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寶寶的全能訓練方法

  出生後的前30天是寶寶成長最迅速的時期,在這30天裡我們可以根據寶寶身體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合寶寶的全能訓練。讓寶寶更聰明。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1、抬頭訓練

  目的:鍛鍊頸部肌肉,擴大視野,促進智力發育。

  方法:寶寶在空腹清醒狀態下,四肢自然舒展,匍伏在媽媽的胸腹前,媽媽一邊向後仰,一邊說“寶寶抬頭”等,直至仰臥在床,寶寶在移動過程中就會自然地將頭抬起。還可在移動過程中在寶寶頭的兩側搖鈴或撥浪鼓,訓練其抬頭並轉頭。每天4-5次,每次1分鐘-3分鐘。在起初訓練時,要將您的手放在寶寶頭的兩側加以保護。

  2、聽覺訓練

  目的:檢查聽覺是否正常,發展聽覺,促進發育。

  工具:小型吹塑捏響玩具或搖鈴。

  方法:室內安靜,小兒平臥,距小兒耳部30釐米外搖鈴或捏響玩具先不讓寶寶看見玩具,聲音清新悅耳,且不能音量過大,寶寶出現眨眼、皺眉、啼哭或啼哭停止等反應,說明聽力正常,開始訓練,一邊搖鈴,一邊說悅耳的歌謠,訓練到寶寶能用目光尋找聲源,每天2-3次,可在觸覺訓練前或中進行。

  3、視覺訓練

  目的:發展形狀知覺與注意力,培養愉快情緒。

  工具:各種顏色的小玩具吹塑娃娃、小汽球、小動物等,自制20釐米×20釐米黑白兩色圖片數張。

  方法:在寶寶的小床上方及周圍,距寶寶面部20釐米外懸掛一些五顏六色的玩具及父母的放大彩色照片頭面像。給他看自制的圖片,觀察並記錄他注視哪張圖片時間長最長可注視15秒鐘。還可用一個直徑10釐米左右的紅球逗引他,當他看到後,再緩慢地弧形移動玩具,讓他的視線追隨移動的方向。

  4、爬行訓練

  目的:鍛鍊寶寶頸、背、四肢肌肉運動,促進腦及身體發育。

  方法:每天洗澡、面板撫摸後,讓寶寶俯臥,用手心抵住寶寶足底,訓練他以腹部為支點向前匍匐爬行。每天1-2次,每次1-2分鐘。

  新生寶寶的小能耐

  1、哭是表達需要的唯一方法。嘴是重要的感覺器官;

  2、最多的活動是睡,醒時的第一項活動是睜開雙眼到處看;

  3、目光可跟隨眼睛20釐米左右的物體,在光線微暗的房間裡豎抱起來會睜開眼睛;

  4、喜歡聽母親的心跳聲或心跳錄音,聽到悅耳的聲音可停止啼哭;

  5、喜歡看人臉,特別是吃飽後看母親慈愛的笑容,喜歡被抱起來與其談話、逗笑;

  6、對甜、鹹、苦常用微笑、皺鼻、伸舌或掙扎表示歡迎、討厭、拒絕;

  7、對及時、反覆的視聽刺激有初步的記憶能力;

  8、有較完善的覓食、吸吮、吞嚥、握持、行走等無條件反射

  寶寶早教如何訓練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覺訓練

  1訓練小兒追尋物體。用玩具聲,吸引小兒轉頭尋找發聲玩具,每日訓練2~3次,每次3~5分鐘,以拓寬小兒視覺廣度。

  2顏色感知練習。讓孩子多看各種顏色的圖畫、玩具及物品,並告訴孩子物體的名稱和顏色,可使嬰兒對顏色認知發展過程大大提前。

  3嬰兒視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在半歲以前。可選擇一些大小不一玩具或物體,從大到小,讓小兒用手抓握注視,然後放在桌上吸引小兒注視。還可訓練小兒注視遠近距離不等的物體,以促進視力發展。

  2、聽覺訓練

  1方位聽覺練習:吸引孩子尋找前後左右不同方位、不同距離的發聲源,以刺激小兒方位覺能力的發展。

  2區分語調訓練:根據不同情景,用不同語調、表情,使孩子逐漸能夠感受到語言中不同的感情成分,逐漸提高對語言的區別能力。

  3讓孩子從周圍環境中直接接觸各種聲音,可提高對不同頻率、強度、音色聲音的識別能力。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俯臥支撐練習:使小兒俯臥,兩臂屈肘於胸前,鼓勵、誘導孩子將頭、前胸抬高,直至能用一隻手支撐身體抬起頭、胸。左右手輪流支撐訓練,每日數次,每次數分種。

