄權,中國政府將有權向該公民徵收所得稅;按照收入來源地管轄權的話,法國政府也有權向其徵收流轉稅;而美國政府有可能以交易發生地為依據,也可根據來源地,有權向其徵稅。在傳統貿易中,可通過雙邊稅收協定來解決,而在電子商務中,由於來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難以判定,從而增加了解決國與國稅收衝突的難度。

  4.2 傳統貿易與網上貿易賦稅不公。

  首先,電子商務是虛擬的網路交易,網路貿易與服務經營往往比較隱蔽,一般稅務機關很難得到交易資訊,因此難以對網上交易進行稽查,導致以有形交易為基礎的現行稅制難以對網上交易徵稅,使得從事網路交易的企業可以輕易避稅。其次,有些國家比如美國等國家為了鼓勵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線上交易免稅或者實行較低的稅率。上述情形導致即使相同性質的交易,由於採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後承擔了輕重不同的賦稅,有悖稅收中性和平等原則。

  4.3 電子商務帶來的稅收轉移問題。

  電子商務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進行商務活動的方式,原來由人進行的商業活動更多依賴於軟體、計算機和通訊網路來進行,這樣必然增強了商業的流動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稅國或低稅國的站點輕易避稅,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對高稅率的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而言,會促使他們通過網際網路,從低稅率的國家和地區購買商品,此外電子商務加速了跨國公司的一體化,滑鼠一點即可將其在高稅收國家和地區的利潤轉到低稅區。綜上,電子商務對不少國家的稅收收入產生了影響,使得不少國家國際貿易稅款流失,電子商務導致的國際貿易中的稅收轉移問題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4 國家之間尤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稅收徵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於電子商務能降低貿易成本,提高效率,電子商務代表著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在資訊科技、資訊產業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已經在未來的電子商務領域佔據了比較有利的位置。

  為了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直堅決主張電子商務免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免稅區存有戒心,因為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稅基的大幅縮小,稅收流失增加,財政實力大為削弱,從而南北經濟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5 電子商務的安全性問題是國際貿易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隨著Internet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它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近年來,在國際國內有關非法侵入計算機網路的事件層出不窮,給各國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在Internet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商務活動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電子商務系統必須在安全策略的指導下建立一個完整的綜合保障體系,來規避資訊傳輸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風險和法律風險,滿足開展電子商務所需的機密性、認證性、完整性、可訪問性、防禦性、不可否認性和合法性等安全性要求。

  只要能滿足這些條件,電子商務活動才能順利開展,與此相關的貿易活動才得以順利展開,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 1 ]  周升起等著:《國際電子商務》[M ] .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2年版。

  [ 2 ]  婁策群,王偉軍著:《電子商務政策法規導論》[M ]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 3 ]  劉剛著:《網上支付與電子銀行》[M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 4 ]  齊玲:《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立法的影響》[ J ].《江漢論壇》2000年第12期。

  [ 5 ]  王有剛,龔應梅:《論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 J ] .《商業研究》2004年第18期。

  [ 6 ]  王保民,謝勇:《電子商務所得稅立法的改革的改革與完善》[ J ].《法制時空》2004年12期。

  [ 7 ]  韋戍群:《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的變革與創新》[ J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9期。

  篇2

  淺析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現狀及特點

  【摘要】電子商務為資訊流、資金流與物流的統一。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物流配送已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文章針對電子商務物流進行了研究,對比了國內外電子商務物流的發展現狀,最後,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電子商務;物流。

  1 引言。

  隨著網路使用者的快速增長,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電子商務也越來越顯示出其美好的前景。CNNIC《第25 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09 年,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為1. 08 億人,年增長45. 9% ,網路購物使用率繼續上升,目前達到了28. 1%。

  電子商務即為資訊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三者統一。可以認為,電子商務是資訊流的保證,而物流則是交易執行的保證,沒有先進的物流配送模式,電子商務只能是一張空頭支票。

  2 物流的概念。

  “物流”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意思是“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

  其起源可以追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圍繞戰爭供應建立並將其用於戰爭活動中的“後勤” Logistics 理論。20 世紀50 年代,日本從美國引進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 年代日本已成為世界上物流最發達的國家之一。20 世紀80 年代初,我國從日本直接引入“物流”概念至今。

  根據我國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對物流的定義,物流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資訊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3 國際電子商務物流現狀及特點。

