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錯誤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孩子是每個父母的頭等大事,它牽動著千千萬萬父母的心。也常常有父母會用錯誤的方法教育孩子,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正確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錯誤的方式

  挑撥式。

  “爺爺奶奶不疼你,以後少去他們家,只有媽媽最疼你!”“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有些父母喜歡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戰火引到孩子身上,講對方家庭成員的壞話。這樣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孩子對父母雙方都有一種本能的愛和尊敬,這也是他們接受父母教誨的基礎。父母要用平和的態度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要盡力維護對方。

  依靠式。

  “兒子,你就是媽媽的依靠,媽媽的後半生全指望你了。”

  在情感上過分依賴孩子,以母親依戀兒子居多。健康的依戀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但如果母親過分依戀兒子,丈夫反倒成了外人,會使孩子“取代”父親的角色,對未來的婚戀、交友產生影響。找對自己的角色,家庭關係才能正常。

  哀憐式。

  “爸爸沒本事,賺錢少,不能給你買進口玩具。”

  一些父母會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以減輕對孩子的愧疚。這樣容易把自卑感“傳染”給孩子,讓他們得,“爸爸沒本事,我又能怎樣!”父母本該是替孩子遮風擋雨的大樹,當孩子發現這顆大樹“漏雨”時,還怎麼能堅定自信呢?父母首先要挺起脊樑,相信自己能給孩子最合適的生活。

  抱怨式。

  “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聽,我上班怎麼會遲到!”“要不是當初生你,我怎麼會落下這個病!”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劑毒藥,會慢慢侵蝕孩子的身心,直接影響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也變得愛抱怨,遇事推脫責任。父母應先做好自己,還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溺愛式。

  “要什麼儘管說,爸爸什麼都給你買。”“寶貝,媽媽全都聽你的。

  被過度寵溺的孩子不知道為人著想,自私自利。父母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慢慢的孩子心裡就會產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讓步和寬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驕橫,行為乖張專橫。溺愛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樣的父母應儘快反省自己的行為。

  冷漠式。

  “媽媽累了,沒時間幫你檢查作業。”“我忙,你自己玩,別煩我!”

  4歲的萌萌一放學就跑出教室,迫不及待地向媽媽展示自己親手做的手工。媽媽瞟了一眼,隨口說了句:“嗯,挺好的,趕緊走吧。”萌萌不開心地說:“媽媽都沒好好看!”媽媽聲音也高了起來:“看什麼看!再不走又要堵路上了,媽媽還急著回家做飯呢!”有些父母為人冷漠,養育子女就像是完成任務。因此,除了要讓孩子吃飽穿暖以外,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過望式。

  “你要把前三名作為永遠的目標,將來考上清華、北大。

  有些父母給孩子設定了各種巨集偉藍圖,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他們身上,不斷給孩子施壓。當孩子不斷迎合家長的期許時,就容易失去自我。即使他們真的很“優秀”,但內心卻可能千瘡百孔。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也有自己的專長,不妨讓他們自由發展,父母把握好道德方向即可。

  教育孩子正確的方式

  01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狡辯”,其實,這並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資訊,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02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作出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進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務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饋。

  可以想象,家長誤解孩子的反饋,並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壓制,長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03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

  當家長分析出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知道懂禮貌的重要性,家長就可以通過例項,道理來講述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想知道承擔最近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孤立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為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04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手錶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一塊手錶,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的手錶時,這個看錶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為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手錶現象”,並由此而引伸出了一個結論:在做事情時,只能有一個指導原則或價值取向。後來,人們把這個結論稱為“手錶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