  2、翻身練習:訓練小兒從仰臥位翻身至俯臥位。嬰兒仰臥位,成人左手將嬰兒右手向頭部方向輕輕拉直,右手輕握小兒右膝蓋內側。讓他左腿彎曲,並利用右手腕背力量使小兒右腿貼於床墊或地板上,然後輕輕提起小兒左邊腿部,順勢讓他右滾,翻成俯臥位。用同樣步驟輔助小兒從左側翻滾至俯臥位。每日訓練2~3次,左右翻身各l~2次。逐漸訓練孩子不需要幫助成功翻身。

  3、練習坐

  1拉坐練習:4個月時可開始訓練小兒拉坐。嬰兒仰臥位,成人雙手的大拇指插入嬰兒手中,讓他握著,其他手指則輕輕抓著嬰兒的手腕,使小兒雙手伸直前舉,手掌向內相對,兩手距同肩寬,然後輕輕向前拉起嬰兒雙手,使小兒頭、肩膀離開床面抬起。此時嬰兒會試圖屈肘用力坐起來,保持此姿勢5~6秒,再輕輕讓小兒躺下,再重複2~3次。應注意:拉坐練習是讓小兒藉助家長的輕輕幫助自己用力坐起。如果小兒被成人拉坐起來時,手無力屈肘,頭部低垂,表示還不宜做這個動作,必須先進行俯臥練習,強化頸背肌肉及上肢肌肉力量,過些的時候再進行練習。

  2靠坐練習:5個月左右訓練小兒靠坐。將小兒放在有扶手的沙發上或有靠背的小椅子上或在小兒身後放些枕頭、棉被讓練習靠坐,以後逐漸減少小兒靠墊的東西,每日1~2次,每次2~3分鐘。

  4、手部動作訓練

  1伸手夠物:通過伸手夠物來延伸小兒的視覺活動範圍,使小兒感覺距離、理解距離,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2訓練抓握:選擇大小不一的玩具,來訓練小兒抓握,促進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3發展玩法:通過遊戲,教小兒玩不同玩法的玩具,如搖晃、捏、觸碰、敲打、掀、推、扔、取等,使他從遊戲中學到手的各種技能。

  5、蹬腿練習:小兒4個月時,就可以有目的地訓練小兒腿的支撐。成人採取坐位,雙手從小兒腋下扶抱小兒,使小兒的腿支撐身體保持直立的姿勢,成人扶抱著小兒做蹬腿動作。開始成人可將小兒抱起,再落下讓小兒腳踏在成人腿上時,又再將小兒抱舉起,再落下,來訓練小兒蹬跳。蹬腿練習可促進雙下肢骨骼和肌肉的充分發育。需注意的是,舉落的動作應輕柔緩慢,力度不宜過大,時間也不應太長,一般每日2次,每次1~3分鐘左右。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睡眠:應從小培養小兒有規律地作息。4個月後可將小兒白天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1次,即白天睡眠3~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如小兒不醒,儘量不要驚動他。如果小兒醒了,尿布溼了可更換尿布,或給他把尿,孩子若需要吮奶、喝水可喂喂他,但儘量不要和他說話,不要逗引他,讓他儘快轉入睡眠。要注意孩子睡覺的姿勢,經常讓小兒更換頭位,以防小兒把頭睡偏。

  2、飲食:有規律地進食,可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協調工作,並建立起對進食時間的條件反射,如,在接近餵奶的時間,胃腸就開始預先分泌消化液,併產生飢餓感,這有助於增加食慾,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4個月後,每日餵養次數可減為6次,白天哺餵4~5次,間隔3~4小時。夜間視小兒需要情況進行哺餵,一般1次即可,若小兒夜間不醒或不願進食,可不哺餵。可開始逐漸訓練讓小兒學會用勺吞嚥食物,為以後斷奶用勺進食做準備。開始可先用勺喂開水,若不出現嗆,可逐漸開始用勺喂果汁、菜汁、稀糊、蛋黃糊、果泥等。方法:將小兒斜臥位抱置於胸前,用小勺將食物輕緩置入小兒口中,當小兒吞嚥後,再喂第二口。開始不必太多,1~2勺即可,以後逐新增多,可以於餵奶前訓練,以防小兒吐奶。每次餵食時,告訴小兒所進食輔食的名稱及味道等。

