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哪些養生蔬菜對身體好

  秋季是比較乾燥的一個季節,多吃點蔬菜能緩解秋燥煩惱哦。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秋季養生蔬菜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秋季養生蔬菜介紹

  1、芋頭:

  芋頭富含澱粉,營養豐富。每100克鮮品中含有熱量91卡,蛋白質2.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0.5克,鈣14毫克,磷43毫克,鐵0.5毫克,維生素C10毫克,維生素B10.09毫克,維生素B20.04毫克。並含乳聚糖,質地軟滑,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別適宜脾胃虛弱、患腸道疾病、結核病和正處恢復期的病人食用,是嬰幼兒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2、紅薯特別是黃心的紅薯:

  系糧食中營養較為豐富的食品。由於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3、包心菜:

  其維生素C的含量是西紅柿的3.5倍,鈣的含量是黃瓜的2倍。包心菜還含有較多的微量元素鉬和錳,是人體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質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能促進人體物質代謝,十分有利於兒童生長髮育。其多量維生素C能增強肌體抗癌能力。

  4、蘿蔔:

  蘿蔔含有較多的水分、維生素C,一定量的鈣、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質、鐵及其它維生素,還含有木質素、膽鹼、氧化酶素、甘酶、澱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祖國醫學認為,蘿蔔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可見蘿蔔對調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秋後蘿蔔賽人蔘”之說,對秋季常見的消化不良、風熱型感冒、扁桃體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秋季養生食譜

  1、西芹南瓜炒百合

  原料:南瓜、百合、西芹、鹽、雞精、植物油。

  做法:

  1西芹洗淨削皮,去掉老筋後切段,南瓜去皮去瓤,切薄片。鍋內燒開水,放入南瓜焯水,水開後撈出,將焯好的南瓜控幹水分。

  2鍋內放油,放入西芹翻炒,西芹炒至斷生後加入南瓜一起翻炒。南瓜西芹炒熟時放入百合,加入鹽和雞精調味,翻炒均勻後出鍋。

  功效:西芹具有降血壓、鎮靜、健胃、利尿等功效。百合是秋季潤肺去燥、止咳化痰的佳品。南瓜健脾養胃,不僅是護肝、預防胃炎,治夜盲症的理想食材,還有中和致癌物質,使面板變得細嫩,預防和緩解糖尿病的作用。

  2、番茄土豆燉牛肉

  原料:牛肉肥瘦500克,番茄500克,土豆黃皮500克,洋蔥白皮100克,鹽5克,姜5克,植物油25克。

  做法:

  1牛肉洗淨後切成3釐米的塊,隨冷水入鍋燒經沸,去除浮沫,撈出再用清水洗淨血汙待用;土豆削皮後切3釐米大小的塊;洋蔥分成3釐米左右的片;西紅柿經開水燙後,去皮,用手撕成小塊。

  2鍋內入油燒熱至六七成熱時,放生薑片爆香炒一會兒;入牛肉和土豆翻炒數十次後,加西紅柿和清湯;燒沸後再改用中火燉至牛肉鬆軟,土豆散裂,加入洋蔥片和精鹽;再改大火蒸燒沸1至2分鐘即可。

  功效:番茄土豆和牛肉是十分常見的食材搭配,但別小看這三樣東西,料理後的成品不但酸甜味美,而且葷素搭配合理,營養互補,有補血抗衰、益氣強身之效,是適宜四季常食的美味佳餚。

  3、豆腐鯽魚湯

  原料:河鯽魚3條,玉蘭片200克,盒裝豆腐2盒,鮮蘑菇200克。精製油50克,姜5克,蒜5克,蔥5克,泡紅椒3克,味精15克,雞精20克,胡椒粉3克,料酒20克。

  做法:

  1玉蘭片切成菱形,盒裝豆腐,一分為七,鮮蘑菇一分為二,洗淨,裝入砂鍋待用。姜蒜切片,蔥,泡紅椒切成“馬耳朵”形。河鯽魚去鱗,鰓和內臟,入油鍋炸至雙面金黃色取出。

  2炒鍋置上火,下油加熱,放姜蒜片,蔥,泡紅椒,炒香。摻白湯,放河鯽魚,味精,雞精,料酒,胡椒粉,燒沸,去盡浮沫,倒入鍋內,上臺即可。

  功效:本湯既能解暑退熱,清熱養陰,又能健脾養胃。對於秋季出現熱氣較重、口苦口乾口渴、咽喉痰多,甚或口舌糜爛者尤為適宜。

  秋季養生祕訣

  1、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硫洩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張。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鍊,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2、要補水防止秋燥

  從潮溼悶熱的夏季進入秋天,一下子氣候乾燥起來,溫度也降低不少,人體內容易積一些燥熱,而且秋季空氣中溼度減少,容易引起咽喉乾燥、口舌少津、嘴脣乾裂、鼻子出血、大便乾燥等症狀。再加上運動時喪失的水分會加重人體缺乏水分的反應,所以,運動後一定要多喝開水,多吃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或是平時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湯等食物來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

  3、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鍊,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洩。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準。進人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4、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淒涼,勾起優鬱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5、要增強體力

  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都會食慾大振,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所以,在秋季既要多吃有營養的東西,增強體力,另一方面也要小心體重增加,尤其是本身就肥胖的人。

  6、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秋高氣爽,是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專案,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專案,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