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讀後感的寫法

  小學生對讀後感不熟悉,那麼來學習一下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小學生寫好“讀後感”要做到四點:

  一、讀懂原文抓中心:我們在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讀”,才有寫“感”的條件。

  二、選擇重點作感點:一本好書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點很多,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感點,作自己讀後感的切入點。

  三、讀感結合有側重:指導學生處理好寫讀後感時“讀”與“感”的關係,做到二不二要。

  四、聯絡實際談感受:指導學生聯絡自己或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關鍵詞]:讀後感;感點;實際

  讀過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穫,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穫或感想寫出來,就是心得體會,也叫讀後感。寫讀後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語文水平,那麼怎樣指導學生寫有新意、有感情、有見解、有體驗的讀後感呢?

  一、讀懂原文抓中心

  “讀後感”的“感”是從讀中產生的。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話,在讀文章前我們可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作者等。在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樂家揚科》為例,一是初讀感知,理清層次,把握文章的來龍去脈,建立起對課文的初步總體印象。初讀《小音樂家揚科》我們知道文章記敘了具有音樂才能的波蘭窮孩子揚科為了看看、摸摸地主僕人的小提琴而慘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細讀深思,抓重點,引導學生評詞析句,細讀深思,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細細品讀文章,可先讓學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揚科熱愛音樂的重點詞句,再細細體會語言的形象生動,故事的扣人心絃之處。三是研讀體悟,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表達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讀文章,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們進一步明白了奪去小音樂家揚科生命的罪魁禍首是人吃人,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窮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沒,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慘命運,使學生感悟到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裡是如此幸福。我們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讀”,才能領會到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才具備了寫“感”的條件。

  二、選擇重點作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後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後感,必須選好“感點”。什麼叫“感點”呢?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讀後感的切入點,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有這麼三個方面可以作為感點:一是張飛對諸葛亮粗魯無禮,張飛很莽撞。二是寫劉備的語句和寫張飛的語句對應起來可以看出劉備態度很謙恭。三是從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統一國家大業,從中體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我們可發現第三個感點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覆讀這個故事後感受最深的一點,那麼我們就選第三個作為讀後感的切入點。

  三、讀感結合有側重

  寫讀後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我們說,“讀”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讀”的結果和目的。讀後感中少不了對原文的“敘”述,但它不像記敘文中的“敘”那樣具體、形象、生動,讀後感中的“敘”要做到簡明。小學生寫讀後感常犯的毛病是複述原文,沒有做到簡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讀”,離開原文意思漫無邊際地胡編亂寫,說道理時空發議論,而缺乏身邊的例項。寫讀後感可以說經驗,也可以談教訓。大多出色的讀後感,總是受原文內容或情感觸發,從而引起對生活、學習、思想等實際問題的思考。讀後感,是有“讀”有“感”,“讀”、“感”結合的。可以先敘述文章內容,後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於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無論用哪種方法寫,必須叫學生做到二不要;不抄錄課文:要用自己的話簡要敘述;不離開文章的內容,要真切聯絡自己的實際抒發感想。

  四、聯絡實際談感受

  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後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後感才能感染人。以《時光老人的禮物》為例,可以這樣去引導學生思考:詩中的孩子們對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很珍愛,表現在哪裡?你覺得應該珍惜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嗎?平時你有哪些珍惜時間的事例或不珍惜時間的做法呢?以後你會怎樣對待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呢?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就把文章內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聯絡在一起,這樣就能寫出真情實感,傾吐真實心聲。而在指導學生聯絡實際談體會時,不要就事論事,要注意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己到人,從正面到反面,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關係,都應允許他們大膽自由地寫,如果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與作者的切身體會結合起來寫,那麼他們的讀後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讀後感寫作指導

  一、格式和寫法。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絡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絡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呢?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聯——聯絡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絡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拓展閱讀一:竹石

  在我學過的許多古詩中,讓我最為深刻的是清代詩人鄭燮寫的一首古詩——《竹石》。

  當春天還沒到來,竹子就在地下萌發了。第一場春風拂過,竹子就好象一把把利劍一樣,穿過頑石,刺破硬土,穿上綠色的竹衣,準備直插雲天。頎長的竹幹,雖然纖細,那並不孱弱。狂風來了,竹子橫眉冷對,毫不在意,在風的呼嘯中依舊快樂的舞蹈著。暴雨來襲,竹子也充分顯示著高潔的品格,不為之所動。.它不畏艱險,堅韌不拔。

  拓展閱讀二:捅馬蜂窩

  《捅馬蜂窩》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出於好奇心,捅掉了馬蜂窩,反被馬蜂蜇了眉心的事。讚揚了馬蜂敢與毀壞它們生活的人拼出一死和誓死保衛家園的精神。使作者感到毀壞馬蜂的家,毀壞它們的生活就像是一種罪孽,他“決心不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這種精神也令我十分震驚,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慮,斟酌好了之後再去嘗試,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而做出損人不利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