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州的導遊詞

  廣州是中國三大通訊樞紐、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和網際網路國際出之一。小編為大家挑選整理了一些廣州的導遊詞,僅供參考學習,希望能幫到你們哦。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導遊詞

  黃埔軍校全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導遊詞”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liuxue86。

  黃埔軍校是中國軍事家的搖籃 也是國民革命的聖地。它與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皇家軍事學院、俄國伏龍芝軍事學院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 歷經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漫長的革命旅途中 黃埔軍校的畢業生走著不同的兩條道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葉劍英、聶榮臻、陳毅、徐向前和林彪;解放軍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將中也有三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陳賡、許光達和羅瑞卿;未授銜的著名將領有周總理、陶鑄、劉志丹和左權等。而在國民黨軍隊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著名將領有李濟深、杜聿明、胡宗南、鄧演達、宋希濂和陳誠等。有人說,中國現代戰爭是黃埔軍校師生自己打自己,這雖然是簡單了些,但從國共雙方的主要將領看,也不無道理。這些歷史使軍校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因此,近年來到軍校參觀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外,還有不少海內外人士。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軍事政治學校。1924年6月16日的開學典禮上,孫中山提出了“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的辦校宗旨。軍校有三位最高的領導人,他們是校總理孫中山 校長蔣介石 黨代表廖仲愷。軍校在長洲島一共辦了7期,1930年遷往南京 後又遷往成都和臺灣。軍校大門上寫著的 “陸軍軍官學校”六個蒼勁大字,是軍校早期的名稱,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也曾幾次改名,但是都沒有真正掛過“黃埔軍校”的門匾。只是因為最開始的校址選在都在黃埔長洲島上,所以人們通稱它為“黃埔軍校”。

  孫中山革命二十多年來 一直都沒有一支忠於革命的軍隊,致使革命屢遭失敗。尤其在1922年親信陳炯明的叛變,讓他感到十分悲痛。沉思中他認識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須建立一支革命軍隊,辦一所軍官學校。大家請看門上的門匾。“陸軍軍官學校”這六個蒼勁大字 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所寫的。這裡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 衛兵每天輪流在這裡站崗放哨,執行警戒任務。校門內外都張貼有各種標語和對聯。其中一副對聯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橫批是“革命者來”。大家再看看牆上的這幅對聯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這是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大門後是校本部。它原來是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清末陸軍小學,葉挺和鄧演達青年時曾在此就讀。黃埔軍校創辦後,總理、校長和各部的辦公室、學生課堂、宿舍、飯堂都設在這裡。可惜的是,1938年在日機的轟炸下蕩然無存。1998年5月初 廣州市政府決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下,耗資2000多萬元,奮戰98天,於同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130週年之際落成,重現昔日風貌。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參觀校本部。

  這座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築,以前是清末陸軍小學的大門。它和剛剛參觀過的歐陸式大門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其面積有1.06萬平方米。我們現在站的大花廳是當時師生集會的主要場所,前面的荷花池便於同學們課餘之時觀賞談情。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參觀政治部。大家都知道,周總理當年是黃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前兩位是戴季陶和邵元衝。聶榮臻元帥當年也曾在政治部擔任祕書和教官工作。對面的職員宿舍,是教官們休息的地方。 校長室是蔣介石辦公和休息的地方 裡面的擺設都是按原貌恢復的。牆上貼著的是第一期學生的名單,其中評語一欄由蔣校長親自填寫。每天中午,蔣校長都會找幾位學生談話,將瞭解到的情況,寫在評語上。大家看陳賡的評語欄:“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穩重,能刻苦耐勞,可以帶兵”。可見他對於學生是十分用心的。隔壁是校長的中英文祕書室,當年的中文祕書叫張家瑞,英文祕書叫王登雲。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參觀校長辦公廳。

