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學案例精選

  教育,是一個需要真心是要去對待的,只有這樣才能讓你的教學獲得成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成功的教學案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的教學案例1

  一.案例背景

  李淋江是我實習的八年級144班上的男生,14歲,傣族,性格活潑好動。記得我第一次去上課的時候他與他同桌都很興奮,總是在課堂上說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話,剛開始我沒說什麼,後面我提醒了一下課堂紀律,這節課他和他同桌就安靜了一些,也沒說什麼與課堂無關的話。下課後我單獨找他聊了下,問他怎麼在課上說那些無關的話,他告訴我他看到新老師很激動,很想表現自己,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存在。

  在之後的課上,李淋江同學還是有些坐不住,愛說小話,但影響不算大。在課餘時間我向其他同學瞭解了一下,也向班主任指導老師常老師瞭解了情況。他從小學升初中的成績還是很好的,有一百六七十,但是可能是不適應中學生活與學習節奏,他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到後面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思。上課總愛說小話,其他老師課上都不管他了。

  李同學很喜歡打籃球,我在晚飯後總看到他們在球場上打球。有些時候我沒課也會和他們一起上體育課。在課下我和他們說不要把我當老師,做朋友就好。因為李同學的頭有點大,同學們就有點取笑意味的叫他大頭,後來我在課上就說頭大的人其實都很聰明,因為他們的腦容量都比常人大。並且誇李淋江同學很聰明。而且我對同學們的要求就是,一天一點進步,只要今天比昨天掌握更多的知識,考試的時候就算只是0.1分,那也是進步。

  後來,在我的課上他總愛回答問題,剛開始真的感覺他的基礎很差,好多該會的東西都不會。儘管不會,可是他還算是認真的在聽我的課,課

  下我也會找時間幫助他補基礎。可是過了一陣子他就又開始上課走神搗亂了。為此我就特意的找他談話了,原來他的同桌也很愛講話,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他覺得學習很累。瞭解情況後我就給他換了個比較安靜靦腆的同桌,互補一些。同時根據他的性格幫助他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在經過了兩個月的相處,李淋江的改變真的很大,在課上積極回答問題,雖然很多時候都是不對的,但我一直是持鼓勵的態度。相比起其他一聲不出的同學,李淋江同學的積極發言能很好的幫助課堂教學的進行,給其他同學做榜樣。在後面,李淋江同學聽課越來越認真,也會提出一些他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期中考試中成績進步很明顯,相比第一次月考,生物進步了30分。並且總分排名由原來的31名班上共41名學生一躍成為第7名。讓其他同學嚇一跳,總問他怎麼學的。他只是說加油,我們都可以的。這次的進步給了他以及其他同學很大的鼓舞,班上的學習氛圍越來越好。

  二.案例分析

  從背景我們知道李淋江是個很普通的,愛在課堂上搗亂的差生。經過和老師的交流、相處逐漸在改變,學習成績上來了。在老師和同學面前的形象改變了,學習動力更強了,在班級裡的影響力上來了,這種生活是每個學生都想得到的。可是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是這樣的。那麼李淋江能夠進步飛快的原因何在?我們仔細分析背景就可以看出,首先,李淋江同學自身在智力方面的條件並不差。其次,其實學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的,並且想老師多關注他們,瞭解他們,和他們友好的相處。特別是所謂的差生,他們心裡也想有一天自己也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家長眼裡的好孩子。只是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受到的待遇不同,就導致了好多學生慢慢的走

  向了“壞孩子”的行列。這和老師,家長都是有很大關係的。在背景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只要老師多關心他們一點點,在生活中平易近人一點點,學生都是可以變的更優秀的。關鍵就是家長和老師有沒有真正相信他們。在學校里老師只重視優生,這些成績稍差的就不管不顧,時間長了,可以學好的學生最終也會慢慢落後的。

  三.案例反思

  李淋江這件事,給我的教育實習生涯添加了一抹亮色,心裡有說不出的激動與自豪。畢竟是第一次走向教育事業,什麼都從零開始,李淋江同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鼓勵。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可愛的。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是這工程是十分艱鉅的和艱難的。在這其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很用心的去處理。我個人覺得,老師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在實習前,我也是學生,也很普通,只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機會,我才能走向講臺和學生交流,我感覺到自己的任務是十分光榮而艱鉅的。我們不要把自己看的多了不起,只有和學生平等相處才能真正瞭解學生心裡在想什麼,他們真正想要什麼。只有用心和他們交流才能得到學生的真心。我們老師總覺得學生就得什麼都聽自己的,這是錯誤的想法。老師為人師表,要做學生的好榜樣,才能去感化學生。這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也是必須做到的。因為我們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這個任務太重了,我們只有付出真心,才能有真心的回報。 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沒能夠幫助到每一位同學,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成功的教學案例2

  [案例背景]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親情”為主題,綜合性學習中要求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寫一篇表現“我愛我家”的親情作文。

  針對很多學生覺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麼動人的東西。不知道如何從平常的生活中選擇材料表現自己想抒發的情感的狀況,我進行了一堂親情作文指導課。

  [案例描述]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說:朱自清的《背影》、劉恆的《生命中的傘》、劉燕敏的《母愛是一條河》、孟郊的《遊子吟》、古代的《孟母三遷》等等。

  學生說:《散步》中最打動讀者的是“文中的我揹著母親,妻子揹著兒子,在小路上散步”這一細節;《背影》中最打動讀者的是“父親艱難地爬過鐵路為我買橘子”這一細節。

  學生異口同聲說“不能”。

  那你們知道為什麼不能編嗎?

