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人物事蹟

  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係,是人們對自己的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那麼愛國人物事蹟有哪些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1

  1948年,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並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裡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

  那一年,華羅庚把夫人和孩子們也接到美國團聚,潦倒奔波了半生,這是他第一次過上恬靜的生活。

  然而對於漂泊海外報國無門的遊子來說,國外恬靜安逸的生活無法撫慰內心時常湧動的報國之情。

  1949年10月2日,華羅庚聽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大好訊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0月1日宣告成立了!華羅庚手捧報紙,欣喜若狂,一遍遍地讀著新中國建國大典的訊息。新中國的成立使他振奮,他渴望著及早回到祖國的懷抱。華羅庚決定回國的訊息,使在美的中國人驚訝,更讓美國方面難於理解。美國數學界深刻認識到華羅庚的價值,他們不願意放華羅庚走,提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試圖挽留華羅庚。諸如可以加入美國國籍,增加薪金,建立先進的研究所。伊利諾大學甚至不惜重金,聘請華羅庚為終身教授。華羅庚絲毫不為所動,他的一顆心早已飛向了大洋彼岸的祖國。於是,1950年2月,他悄然離開了生活4年的西半球,乘上一條不大的郵輪,舉家回國。

  歸國途中,華羅庚在香港寫了一封《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

  全文如下:

  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

  華羅庚

  朋友們:

  道別,我先諸位而回去了。我有千言萬語,但愧無生花之筆來一一地表達出來。但我敢說,這信中充滿著真摯的感情,一字一句都是由衷心吐出來的。

  坦白地說,這信中所說的是我這一年來思想戰鬥的結果。講到決心歸國的理由,有些是獨自冷靜思索的果實,有些是和朋友們談話和通訊所得的結論。朋友們,如果你們有同樣的苦悶,這封信可以做你們決策的參考;如果你們還沒有這種感覺,也請細讀一遍,由此可以知道這種苦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

  讓我先從大處說起。現在的世界很明顯地分為兩個營壘:一個是為大眾謀福利的,另一個是專為少數的統治階級打算利益的。前者是站在正義方面,有真理根據的;後者是充滿著矛盾的。一面是與被壓迫民族為朋友的,另一面是把所謂“文明”建築在不幸者身上的。所以凡是世界上的公民都應當有所抉擇:為人類的幸福,應當抉擇在真理的光明的一面,應當選擇在為多數人利益的一面。

  朋友們!如果細細地想一想,我們身受過移民律的限制,膚色的歧視,哪一件不是替我們規定了一個圈子。當然,有些所謂“傑出”的個人,已經跳出了這圈子,已經得到特別“恩典”,“准許”“歸化”了的,但如果捫心一想,我們的同胞們都在被人欺凌,被人歧視,如因個人的被“賞識”,便沾沾沾自喜,這是何種心肝!同時,很老實的說吧,現在他們正想利用這些“人傑”。

  也許有人要說,他們的社會有“民主”和“自由”,這是我們所應當愛好的。但我說諸位,不要被“字面”迷惑了,當然被字面迷惑也不是從今日開始。

  我們細細想想資本家握有一切的工具——無線電、報紙、雜誌、電影,他說一句話的力量當然不是我們一句話所可以比擬的;等於在人家鑼鼓喧天的場合下,我們在古琴獨奏。固然我們都有“自由”,但我敢斷言,在手痠絃斷之下,人家再也不會聽到你古琴的妙音。在經濟不平等的情況下,談“民主”是自欺欺人;談“自由”是自找枷鎖。人類的真自由、真民主,僅可能在真平等中得之;沒有平等的社會的所謂“自由”、“民主”,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工具。

  我們再來細心分析一下:我們怎樣出國的?也許以為當然靠了自己的聰明和努力,才能考試獲選出國的,靠了自己的本領和技能,才可能在這兒立足的。因之,也許可以得到一結論:我們在這兒的享受,是我們自己的本領,我們這兒的地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但據我看來,這是並不盡然的,何以故?誰給我們的特殊學習機會,而使得我們大學畢業?誰給我們所必需的外匯,因之可以出國學習。還不是我們胼手胝足的同胞嗎?還不是我們千辛萬苦的父母嗎?受了同胞們的血汗栽培,成為人材之後,不為他們服務,這如何可以謂之公平?如何可以謂之合理?朋友們,我們不能過河拆橋,我們應當認清:我們既然得到了優越的權利,我們就應當盡我們應盡的義務,尤其是聰明能幹的朋友們,我們應當負擔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前巨大的人民的任務!

