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創新教育有關的探討論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嚴重製約著我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國大力實施教育改革,開展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呼喚教育創新,教育創新促進創新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創新教育及教育創新》

  論文關鍵詞:創新 教育 教育創新 創新思維

  論文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嚴重製約著我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國大力實施教育改革,開展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呼喚教育創新,教育創新促進創新教育。

  ***同志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已經關乎國運的興衰,大力培育創新精神,提高民族創新能力迫在眉睫,教育義不容辭擔起重任。所以,我們要積極開展教育自身的改革創新,大力提倡和實施創新教育。

  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指運用教育技術,優化組合教育資源,把人才學、教育學、創造學、心理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校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途徑,幫助學生樹立創新志向, 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育創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新的觀念、體制或方法,促進教育發生進步性的結果的過程。教育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基礎。

  一、創新教育呼喚教育創新

  《學會生存》中明確指出:“教育具有培養創造精神和壓抑創造精神的雙重力量”。好的教育能夠充分施展培育創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創新素質,而不應該是對創新意識的打壓和抑制,因此,加強創新教育必先審視教育自身,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現有的滯後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等,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保障創新教育健康發展。但十分可惜的是,我們一直忽略對教育進行經常性的反思和調節,而一味追求狹隘意義上的質量上升。由於長期以來“創新”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整個教育模式嚮應試能力傾斜,出現一些注入式、打壓抑制式、教條主義式等不利傾向,嚴重影響了學生主動自由的全面發展,嚴重阻礙了創新教育的實施。

  1.注入式

  徐特立老人曾經說過:“‘注入式’就是不跟學生商量,強迫學生接受,把學生已知道了的東西,也照著書去灌輸;不管學生聽不聽,也照樣念下去,這是片面的東西,是封建的舊式的教學方式。”

  儘管對滿堂灌和填鴨式的反對聲不絕於耳,但注入式教學在現實中仍佔主要地位。老師講、學生聽仍是最普遍的課堂狀態,教師在前面滔滔不絕、津津樂道、獨佔課堂,學生在後面被動接受、枯燥乏味,導致學習效率低、效果差,學生的探究熱情被徹底打壓,本應愉快的探究課堂沉悶枯燥,課堂研究變成了單向輸出、被動輸入,課堂失去了活力,學生失去了朝氣!長此以往,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動性退化,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萎縮,嚴重影響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造就!

  2.打壓抑制式

  傳統教育強調“師道尊嚴”、“棍棒底下出人才”,教育者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習慣姿態,成為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學生成為被管束的木頭人。但“嚴”師未必出高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苛嚴管束下,本應快樂的孩子沉默了,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創新的萌芽就這樣被抹殺了。那種只信強制、只講約束,只講嚴格不講寬容的方式,使教育氣氛緊張、沉悶、壓抑;那種樂於訓導卻不善鼓勵、樂於指正卻吝惜讚賞的陳舊方式,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和自主性都遭受嚴格限制,學習積極性受到過分的抑制,要使處於這種境地的學生們敢於質疑、勇於創新,談何容易啊!

  3.教條主義式

  主要表現為重理論、輕實際;重結論、輕過程;重接受、輕質疑。書本至上、權威至上。如在教材編寫上一味追求體系的完整,而忽視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接受能力,忽視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負面影響;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時,固守教材的編排順序,絲毫不敢造次,也絲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與其它知識、其它學科的連結。教條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公式、結論的鞏固應用,而對產生的過程輕描淡寫;在問題解答上,苛求整齊劃一,恪守條條框框,謹遵標準答案,若稍有創新,稍越雷池,必遭“扣分”厄運。教條式教學嚴重束縛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只顧模仿範例,不敢暢所欲言,不敢有絲毫的獨創之處,這隻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單調和厭煩,銷蝕探究新知的激情,失去培育創新意識的最佳時機,讓人空餘恨,不禁扼腕嘆息!

  上述情況的普遍存在表明我國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教育結構和教育體制不盡合理,有待完善,教育教學評價方式過於單一,陳舊落後的教學方法亟待創新,致使不能徹底清除阻礙教育改革創新的障礙,更好地開展創新教育。

  二、教育創新促進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絕不是獨立單列的專項教育,培養創新素質的任務,要靠整個教育體系以積極自覺的努力來承擔。從根本上說,以培育創新精神為宗旨,實現教育的改革創新,才能有效地實施創新教育,提高民族創造力!

  1.教學內容的創新

  現行的許多課程內容明顯過於陳舊,不利於學生接受新的資訊,嚴重阻礙了學生在新的領域的開拓意識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內容上,要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概念及時編進教材,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發展的而不是滯後的客觀世界的概念,引導他們去探索新的知識,提高創新能力。但同時,要破除對書本的迷信,反對本本主義,提倡獨立思考,學會質疑,探究新知;要學會抽象思維,利用抽象思維捕捉新的創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要打破常規的思維,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方式。

  2.教學方法的創新

  斯賓塞說過:“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行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而傳統的教學多用注入式方法,造成學生習慣“人云亦云”的思維定勢,缺乏獨立思考,阻礙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知識的遷移能力大大降低,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第斯多惠說:“有的教師奉送真理,有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啟發式教學,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推行問題討論式教學,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進來,形成師生之間的思維互動,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學會探索。

  3.教學評價方法的創新

  傳統教育、純知識記憶性的考試所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學生的思維的僵化,畏首畏尾,失去追求知識的激情。要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充分運用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引導老師創造性地教,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激發創新意識,提倡創新思維,鼓動創造發明。在考試內容上,不僅要考屬於知識記憶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內容,還應包括一定比例的沒有標準的,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以表現學生自己創見的題目,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發明創造實踐,鍛鍊創造性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當增加肯定創新意識,褒獎創新實績的指標,並使其在整個評價體系中佔據重要位置。

  總之,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速度,而創新精神的培養又深深依賴於這個國家的創新教育能否有效實施,只有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建立全新的教育創新體系,才能為創新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強大的動力支撐,而創新教育的實施又會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我相信,在教育創新的推動下,創新教育一定能造就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提高民族創造力!

  參考文獻:

  [1]第斯多惠.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2]學會生存.

  [3]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

  [4]斯賓塞.教育論.

  [5]江蘇教育研究.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