  3、衛生習慣的培養:當小兒將有危險或不乾淨的東西放人嘴裡,成人應立即制止,用嚴肅口氣對孩子說:"不行"。並將放的物品取走。小兒會從成人的行為、表情和語調中,逐漸理解什麼可進食,什麼不可以放中。

  4、獨立能力的培養:可在小兒身邊放些玩具,讓他自己單獨玩一會兒,在孩子有困難時,成人可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支援鼓勵孩子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認識自我:將小兒抱坐在鏡子前,對鏡中的小兒說話,引小兒注視鏡中的自己和家長及相應的動作,可促進小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2、應隨時隨地教小兒周圍東西的名稱。多聽多練,孩子的言語能力很快就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和小兒說話,不僅有意識地給予不同的語調,還應結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怒、淡漠等,訓練小兒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對成人不同語調,不同表情有不同的反應,並逐漸學會正確表露自己的感受。

  3、發音訓練。和孩子說話時,應坐在孩子正對面的位置,使小兒能夠清楚看到您的口形、表情,說話速度要慢、而明確。

  4、躲躲藏藏遊戲:既鍛練了小兒感知覺的能力,培養小兒的注意力和反應的靈活性,還促進了小兒與成人間的交往,激發小兒愉快的情緒。

  0-1歲寶寶的育兒要點及常見問題彙總

  孩子出生:

  1、早開奶,早吸吮,早接觸;

  2、要母乳餵養;

  3、搞好臍部護理,預防肺炎;

  4、與孩子多接觸,多抱,多撫摸;

  5、學笑,練抬頭和“爬行”;

  6、繼續聽胎教音樂;

  7、與孩子多說話,要懂得孩子的哭;

  8、生後兩週可服魚肝油滴劑。

  9、出生扣接種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10、滿月做常規體檢。

  第二個月:

  1、堅持母乳餵養;

  2、培養規律的生活習慣;

  3、用媽媽的撫摩、聲音、微笑來促進孩子的感覺發育;

  4、練習俯臥,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

  5、堅持戶外活動;

  6、做嬰兒操;

  7、引逗孩子發音;

  8、眼睛能清楚地看東西,追隨活動的東西,能夠注視,引逗孩子追視物體。

  9、頭抬起來持續30秒;

  10、表情豐富,有人逗他能做出相應反應;

  11、能表達高興與不高興;

  12、聽見自己熟悉的聲音能停止哭鬧;

  13、吮吸自己的小手;

  14、注射第2支乙肝疫苗。

  第三個月:

  第3個月的孩子腦細胞的發育正處在突發生長期的第二個高峰的前夜,不但要有足夠的母乳餵養,也要給予視、聽、觸覺神經系統的訓練。每日生活逐漸規律化,寶寶睡覺的位置應有意識地變換幾次。可讓寶寶追視移動物,用觸控抓握玩具的方法逗引發育,可做嬰兒體操等活動。

  1、餵奶的母親要合理增加營養;

  2、堅持戶外活動,預防佝僂病;

  3、訓練抓、握;

  4、多與孩子對話;

  5、練習翻身;

  6、可以使用枕頭;

  7、增加與孩子游戲的時間;

  8、頭能挺立,俯臥時前臂支撐,挺胸,抬頭;

  9、喜歡親人逗他,能發出笑聲;

  10、能抓東西;

  11、跟他玩玩具時,會發出高興的聲音;

  12、能發出“e”“h”“ai”等聲音;

  13、服第1粒小兒麻痺糖丸;

  14、月末請醫生進行健康檢查;

  第四個月:

  1、堅持4個月母乳餵養;

  2、為預防貧血可新增蛋黃、肝泥等;

  3、充分利用看、聽、觸、嗅、嘗、運動等方式,促進嬰兒感覺發育;

  4、多與孩子對話;

  5、頭能豎直並隨意轉動;

  6、俯臥時能滾向一側;

  7、有的孩子能從俯臥翻成仰臥,或從仰臥翻成俯臥;

  8、能表示情感,能大笑;

  9、手能準確地抓;

  10、會對鏡子笑;

  11、服第2次小兒麻痺糖丸;

  12、注射第1次百、白、破混合製劑;

  13、做結核菌素試驗,複查卡介苗接種情況。

  第五個月:

  1、逐漸新增輔食,注意循序漸進;

  2、經常更換孩子的食譜;