  學生說:那樣不真實、不感人、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說得很對,老師這裡有這樣一段話,請你們想一想作者想用這一細節描寫來表現什麼,評一評這一細節寫得好不好?

  “母親要動手術,我被允許呆在手術室裡,我看著醫生忙碌著,嘴裡一直唱著那首歌,歌詞敲打在我的心坎上,也敲打在母親的心坎上。至少我們還有夢,媽媽你一定要好起來。

  學生1:他想用這個細節來表現自己對母親的祝福之情

  學生2:我認為這一細節的描寫是假的,因為手術室裡家人是不能進去的。

  學生3,我也認為是不真實的,因為醫生做手術時是聚精會神的,不允許唱歌。

  這時我說::應該說作者想要表現的對母親的情感是真的,語言功底也很好,知道用細節描寫來感動人也是好的,但這一細節的描寫明顯是經不起推敲的,自然也就很難打動人心了。

  其實親情無時無刻不洋溢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怎樣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細節呢?

  學生1:細緻地觀察生活,用心去感受身邊的母愛、父愛、手足之情、血脈之親。

  學生2: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放過與父母等親人相處的每一個生活小鏡頭。

  學生3:注意積累,生活中有一點感動的東西,就要用日記等形式記下來,就不會忘記了優秀作文教學案例教學反思。

  學生4:平時要多跟親人交流。……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寫作的素材,怎樣從細微處入手用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將真情實感抒寫出來呢?

  學生1:羅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能體現親情的生活細節,篩選出最值得去寫的細節

  學生2:思考自己最想抒發的對親情感悟最深的是哪一點,自己所選的細節是否切合所要抒發的情感?

  學生3: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描寫細節。

  學生4:要將看似普通的生活細節寫具體、寫生動。

  學生5:還要注意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說得很好。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同樣能體現親情的偉大。如果我們在寫作時能儘可能地抓住真實、生動的細節進行定格放大,運用多種手法將細節寫真實、寫具體、寫生動,儘量做到細微之處顯真情,同時用最美的語言將自己的對親情的體會、理解和感悟真實地表達出來,那麼我們的作文便是成功的。

  成功的教學案例3

  08數模A班小潮,他生長在海南省的一個小鄉鎮,父母親除了在家務農以外,還在本地打工,家裡大人的工作一直很忙。雖然他的小學及初中都離家不遠的學校讀書,但他的父母仍然難以照顧他。他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但他的內心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期待。

  第一學年的學習和生活還算正常,在班上的學習他並不算突出,但還是比較踏實;他與班上同學和宿舍的同學相處雖不密切但還算比較融合,但他更非常喜歡與老鄉一齊玩耍。第二學年的第一個學期開學以後,變化不算大,但學習的積極性有所下降,而且隨著其他班的幾個老鄉相繼退學後,有的到外面打工,有的回當地讀高中他的內心不再平靜了,雖然整天還是嘻嘻哈哈的,但相比以往就更加的沉默寡言。剛開始同學們和老師都沒有察覺到他的變化,直到了接近期末的一天,他突然跑來對身為班主任的我說,他下學期不想讀書,而是想到外面打工,我才注意到他的變化。當時我首先了解了他的想法,然後就跟他分析他現外面打工的困難性。聽了我的分析後,他當時就表示會安心讀書,不到外面打工。但我仍然不放心,叫他們宿舍的同學密切留意他的動向,還把他想法第一時間與通他遠在海南省的父親交換了意見。

  在及後的時間裡,他雖然偶爾會逃課、缺課。經過教育後還是有所改更,到了期末考試完畢後,他又來跟我說想到外面打工,這時已開始放假了,我建議他先回去看看父母,如果可以就在當地找份暑期工試試。他接受了我的建議後便回家了。在暑期裡,我向他父母瞭解,他回去後並沒有打工,而是像平常回到家一樣,而且經常與他兒時的朋友一齊玩。

  但到了這個學期開學回來後的第二個星期,他又跑來對我說要到外面打工。而且這一次非常堅決。根據與他交談後知道,他的同鄉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很想到外面見識一下。再次與他父親聯絡時得知,他的於是跟他說清楚利害關係,再三叮囑他注意安全,並且要求他每個星期與家人,與老師通一次電話或簡訊之後,讓他離開了學校。