  這裡也是是黨代表廖仲愷的辦公室,廖仲愷身兼數職,並不是每天都在校工作,他到軍校的時候就在這裡辦公和休息。作為國民黨元老和辛亥革命有功之臣,廖仲愷為軍校的建設可以說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時經費十分困難,廖仲愷經常委曲求全到軍閥楊希閔家中求取經費。他常常說 “:大家放心,經費由我負責,你們只要把學生訓練好就行了”。因此,他在軍校中聲望很高,被譽稱為“黨軍慈母”。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參觀校長會客廳。“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這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送給蔣介石的。這幅對聯不僅表達了軍校師生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抱負,同時又抒發了革命情懷,深得蔣介石的鐘愛。 這裡也是書報閱覽室,是學生常常在此看書讀報,有時也會進行政治活動。穿過中軸線 這兩個房間原來是學生宿舍,後來改成了展覽室。步入庭院大家看到的那棵白蘭樹也叫“冠軍樹“。這棵樹長得很有意思,粗壯的樹幹象徵國共合作,中間兩枝象徵著兩黨分道揚鑣,上面縱橫交錯,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這座中西結合的洋房,原來是清末的海關樓,牆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故居”的字樣。1952年維修時,把木樓梯從西側改到室內。樓內有展覽《小樓昨日》和《孫梅軼史》,在這裡大家可以比較詳細的瞭解到軍校昔日的風采,以及孫中山和他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的故事。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參觀孫總理紀念碑。 孫總理紀念碑建於1928年,1930年落成。紀念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利用兩邊交叉而上的階梯以及銅像,構成一個“文“字,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著”親愛精誠“四個大字。碑座底下有7級,上層有5級,中間用較長的平級將其分開。大家猜猜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啊,7級代表軍校在黃埔辦了7期, 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屢戰屢勝。

  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是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著孫中山彌留之際的七字呼喚“和平、奮鬥、救中國”;背面刻有總理像贊 ,是孫中山一生的寫照;西面刻有總理讚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孫中山先生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好像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銅像是孫中山生前的好友梅屋莊吉出資請牧田祥哉建的,他原想鑄造七尊銅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國,後來由於經營不善,經費不足,只鑄成四尊運來中國。一尊在這裡,其餘三尊分別放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2.9米,重約1噸。

  中國的紀念碑一般是坐北朝南的,但這座紀念碑卻是坐南朝北,隱含了孫中山想要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軍校俱樂部建於1926年,是用來舉行師生集合、演講、文藝演出的地方。當年蘇聯顧問巴普洛夫來到東江視察前線時,不幸落水犧牲。軍校深感軍隊不習水性將會影響戰鬥力,於是修建泳池,叫同學們學習游泳以適應南方水網作戰的需要。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參觀東征烈士墓園。

  東征烈士墓園門牌上有蔣介石題寫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 它的造型跟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非常相似,所以也有“小黃花崗”之稱。墓中埋葬了在兩次東征戰役中犧牲的516名烈士。其中劉堯晨烈士在第二次東征時,率領40多名烈士衝鋒陷陣,不幸身亡。為了表彰他的功勳,追贈為陸軍中將,發一等撫卹金5000元,並埋於墓中央。西邊的十六將校墓是一座仿“巴黎凱旋門式的建築”,上書“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落款張仁杰。張仁杰即張靜江,他是蔣介石的老師和軍師,國民黨三大書法家之一。東邊是獨一無二的單人墓――蔡光舉烈士墓。蔡光舉是貴州省遵義人,軍校第一期學員。他作戰勇敢,犧牲於淡水,據說他是犧牲的人中職位較高的,故為他單獨造墓,獨享殊榮。

  北伐紀念碑是1929年為紀念北伐犧牲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宇。正面刻著:“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念碑”,東面刻著“捐軀救國”,西面刻著“為民犧牲”。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均刻有在北伐中犧牲的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英名。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許多北伐時的驍將,在攻打武昌戰役中犧牲的一期學生、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烈士;黃埔第三期高材生、連長吳通烈士;還有朝鮮人楊寧烈士等。平崗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記於無窮。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舞著後人前進。

  廣州沙面導遊詞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沙面是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也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州沙面導遊詞”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liuxue86。

  沙面曾稱拾翠洲。在廣州城區西南,原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 宋、元、明、清歷代為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

  鴉片戰爭後,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淪為英、法租界。現為廣州重要商埠。 沙面是廣州著名的旅遊區、風景區和休閒勝地。綠化較好,有古樹150多株,空氣清新,環境衛生甚佳,可以稱得上是廣州的世外桃源。 建築方面,多為19世紀末建造,並帶有西方風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築。

  現在的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也同樣位於沙面島,這使得沙面島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辦公。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