  3、教孩子模仿發音;

  4、預防營養不良性貧血;

  5、喜歡照鏡子,並能向鏡中的自己笑;

  6、從俯臥翻成仰臥;

  7、扶著孩子腰或腋下,能在大人腿上做跳的動作;

  8、可以把東西從一隻手倒到另一隻手;

  9、俯臥時,上臂能撐起,胸部抬起,昂頭;

  10、能用手抓想要的東西;

  11、表情豐富,能用表情表達喜歡與不喜歡;

  12、可以辨別出親人;

  13、拖起時,腿能支撐身體;

  14、第3次服小兒麻痺糖丸

  15、注射第2針百、白、破混合製劑。

  第六個月:

  1、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愛鬧病,因為體內來自母親的抗體水平逐漸降低。此時孩子特別容易患各種傳染性疾病和各種營養不良症;

  2、保證孩子的營養,加好輔食;

  3、加強體育鍛煉,多活動;

  4、堅持晒太陽,多在戶外活動;

  5、保證睡眠;

  6、練習翻身打滾;

  7、注意出牙保健;

  8、注射第3針百、白、破混合製劑;

  9、月末常規體檢;

  第七個月:

  1、新增肉末、動物血、肝泥預防貧血;

  2、新增麵包幹、饅頭乾等乾硬食物鍛鍊咀嚼;

  3、練習發音;

  4、繼續練爬;

  5、學做7-12個月嬰兒操;

  6、學習認物;

  7、訓練抓握和對擊;

  8、訓練聽命令做事,懂得禁止的意思;

  9、7個月的嬰兒能抬頭,能坐,會翻身,手扶床欄能站,視野開闊;

  10、好奇心增強,眼前的東西都要抓;

  11、自己手裡的東西不讓別人拿走;

  12、認人,對熟悉的人表示好感;

  13、能模仿媽媽的簡單動作,如搖手裡的玩具,敲打、對敲等;

  14、能記憶,但很短;

  15、注射第3針乙肝疫苗;

  16、預防各種傳染病.

  第八個月:

  1、花樣新增輔食,逐漸增加品種,預防消化不良;

  2、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3、注意安全;

  4、給孩子創造運動的空間;

  5、學拿勺子和用杯子喝水;

  6、滿8個月接種麻疹疫苗。

  第九個月:

  1、扶雙手向前邁步;

  2、增加戶外活動;

  3、看書看圖片;

  4、能聽懂常用詞的意思;

  5、訓練與人合作遊戲;

  6、擴大孩子活動的空間;

  7、學拍手錶示歡迎,招手錶示再見;

  8、月末常規體檢;

  9、乙腦疫苗第1次;

  10、間隔7--10天注射第2次乙腦疫苗。

  第十個月:

  1、逐步斷奶,以主食為主;

  2、由稀飯、爛面、肉末、菜泥過渡到軟飯、饅頭、碎肉、碎菜;

  3、獨站,鼓勵孩子邁步;

  4、訓練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

  5、訓練配合穿衣、脫衣;

  6、安排孩子規律的生活;

  7、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第十一個月:

  1、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

  2、調理小兒飲食,預防營養不良和消化道疾病;

  3、念歌謠、詩歌,講故事,訓練發音;

  4、增加戶外活動,注意體育鍛煉;

  5、每日3餐外加兩次奶,兩次點心;

  6、自己脫鞋;

  7、防止便祕;

  8、接種流腦多糖菌苗1歲以內,秋季接種。

  第十二個月:

  1、能扶欄行走;

  2、牽手能邁步;

  3、能站立、下蹲、彎腰;

  4、會握小勺吃東西,但吃不好;

  5、能塗畫;

  6、能說一二個字;

  7、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8、調整飲食結構;

  9、月末到醫院常規體檢。

  出生至六個月 —— 安全,安穩感覺, 和被愛

  嬰兒需要:

  ● 愛

  ● 食物

  ● 溫暖

  ● 安靜

  ● 清潔

  ● 生活有規律

  ● 熟識的人

  父母可以做到:

  ● 緊抱他們

  ● 對他們溫柔

  ● 當飢餓時給予食物

  ● 當嬰兒哭喊時安慰他

  ● 說話和唱歌

  ● 用笑容回報你嬰兒的笑容

  ● 用大笑回報你嬰兒的大笑

  ● 讓嬰兒經常靠近你

  ● 攜帶嬰兒在你身邊

  ● 把嬰兒放在他可以看見你的地方

  出生至六個月 —— 思想,學習,玩耍

  嬰兒在不斷學習

  ● 運用他們的雙手。拍東西,伸手拿東西,緊握東西,把東西放入他們的口裡。

  ● 運用他們的眼睛。向上看,旁邊看,看臉部。

  ● 運用他們的耳朵。聽人聲,音樂,響聲。

  ● 踢腿,翻滾。

  ● 認識和喜歡看護他們的人。

  ● 相信當他們需要東西和哭喊時,有人會幫助他。

  父母可以幫助:

  ● 多撫摸嬰兒,給他做適當按摩。

  ● 把你嬰兒的手放在物件上揉擦,使他對地毯,毛巾,絲絨等有不同的感覺。

  ● 多講話,唱歌,咕咕叫,發出各種聲音給他聽。

  ● 笑笑,伸出你的舌頭,鼓鼓腮,讓你的嬰兒慢慢跟著做。

  ● 帶嬰兒散步。

  ● 與你的嬰兒一起在床上或地板上翻滾。

  ● 舉起玩具讓你的嬰兒拍打,伸手拿和抓緊。

  出生至六個月 —— 既有趣又可以幫助學習的玩具

  懸吊的旋轉環,圖書,音樂,搖鈴,軟玩具。

  把玩具掛起來讓嬰兒拍打,捉摸,抓住和腳踢

  六個月至一歲—— 安全,安穩感覺, 和被愛

  嬰兒需要:

  ● 愛

  ● 食物

  ● 溫暖

  ● 清潔

  ● 住所

  ● 熟識的人

  ● 生活有規律

  ● 說話,玩耍,唱歌和緊抱

  父母可以幫助:

  ● 親吻,擁抱,偎依,笑和說話。你的嬰兒在學習如何表達愛,要對他以愛回報。

  ● 儘量以他的角度看事情。當嬰兒抓著你哭鬧時是因為愛你和害怕失去你。不要強迫他友善或勇敢。尊重●他的感受。

  ● 有耐心。你的嬰兒覺得有趣的事對你來說不一定覺得有趣。

  ● 注意家居安全避免嬰兒發生意外,這樣他們才可以安全地探索新事物。

  六個月至一歲—— 思想,學習,玩耍

  嬰兒正在學習:

  ● 翻滾,緩慢移動和爬行

  ● 坐,站,探索

  ● 哼唱和輕聲低唱

  ● 嘻嘻笑,大聲笑

  ● 含糊不清地說話

  ● 伸手拿取和握緊東西

  ● 搖動,拍和用手指插

  ● 推,拉,丟擲

  父母可以幫助:

  ● 多給他機會到處移動和探索

  ● 和你的嬰兒玩遊戲

  ● 期望他想重覆又重覆玩同一遊戲

  ● 給他看許多東西:人,地方和物件,其它嬰兒,給他自己照鏡子

  ● 給他聽許多聲音

  ● 和他說話和聆聽他對你說的話

  ● 唱歌,哼哼,唱童謠

  ● 放唱片或收聽廣播

  ● 讓你的嬰兒模仿聲音

  六個月至一歲—— 既有趣又可以幫助學習的玩具

  軟方塊

  軟球

  毛動物玩具

  可拖或拉的汽車

  可敲響或咕咕響的玩具

  可滾動及追逐的球

  可推倒的積木

  一歲至二歲—— 安全,安穩感覺, 和被愛

  幼兒需要:

  ● 愛

  ● 耐心——很大的耐心

  ● 熟識的人

  ● 當他們嘗試自己去做事時,需要鼓勵和稱讚

  ● 可玩耍和探索的安全地方

  ● 學說話時有人和他講和聽他說

  父母可以幫助:

  ● 嘗試瞭解你的一至二歲幼兒。

  ● 幼兒透過做來學習。在這過程中沒有“好”與“壞”之分。即使你已經告訴他們不要這樣做,但他們仍保持重覆做同樣的事。他們這樣做並不是要令你生氣。要耐心和公平對待他們,這種情況會慢慢變得較好。

  ● 嘗試把事情變成趣味性。

  例如:“我們一起把玩具收拾起來好嗎?”比“把玩具收拾起來!”好得多。

  ● 給他容易的選擇。

  例如:“你先吃青豆還是胡蘿蔔?”是很容易的選擇,因為這樣誰也不會損失。

  ● 和幼兒說話。

 

  ● 聆聽他的說話,幫助他們用字。幫助他們明白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