  現在再讓我們看看新生的祖國,怎樣在偉大勝利基礎上繼續邁進!今年元旦新華社的《新年獻詞》告訴我們說:

  “一九四九年,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獲得偉大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一年。這一年,我們擊破了中外反動派的和平攻勢,掃清了中國大陸上的國民黨匪幫……,解放了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贏得了戰爭的基本勝利。這一年,全國民主力量的代表人物舉行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國家根本大法共同綱領,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這個政府不但受到全國人民的普遍擁護,而且受到了全世界反帝國主義陣營的普遍歡迎。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都迅速和我國建立平等友好的邦交。這一年,我們解放了和管理了全國的大城市和廣大鄉村,在這些地方迅速地建立了初步的革命秩序,鎮壓了反革命活動,並初步地發動和組織了勞動群眾。在許多城市中已經召集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許多鄉村中,已經肅清了土匪,推行了合理負擔政策,展開了減租減息和反惡霸運動。這一年,我們克服了敵人破壞封鎖和嚴重的旱災、水災所加給我們的困難。在財政收支不平衡的條件下,儘可能地進行了恢復生產和交通的工作,並已得到了相當成績。”

  “中國是在迅速的進步著,一九四九年的勝利,比一年前人們所預料的要大得多,快得多。在一九五〇年,我們有了比一九四九年好得多的條件,因此我們所將要得到的成績,也會比我們現在所預料的更大些、更快些。當武裝的敵人在全中國的土地上被肅清以後,當全中國人民的覺悟性和組織性普遍地提高起來以後,我們的國家就將逐步地脫離長期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困難,並逐步走上幸福的境地了。”

  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

  但也許有朋友說:“我年紀還輕,不妨在此稍待。”但我說:“這也不必。”朋友們,我們都在有為之年,如果我們遲早要回去,何不早回去,把我們的精力都用之於有用之所呢?

  總之,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鬥!

  朋友們!語重心長,今年在我們首都北京見面吧!

  一九五〇年二月歸國途中

  篇2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曾祖父詹萬榜攜家眷到廣州經營茶葉生意,定居北門外拱宸坊。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祖父詹世鸞遷居西門外十二甫。為後代能在居住地參加鄉試,詹世鸞申請入籍廣州府南海縣,並於1820年獲准入籍。詹天佑父親詹興洪一代,茶葉生意已趨沒落,家境日益貧寒,詹興洪在南海縣西關一帶,以刻章、代寫書信為生。

  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誕生在西關十二甫,詹天佑在其履歷中,自稱「廣東南海縣民籍」。其實,詹天佑是地道的廣州西關人。

  1872年,清末革新思想家容閎在香港招考幼童。詹興洪的好友譚伯邨,在澳門經商,見多識廣,很有開明之見,力勸詹興洪夫婦送詹天佑報考出洋。譚伯邨是中山人,很喜歡詹天佑,認為他聰明堅毅,將來定有所成,於是早早地把四女兒譚菊珍許配了給他。詹興洪後委託譚伯邨帶上詹天佑到香港報名,詹天佑幼年就讀私塾,學習很好,到香港報考成功,剛剛12歲的詹天佑考進了幼童出洋預備班。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內的首批清代官派美留學幼童30人遠赴美國。 詹天佑在美國入小學、中學學習後,在1878年以優異成績進入耶魯大學,修讀土木工程,鐵路專業。1881年5月,以「碼頭起重機研究」為論文畢業,得哲學學士Ph.B學位。同年,清政府撤回所有留學生。百多名歸國留學生中,只有詹天佑及唐紹儀能及時取得學位

