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多元化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多元化 生物教學多媒體
  論文摘 要:在新課改要求下,課程目標要求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求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應採取實驗與課堂相結合,創設情景,新增學生活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材,讓學生設計實驗和教學思路等多元化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實現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已於2007年秋季在我市全面實施,新的教材也已發行。新課程標準把課程目標劃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領域。顯然新課標強調重視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結果,以期使學生獲知主動,有利於知識的理解,促進靈活應用,更有利於科學的思維和方法的養成,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為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採取多元化的教學,以激發學生獲取新知的渴望,更好地實現目標,現將我個人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探討。 
  一、實驗和課堂教學相結合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以及科學素養,並且對於實驗學生非常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好好抓住這個機會,把課堂和實驗緊緊聯絡在一起,讓學生把課堂學的在實驗室驗證一下,那樣學生會感覺有成就感。畢竟我們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例如,必修1的蛋白質、還原糖的鑑定,想要知道它們特性,光靠老師講的記不住,也終究不明白為什麼,而如果是學生動手操作的、通過實驗驗證的結果,那效果截然不同,這就是理解和死記硬背的區別,更是實驗這個輔助教學的作用了。 
  二、教學中創設情景,創造良好有效的學習環境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問題對於學習過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問題為中心,圍繞科學的並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展開學習也是科學探究學習最主要的特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的開展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在課堂中適當新增學生活動 
  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那麼讓學生動起來,能更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因此課堂氣氛要活躍,讓學生在快樂中獲知是最有效的辦法。如,必修1講解氨基酸的結構和氨基酸之間的脫水縮合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更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因而讓學生參與進來會更利於理解,讓學生自己充當氨基酸,左右手代表氨基和羧基,心臟代表中心碳原子,因為每個人頭不一樣,R基不同,致使氨基酸的種類不同,氨基酸脫水縮合讓兩個學生手拉手,拉手處代表肽鍵,這樣學生會很容易找出其中的規律。 
  四、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有利於學生更直觀的感受知識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途徑的增多,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已是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因為有些知識要讓學生感知,親眼看到,才能掌握,如必修1的細胞器結構和功能,就可以用動漫的形式呈遞給學生,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各個細胞器間的分工與合作,漫畫是學生愛看的,通過分析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五、對於教材中科學家的實驗,試圖讓學生先設計,後分析結果 
  實驗的設計是考試的難點,故在日常教學中要逐步培養,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慢慢來逐漸掌握,如必修3的植物的生長素的發現、必修1的細胞核的作用、光合作用的發現等等都能讓學生掌握實驗設計的步驟,從而培養設計實驗的能力,老師只能教會方法,如何應用是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得到的。 
  六、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思路 
  學生在獲取知識和理解知識上確實存在差異,那麼怎樣讓學生不討厭你這門課,有信心學好這門課就尤為重要,創設問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你的問題太難學生不理解就根本談不上興趣,那更不會去思考,因而要根據不同地區設計不同思路,如普通中學要在新課改要求下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日常就能接觸到的事物來分析,如講細胞結構,就拿我們平常所吃的雞蛋來講,雞蛋殼看做是細胞壁,薄膜代表細胞膜、蛋黃代表細胞核,學生上課積極性一下子調動,從而達到認識細胞結構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目標》. 
  [2]《中學生物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