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星中類地行星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那麼你知道八大行星中的類地行星有哪些嗎?小編在此整理了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水星

  水星英語:Mercury,拉丁語:Mercuri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符號為☿, 中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週,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

  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凌晨成為晨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

  水星是太陽系內與地球相似的4顆類地行星之一,有著與地球一樣的岩石個體。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在赤道的半徑是2,439.7公里。水星甚至比一些巨大的天然衛星,比如甘尼米德木衛三和泰坦土衛六還要小 ——雖然質量較大。水星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矽酸鹽材料組成,水星的密度是5.427克/cm³,在太陽系中是第二高的,僅次於地球的5.515克/cm³。如果不考慮重力壓縮對物質密度的影響,水星物質的密度將是最高的——未經重力壓縮的水星物質密度是5.3克/cm³,相較之下的地球物質只有4.4克/cm³。

  從水星的密度可以推測其內部結構的詳細資料。地球的高密度,特別是核心的高密度是由重力壓縮所導致的。水星是如此的小,因此它的內部不會被強力的擠壓。所以它要有如此高的密度,它的核心必然很大且含有許多的鐵。

  -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天文符號是♂,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週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神瑪爾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佈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最高亮度可達-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佈火星存在流動水。

  2016年8月24日將出現罕見的三星一線天文現象。美麗的土星、距離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蠍座最亮恆星“心宿二”,三者依次連成一條直線。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相近公轉一週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裡字首areo-即為火星,火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金星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特。公轉週期是224.71地球日。

  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於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心率最小,僅為0.006811。

  以地球為三角形的頂點之一,分別連結金星和太陽,就會發現這個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時也只有48.5°,這是因為金星的軌道處於地球軌道的內側。因此,當我們看到金星的時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並且分別處於天空的東側和西側。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傍晚出現時稱“長庚”,清晨出現時稱“啟明”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作維納斯Venus。維納斯是愛與美的女性之神,所以金星的天文符號就是女性的標誌:♀,也有人形象地將這個符號比喻為“維納斯的梳妝鏡”。

  -地球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核心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佈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佈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