  詹天佑回國後被派送到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學習駕駛,之後到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號任炮手,曾參加馬尾海戰。福建水師覆亡後,1885年調到廣州黃埔水師學堂任教習,曾勘製廣東沿海海圖。1888年,轉入由李鴻章、伍廷芳興辦的中國鐵路公司,於英國工程師金達Claude W. Kinder之下任見習工程師並得到學以致用的機會。詹天佑最初參與興建連線唐山至天津的唐津鐵路中塘沽至天津段的津沽鐵路鋪軌,之後很快便得到金達的賞識,升任工程師和地區工程師。 到了1890年,中國鐵路公司修築天津至山海關的津榆鐵路,當中需要在灤河修建橋樑。工程最終交由詹天佑負責。他以氣壓沉箱法,用中國工人建造橋墩,成功築起了橋樑;解決了之前鐵路公司聘用英國、日本、及德國工程師都未能解決的工程問題。自此詹天佑漸露頭角,擔任了京津路、萍醴路等的鐵路建設。1894年獲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為會員,是首位進入該學會的華人。

  1902年,袁世凱為了得到慈禧支援興辦鐵路,建造來往高碑店至易縣的新易鐵路,以供慈禧祭祖時乘坐。詹天佑被任為總工程師,以四個月時間及低廉的成本建成了鐵路。雖然這只有37公里長的路線沒有很大的實質作用,但卻是首條由中國人自行修建的鐵路。

  之後清政府準備興建連線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由於這條鐵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英國及俄國都希望得到建造權而相持不下。然而,在英國、俄國的鐵路高階計劃測量師和工程師在經過多次的探勘之後,紛紛打退堂鼓。因為燕山山脈群中有不少的陡峰,其中被選為「第二隧道」的燕山二號峰其大部分的構成材質多為花崗巖以及玄武岩,很難使用一般的「炸隧開道」的方法。結果在袁世凱在1905年決定不用外國資金,亦不使用外國人,全部由中國自行修建京張鐵路。詹天佑被任為總工程師,之後更兼任鐵路總辦。京張鐵路全長約220公里,由於要經過長城內外的燕山山脈,需要興建不少隧道及橋樑,工程相當複雜。當時有部分外國人質疑中國人自行建造這條鐵路的能力;詹天佑亦明白工程艱鉅,並關係到中國工程師的聲譽,但仍然堅持努力嘗試。詹天佑從三條他親自勘定的路線中,選擇成本較低的一條。另一條他認為較好,但因造價較高而被迫放棄的路線後來在1949年後建成為豐沙鐵路。最終京張鐵路在四年後的1909年8月11日建成,10月2日通車,施工時間比原定縮短了兩年;而建造成本亦比原來預算節省三十五萬兩白銀。鐵路上有四條隧道,其中八達嶺隧道長1,092公尺,採用豎井方法挖掘;另外有二百米長,鋼架結構的懷來大橋;此外還在八達嶺段盡是懸崖峭壁則使用了「人」字軌道攀斜,解決了地勢險要的問題。京張鐵路的成功建造,不單是中國近代工程史上的重要成就,對正掀起民間自辦鐵路風氣的中國亦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期間,釐定了各種鐵路工程標準,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準軌、鄭氏自動掛鉤Janney Coupler,亦稱姜坭車鉤、鄭氏車鉤,美國人Eli Janney所創,但常被誤以為是詹天佑所發明而稱為詹氏鉤,其實只有些微修改而已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了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堷訓了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製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物件。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獲宣統賜工科進士,任留學生主試官等職。1910年,任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總理兼工程師,1912年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負責興建粵漢及川漢鐵路。此後一直定居在漢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號今洞庭街51號。同年成立「中華工程師學會」,並被推舉為首任會長。民國成立後,於1913年獲政府委任為交通部技監,1914年獲頒授二等寶光嘉禾章。1916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參崴和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中國代表。4月因病回漢口,4月24日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詹天佑與其妻譚菊珍埋葬在京張路青龍橋火車站附近。1922年青龍橋火車站豎立詹天佑銅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紀念館。

  篇3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鬥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燬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衝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衝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衝啊!”碉堡被炸燬,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