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學生心理困惑淺談論文

  大學一年級是從中學到大學的一個紐帶,可以說是人生轉型的關鍵時期。但也容易遇到各種心理困惑,若不能及時解決,嚴重者會產生心理問題,進而影響今後步入社會的生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及教育對策》

  摘要:大學一年級是從中學到大學的一個紐帶,可以說是人生轉型的關鍵時期。能否成功安穩地度過這個時期,對於大學生的未來起到關鍵性作用。文章分析了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對策,以期幫助大一新生成功度過轉型期,為今後的大學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大一新生;心理困惑;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97-02

  大學一年級是從中學到大學的一個紐帶,可以說是人生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來自社會各界以及家庭的各種挑戰和考驗。由於在大一階段,學生的生活環境、行為方式、思想觀念、品格意志都會有著巨大的改變。如果說學生能夠成功、安穩地度過這個時期,學生將在整個大學時期都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順利完成學業;反之,就會在大學時期遇到各種心理困惑,若不能及時解決,嚴重者會產生心理問題,進而影響今後步入社會的生活。因此,我們急需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困惑進行透徹分析,並有針對性地給予他們一定的解決措施建議,以期幫助大一新生健康、快樂地度過這一關鍵的過渡期,為今後的大學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

  一失落心理

  許多新生在高中時期都是班裡的尖子生,但是到了大學,這個人才濟濟的地方,這些所謂的尖子生都變得平庸無奇,不再受到像高中那樣光環的照耀。身處於強手如林的環境中,自己原來的優勢驟間縮小,再加上這個完全陌生的新環境,還來不及做好角色轉換,內心必定會感到非常失落。此外,與成績決定一切的高中不同的是,大學裡學習成績不再是衡量一個學生能力、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在大學裡更為關注的是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這就使得某些學生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而對自我特質和自我價值感產生懷疑和困惑,從而產生失落心理[1]。

  二焦慮心理

  大一新生入學最先面對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許多學生在中學期間,沒有離開過居住的城市,也沒有體驗過宿舍生活,飲食起居多由父母包辦,有著極其嚴重的依賴心理。但當遠離家鄉進入大學後,什麼都需要自己來,沒有了父母的噓寒問暖、安排妥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學生,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的起居。不同於原來三點一線的中學生活,大學中豐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活動讓其不知從何下手。離鄉背井而來的學生,又由於新環境與家鄉的氣候條件和飲食方面等的生活習慣差異,而引起了水土不服,身心都出現了各種不適。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由於不知向誰求助,常常鬱鬱寡歡、自暴自棄,經常會出現煩躁、痛苦、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更有甚者出現心慌、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症狀[2]。

  三危機心理

  危機首先是來自學習的壓力。由於當下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學業成為了其最主要的競爭力。一方面,大學中仍然要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還要應對各種考試的壓力。除此之外,為了鍛鍊自己的能力,大學生要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加入五花八門的“考證熱”行列等。另一方面,來自生活的壓力。對於一部分貧困生而言,生活和學習費用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1997年我國開始實行高校繳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的學費不斷攀升,尤其是發達城市的大學生,生活費更是成為了一筆巨大的開銷。

  四迷茫心理

  在中學的時候,學生的唯一任務就是讀書,心中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雖然生活單調乏味,但是也不失緊湊充實。但是到了大學,由於更加重視的是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有了更多自己支配的時間,新生們反而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方向,面對零零總總的社團組織和各式各樣的考證熱潮,新生容易感到迷茫,不知如何選擇,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四年之後應該何去何從。長此以往,就會引發“破罐破摔”的現象,每天頹廢度日,得過且過,浪費青春。

  二、心理困惑的教育對策

  一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掌握心理平衡

  在大學中沒有父母老師無微不至的關心、叮囑,因此最大的幫手就是自己,要及時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強化訓練,鍛鍊意志品質以及抗壓能力,使其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以儘快適應大學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讓新生學會正確評價、衡量自己,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當前的目標,進而在生活中找到方向,不再感到空虛迷茫,使自己經常處在一種積極、健康、樂觀的情緒狀態中[3]。此外,要學會自我調節不良情緒。

  二實行學生助理班主任制度

  在大學生中,學生不僅僅是被管理者,更要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來,因此實行學生助理班主任制度,可以有效地以身邊的榜樣來激發學生。代班班主任可以先由大學生黨員或是入黨積極分子等擔任,讓他們充分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起到先鋒模範作用。這樣有助於加強學校與班級、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4]。一方面,能夠有效培養班級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增加班級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群體中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的作用,使大一新生找到求助的物件,發揮同齡人效應,使其能將心中的困惑和不解一言傾之,更快融入新的環境,避免不良情緒在心中逐年累積,最終造成不可預知的後果。

  三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支援系統

  大學新生的困惑不僅僅來自學校,還源於家庭、社會等的因素,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深受這三者的影響。除了學校發揮好家庭、學生、社會的溝通紐帶和橋樑作用之外,更要求家庭和社會給予大一新生充分的關愛和支援。家庭要時刻關注新生的心理趨向,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學校一起協作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社會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來幫助大學生就業擇業,尤其是對於貧困生而言,要繼續推進貧困生獎勵制度和勤工助學制度,幫助其克服經濟困難。

  全面提高廣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設強大內心,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可以從教育其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掌握心理平衡,實行學生助理班主任制度,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支援系統等角度出發,健全新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制度,幫助其順利、健康地度過這個關鍵的轉型期。

  參考文獻:

  [1]朱瑜,郭立亞,陳頗,等.同伴關係與青少年運動動機行為投入的模型構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03.

  [2]楊海波.同伴關係與小學生學業成績相關研究的新視角[J].心理科學,2008,03.

  [3]鄒泓.中學生情緒智力的結構及其與人格五因素友誼質量的關係[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01.

  [4]陳善平.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景下運動承諾理論模型的檢驗[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05.

  作者簡介:馬虎強1989-,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研究生在讀,工學學士,研究方向:安全工程。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