  電子商務物流是指基於資訊流、物流、資金流網路化的物資或服務的配送活動,包括軟體商品 或服務 的網路傳送和實體商品 或服務的物理傳送。電子商務給全球的物流業帶來了很多新的發展,也使傳統的物流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

  3. 1 資訊化。

  物流資訊化是電子商務的必然要求。物流資訊化表現為物流資訊的商品化、物流資訊收集的資料庫化和程式碼化、物流資訊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資訊傳遞的標準化和實時化、物流資訊儲存的數字化等。

  電子商務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國,而當時美國的物流管理技術自1915 年發展至今已有90 多年的歷史。美國企業的電子商務資訊化最顯著特點是:採購、倉儲、配送在一體化前提下實現全方位資訊化,併成為美國電子商務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而在物流系統同樣十分發達的日本,物流行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充分利用電子資訊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來完成物流全過程的協調、控制和管理,實現從網路前端到最終客戶端的所有中間過程服務。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各種軟體技術與物流服務的融合應用。

  3. 2 自動化。

  物流自動化即利用條碼、射頻、自動分揀系統等技術,擴大物流作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差錯。由於我國物流系統起步較晚,物流自動化作業並不普及。

  而我們的鄰國日本,近幾年來採用資訊科技和條碼技術,物流業已基本實現了自動化運營。條碼技術廣泛應用,可以利用傳送帶等機械對貨物進行自動分揀、裝卸。

  早在1985 年,美國知名企業沃爾瑪便建立了E D I,即電子資料交換系統,進行無紙化作業,所有資訊全部在電腦上運作。憑藉包括物流條形碼、射頻技術和行動式資料終端裝置在內的資訊科技,沃爾瑪如虎添翼,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3. 3 網路化。

  物流的網路化是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的主要特徵之一。物流網路化的基礎是資訊化,表現為物流系統的計算機通訊網路化和物流組織的網路化。

  在日本,貨物一進配送中心,工人就會利用無線的手持機接受裝卸指令,在裝卸貨物時刷貨物條碼進行確認。而物流公司和貨主可隨時從網上查詢貨物的位置,併發出作業指令。另外,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本通運公司、電信通訊公司等3000 多家公司正跨越不同行業間的鴻溝,聯手建立涵蓋整個日本國內的一個包括一切物流分支部門的電子物流資訊市場。這一舉措將會使日本電子物流資訊市場的規劃、構築和執行走在世界的前列。

  計算機公司戴爾通過網站向供應商提供實時資料,使供應商瞭解零部件庫存、需求預測及其他客戶資訊,更好地根據戴爾的需求組織生產並按J I T 配送。同時,戴爾的客戶在網上按指令配置電腦,下訂單5 分鐘後就可以得到確認,36 小時以內客戶訂購的電腦就會下生產線裝上配送車。通過網上採購輔助材料、網上銷售多餘庫存以及通過電子物流服務商進行倉儲與運輸等手段,全面實現網路化。

  3. 4 智慧化。

  智慧化是物流網路化、資訊化的高層次應用。物流作業過程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如庫存水平的確定、運輸路徑的選擇等問題都需要藉助於大量的知識和經濟才能解決。為了提高物流現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慧化已成為電子商務下物流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在配送過程中,運籌學的運用很重要。

  日本企業通過有效地利用IT 技術,開發出智慧交通系統ITS。同時全球定位系統GPS 的發展,也對運輸路徑的合理選擇和定位,提供了便利。

  3. 5 柔性化。

  柔軟化是本著“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要求生產和物流都必須按照需求端的要求來組織生產,安排物流活動。隨著市場變化的加快和人們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加大,產品壽命週期正在逐步縮短,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消費需求“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週期”的特點,靈活組織物流作業。

  4 結論。

  近年來,國外企業的電子商務物流發展極快,已經成為主導企業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而由於國內現代物流業發展起步較晚,觀念、技術都相對落後。另外我國許多企業對物流管理比較粗放,導致物流管理在我國明顯滯後於銷售管理,給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我國的電子商務物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對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面臨著對現有系統的整合提升或重組改造,也將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和機遇。只要不斷更新思想觀念,與時俱進,選擇合適的符合自身情況的發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條發展壯大之路,電子商務中的瓶頸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參考文獻:

  [1]餘昕。 電子商務與第三方物流關係的探討[J]。 對外經貿實務,2009,08。

  [2]孫任中。 日本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經驗及啟示[J]。 現代日本經濟,2007,3。

  [3]王凌峰。 美國電子商務物流發展迅速,資訊與電腦[J],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