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奧運五環

  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Olympic Games /ào lín pǐ kè yùn dòng huì 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包含多種體育運動專案的國際性運動會,每4年1屆,分為夏季奧運會俗稱“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俗稱“冬奧會”等。

   

     傳說: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一種傳說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赫拉克勒斯因力大無比獲"大力神"的美稱。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功夫便打掃乾淨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許諾,赫拉克勒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奧林匹克舉行了運動會。

  關於古奧運會起源流傳最廣的是佩洛普斯娶親的故事。古希臘伊利斯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駙馬,提出應選者必須和自己比賽戰車。比賽中,先後有13個青年喪生於國王的長矛之下,而第14個青年正是宙斯的孫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愛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終於以智取勝。為了慶賀這一勝利,佩洛普斯與公主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會上安排了戰車、角鬥等項比賽,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古奧運會傳說中的創始人。

  奧運會的起源,實際上與古希臘的社會情況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前9-8世紀,希臘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建立了200多個城邦。城邦各自為政,無統一君主,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應付戰爭,各城邦都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並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著軍事生活。戰爭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強壯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奧運會的比賽專案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後來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聖休戰月"條約。於是,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

  希臘人於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克舉辦一次運動會。運動會舉行期間,全希臘選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於奧林匹亞這個希臘南部的風景秀麗的小鎮。公元前776年在這裡舉行第一屆奧運會時,多利亞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賽中取得冠軍。他成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榮獲第一個專案的第一個桂冠的人。

  後來,古希臘運動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併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比賽的優勝者獲得月桂、野橄欖和棕櫚編織的花環等。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4年止,歷經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394年被羅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人在奧林匹克遺址發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為此,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認為,恢復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他的倡導與積極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舉行了首次國際體育大會。國際體育大會決定把世界性的綜合體育運動會叫做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於雅典 舉行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4年一次,輪流在各會員國舉行。

  到2004年,已經舉行了28屆奧運會。2008年,將在中國北京舉行第29屆。

  1894年6月巴黎國際會議上通過了第一部由顧拜旦倡議和制定的奧林匹克章程。它涉及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宗旨、原則及其他有關事宜。1921年洛桑奧林匹克會議,制定了奧林匹克法,包括奧林匹克運動會憲章、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章程、奧林匹克運動會競賽規則及議定書、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行通則、奧林匹克議會規則等5部分。數十年來,奧林匹克法曾多次修改、補充,但由顧拜旦制定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未變。

  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運會上,有11名女子衝破禁令,出現在運動場上。國際奧委會經過數次爭論,終於在1924年第22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允許女子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此後,女子專案成為奧運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參賽的女運動員也越來越多。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國際奧委會還作出許多規定。1913年,根據顧拜旦的構思,國際奧委會設計了奧林匹克會旗,白底無邊,中央有5個相互套連的圓環,環的顏色為天藍、黃、黑、綠、紅,五環象徵5大洲的團結和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1914年為慶祝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恢復20週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大會上會旗首次使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時,在運動場上升起第一面五環會旗,這以後歷屆奧運會開幕式上都有會旗交接儀式和升旗儀式。為了宣傳奧林匹克精神、鼓勵參賽運動員,由顧拜旦提議,1913年經國際奧委會批准,將“更快、更高、更強”作為奧林匹克格言。1908年倫敦奧運會舉行時,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奧運會的宗教儀式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主教在其佈道詞中說,奧運會“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顧拜旦對這句話極為讚賞,以後多次引用,因此不少人認為,這句話應該成為奧林匹克理想。從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開始實施運動員宣誓。1968年第19屆奧運會又增加裁判員宣誓。1936年第11屆奧運會時,國際奧委會正式規定,在主體會場點燃象徵光明、友誼、團結的奧林匹克火焰。此後這一活動成為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之一。奧運會開始前,在奧林匹亞希臘女神赫拉宙斯之妻廟旁用凹面鏡聚集陽光點燃火炬後,進行火炬接力,於奧運會開幕前一天到達舉辦城市。在開幕式上由東道國運動員接最後一棒點燃塔上火焰,閉幕式時火焰熄滅。

  奧林匹克五環

  說起五環的來歷,曾經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第一次舉行火炬傳遞活動,火炬的傳遞路線自奧林匹亞開始,從希臘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過奧地利,最後進入德國。為了烘托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活動,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卡爾·迪姆及其同事幾乎完全按照古奧運會的情景來佈置沿途經過的古希臘遺址。

  火炬到達德爾菲帕那薩斯山的古代運動場時要舉行一個特別儀式,這時,迪姆突發奇想,在一個高約3英尺的長方形石頭的四面設計並刻上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誌,放在了古運動場的起跑線一端。儀式結束後,火炬繼續北上,而這塊作為道具的石頭卻被留在了古運動場。

  由於極少有人知道這塊刻有五環標誌石頭後被稱做“迪姆之石”的真實身份,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它被當做了“有3000年曆史的古代奧運會遺蹟”。這個以訛傳訛的錯誤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德爾菲的希臘官員指出。1972年5 月,這個假文物被送到德爾菲的另一個地方——古羅馬廣場處。

  事實上,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誌出自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之手。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運動應該有自己的標誌,這個念頭在他的腦海裡盤桓已久。1913 年,他終於構思設計了五環標誌和以白色為底印有五環的奧林匹克旗,打算在國際奧委會成立20週年之際推出這個標誌。

  1914年6月15日~23日,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索邦學院舉行代表大會,同時慶祝國際奧委會成立20週年。在紀念大會上,顧拜旦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設計的五環標誌和一面印著五環的旗幟向大家展示,並建議將它們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標誌。聽了顧拜旦的說明後,會議確定將奧林匹克五環和奧林匹克旗作為奧林匹克標誌。

  奧林匹克五環標誌由5個奧林匹克環從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藍、黃、黑、綠、紅5種顏色。最初的解釋是五種顏色代表各國國旗的顏色,後來又將5個不同顏色的圓環解釋為五大洲的象徵。

  會旗長3米,寬2米,以白色為底,象徵純潔。藍、黃、黑、綠、紅五環,環環相扣。191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大會首次懸掛了奧林匹克旗。1920 年,奧林匹克旗第一次飄揚在安特衛普夏季奧運會體育場。這屆奧運會後,比利時奧委會贈送了國際奧委會一面同樣的旗,在奧運會期間懸掛,後成定製,歷屆奧運會開幕式上由上屆舉辦城市轉交此旗,由舉辦城市儲存,比賽期間主運動場僅懸掛代用品。1952年,奧斯陸市贈送國際奧委會冬季奧運會會旗,交接、儲存和使用方法與夏季奧運會相同。

  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正式宣佈了會旗和五環的含義: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旗幟和5個圓環的含義是:象徵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