  一、原因分析

  經過和父母的交談了解到,他的父母親因工作原因,與孩子相處時間不多,對孩子的教育比較簡單,回家時對他所做的錯事缺乏教育,同時他母親對該生比較寵愛,平時不捨得打罵。心情好的時候,又會滿足他一切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這就造成了他對他父母親的不服,以及養成固執和任性。而且他在初中曾經因為根朋友一齊去玩而逃學,他父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找回來。

  由於家庭原因,他與兒時夥伴的關係非常密切,身邊的朋友有好有壞,受朋友的影響非常的巨大。我認識到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不聞不問,或批評責罵他,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直至不可救藥。最好的方法是幫助他的找到好的朋友,使他遠離,或認清不好的朋友。通過他的朋友去影響他。

  他要求打工的時候,正因春節過後,工廠的訂單大增,而節後的難於招工等原因,工廠十分缺乏人手,因此入職的條件非常吸引,而他對外面的世界的渴求又非常強烈。如果只是單一的阻止,只會使他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二、心理輔導和教育的過程

  第一步:加強與其家庭的聯絡,說服其家長要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使他擺脫心理困境。

  我認識到造成他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主要在於家庭及社會的景響,因此,我加強與其家庭聯絡,讓其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使這個家庭也逐漸學會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我一次一次地用課餘時間與他的家長取得了聯絡,說服他多用一些時間與孩子通通電話,從生活上及學習上多點關心他,儘量讓該生感覺到父母的關愛,經過多次推心腹的交談,終於使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又在他離校前給他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在離校後的一個月裡,他按照我的要求每週與家人通一次電話,並每隔兩三天就用簡訊與我聯絡。由於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髮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逃避,也願意跟同學們交往,漸漸地回到學校上課了。

  第二步:在師生間、同學間架起愛的橋樑,使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恢復心理平衡。

  開始他不願上學,說什麼都一定要到外面打工,要去見識外面的世界,我想與他家長聯絡,他總是找老鄉來假扮家長。我知道這是防禦心理的表現,其實其內心還是渴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關心的,他極需要被愛的感覺。我不急也不燥,一開始先去關心他的生活和工作,瞭解他到深圳後工作用生活的事情,教他如何面對和解決困難,再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地給他講班裡發生的趣事,講同學們是多麼希望他回到學校,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活動。我主動與之接近,縮短心理距離,想用集體的溫暖來消除他內心的焦慮和冷漠。當他回來以後,同班級同學知道這種情況之後,主動利用放學後的時間,陪他聊天,給他講講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他宿舍的一些好同學,也主動要求與他做朋友,無論在生活上,在學習中,不斷的關心他……慢慢地,他的沒有那麼牴觸,並切身的瞭解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漸漸地露出了對學習的嚮往。

  在離開學校將近一個月後,他的身影又重新出現在教室裡。但我並不滿足於此,一直尋找讓他重新振作的契機。我瞭解到這個孩子自覺性很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有一天他來上實習時,我提出一個問題,很多同學不會答,竟意外地發現這孩子眼裡露出一點笑意,就抓住這個機會提問他。開始,他漲紅了臉,講得結結巴巴的,我用鼓勵的眼神望著他,親切地對他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結果他講得很流利,得到了全體同學的掌聲,他的 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此後,我還多次為他提供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榮譽,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擺脫自閉心理,激發起自信心和上進心。心靈的交往,熱情的鼓勵,溫暖著他那顆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體中。

  第三步:組織主題班會,激發起他對生活的熱愛,學會自強,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

  為了使這孩子學會自強,也教育其他學生,我組織了一次主題班會《外面未知的世界》。在這次班會中,我以他打工的經歷為例子,沒有言明是那個同學的經歷,只是說一個普通打工仔的遭遇。同學們熱情洋溢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如何面對將來的挑戰,如何面對困難,如何面對挫折,各抒己見。我細細地觀察,發現這孩子的眼圈紅了。於是,輕輕地走過去,把他引到會場的中心,“想說說你的看法嗎?“他緩緩地抬起頭,堅定而清晰地告訴大家:“我錯了,我要從現在做起,面對現實,做一個勇於克服困難的堅強的人……”他的話博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這個孩子變了,他開始很用心地聽我的話,用心的學習。下課的後,他再也不是畏畏縮縮,而是大大方方的和同學們一起玩,還主動要請我與他們一齊打籃球。這件事讓我深深地感到:學生需要老師走近自己,需要同學貼近自己。這種走近是情感上的走近,是心靈上的挨近,精神上的靠近。作為老師要時刻懷著一顆尊重學生的心,做一個學生可信賴的朋友。走進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的心聲。在他們茫然時,做他們思想火把的點燃者,等待他們的頓悟;在他們“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做他們前進路上的嚮導,陪他們一起體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在他們快樂或痛苦時,和他們同喜、同怒、同悲、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