  沙面可能是中國最富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位於荔灣區珠江白鵝潭北岸,是一個橢圓形的小島,面積為0.3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地。最近由於其島上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群頗具特色,而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之為"羊城第九景"。

  沙面原為珠江沖積而成的一個沙洲,早期稱為中流沙、拾翠洲。此地自宋至清代均為廣州對外通商要津。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給英、法帝國主義,該地淪為英法租界,改為現名。1859-1862年挖掘沙面湧時,將沙面與珠江北岸隔開,只在東面架設一座石橋與北岸相通。現在沙面有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3條東西走向和沙面一至五街5條南北走向的共8條主要街道和馬路。而在東、北、西三面則分別有東橋、西橋、新西橋等與六二三路相通。島上綠樹成陰,環境幽雅,有勝利賓館、沙面賓館、白天鵝賓館、廣州國際海員俱樂部、波蘭駐廣州領事館、朝鮮輸出入商業、中波輪船股份公司廣州辦事處、沙面網球場、沙面游泳場等建築和外事單位及體育娛樂設施。

  該建築群於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核定公佈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國務院將沙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

  廣州塔導遊詞

  廣州塔又稱廣州新電視塔,暱稱小蠻腰,現在已經成為廣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州塔導遊詞”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liuxue86。

  大家早上好,我是今天帶大家的導遊。你們也許去過白雲山、陳家祠、西關大屋,今天我帶大家去遊廣州塔。她現在已經是廣州市的地標建築,大家出發吧!

  請大家抬頭看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遊覽的廣州塔了,它高聳入雲、雄偉壯觀、美麗動人,有個美麗的名字,大家知道叫什麼嗎,請仔細看看是不是有點動人。其實她還有很多名字,海心塔,廣州新電視塔。而“小蠻腰”的最細處在66層。

  廣州塔塔身設計的最終方案為橢圓形的漸變網格結構,其造型、空間和結構由兩個向上旋轉的橢圓形鋼外殼變化生成,塔身採用特一級的抗震設計,可抵禦烈度7.8級的地震和12級颱風,設計使用年限超過100年。

  我已經為大家購了票,現在分給大家,一人一張,請跟我通過安檢,注意不要帶水和食品;排隊的旅客很多,在等待的過程中我簡單介紹一下。2010年9月28日,廣州市城投集團舉行新聞釋出會,正式公佈廣州新電視塔的名字為廣州塔,整體高600米,為國內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第一為日本天空樹。是一座以觀光旅遊為主,與海心沙島和廣州市21世紀CBD區珠江新城隔江相望。具有廣播電視發射、文化娛樂和城市視窗功能的大型城市基礎設施,為2010年在廣州召開的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提供轉播服務。該塔由廣州建築和上海建工集團負責施工,也成為廣州的新地標。

  等一下我們坐觀光電梯啦,您會如騰雲駕霧般地快速上升,不用2分鐘,現在電梯就可以穩穩停在84層、433.2米高的觀光層了。

  大家可以隨便走走看看,窗外是360度的無敵風景,整個羊城都盡收眼底。請各位遊客往北看,這就是廣州的新中軸線,大家再低頭往下看,這就是中國第三長河-珠江,它就像一條綵帶,碧綠的江水,從塔底緩緩流過。

  膽大的遊客可以在凌空伸出的“玻璃格子”站上去,您會覺得猶如懸浮在雲霄,上下左右全部都是空的。帶相機的遊客可以去照相,再看著玻璃地板下方的地面馬路,車流細小如蟻,珠江在腳底蜿蜒,可能讓您眩暈。

  塔頂設定發射機房和發射天線,用以發射電視、廣播和微波訊號。觀光塔內將建造城市規劃展覽館,用於陳列大型城市規模型及其它城市建設成果展示,

  塔107、108層觀光層安裝了5臺具有互動功能的新型望遠鏡,給遊客帶來實時的互動觀景體驗。遊客可根據喜好,選擇預設模式或實時模式,控制放大及縮小按鍵,通過望遠鏡螢幕觀看廣州城的美景。動態資料將於手觸螢幕瞬間顯示該地點相關資訊,方便快捷。

  來這裡是紀念品區,有興趣的旅客可以買回去留念。不過大家一定要來這裡,寄張明信片回家或者給你的好朋友。

  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來遊廣州塔,請大家慢慢觀賞,我祝大家玩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