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自理活動隨筆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天氣漸冷,孩子們都穿的像個棉花球,來園後,總不能很好的整理自己的衣物,有的孩子乾脆讓家長給弄好,放進儲物櫃裡。

  為了讓幼兒學會自己整理衣物,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我帶孩子們玩“我來做你來學”的遊戲。開始我做動作讓幼兒模仿,孩子們的興趣很高,都非常投入,我每做一個動作,他們都仔細地觀察,積極地模仿我的動作。隨後,我開始拿起身邊的外衣,一邊做著疊衣服的動作一邊說:“我來做你來學。”孩子們也一邊跟我模仿一邊積極迴應我“我就跟你這樣做”!“我來做你來學” “我就跟你這樣做”孩子們快樂地一邊迴應一邊跟我學,最後我讓孩子們拿上自己的衣服繼續跟我玩“我來做你來學”的遊戲。

  為了使幼兒對整理衣物這樣的活動不感到煩躁我還配上孩子們喜歡的音樂,一起說兒歌,跟著節拍“關關門,關關門,抱抱袖,抱抱袖,折一折,折一折,我的衣服摺好了。”

  孩子們邊說邊做,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疊衣服,孩子們都覺得這種疊衣服的方法很有趣。學會後我們還進行了這衣服比賽,看誰折的最好最整齊。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遊戲中讓幼兒自己動手,鍛鍊了自己的自理能力,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二

  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小班段將於 5月舉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比賽。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自理能力比賽,能展現和檢驗幼兒的自理能力,不僅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體驗到自我服務的快樂,又希望能對孩子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起到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激發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增強競爭意識,讓孩子進一步感受集體活動帶來的快樂!但是在比賽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讓我不得不說:“初生牛犢也怕虎”,在今天的自理能力比賽過程中,我們班的一位小朋友淚灑賽場,還有一位小朋友在比賽的過程中一直哆嗦著完成。針對她們的表現,我反思、分析她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有原因的:

  1.幼兒的心理素質有待加強,特別是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2.家長的重視與配合力度不夠。

  再反觀之前幼兒的在園表現:每天午睡起床的時候,最讓老師頭痛的就是要不停的幫小朋友穿衣服、鞋子,因為大多數的小班孩子還不會自己穿衣服、鞋子,只有少數的孩子自己會穿,經常是我們兩個老師一起來幫孩子穿衣服、鞋子。難道小班的孩子真的不能自己穿衣服、鞋子嗎?經過我的觀察發現班級裡無論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幼兒中都有幾名幼兒可以自己穿,這就說明小班的大多數孩子是可以學會穿衣服的。我曾經利用餐後的時間教過孩子們學習穿衣服,但只能堅持堅持幾天,之後就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後來我找到了原因:

  1.家長的包辦代替,幫孩子做了所有的事情,所以在學校的教育到家裡都無效了,變成“5天幼兒園生活+2天週末=0”結果。

  2.由第一點導致了孩子有一種懶惰的思想,“反正有人幫我做”的心理,所以,漸漸的兩隻小手就空閒出來了。

  針對幼兒的表現情況再結合今天的比賽情況,我們將再與家長進行交流,爭取取得家長的全力支援與配合,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

  篇三

  小班孩子年齡小,依賴性比較強,生活自理能力差。尤其在重智育的今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常常被家長忽略;尤其是爺爺奶奶,他們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做不好,在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就事先替他做好了。

  可是在幼兒園中,一個老師要照顧幾十個孩子,如果像孩子的爺爺奶奶那樣,怎能照顧得過來,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天,戶外活動時,我發現孩子們在蹦蹦床上玩,鞋子在地上脫了一大堆,立刻意識到:可以“在玩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為何不來一次穿鞋比賽。於是,我忙招呼孩子們,跟孩子們講明瞭比賽規則。

  比賽開始了,只見幾個能力強的孩子迅速地把鞋穿好,高興地跳起來,歡呼著,慶祝自己的勝利。最後只剩下侯智涵小朋友了,只見他哭腔著臉說:“我穿不上,我穿不上……”別的孩子也跑到我面前說:“老師,侯智涵不會穿鞋,他哭了”。我說:“沒事,智涵很棒,一定能穿上”。他聽到我的鼓勵後說:“我能穿上的”。我表揚了他,小朋友們也在喊:“侯智涵加油,侯智涵加油……”他在我的鼓勵下、在小朋友的加油聲中慢慢的學習穿鞋。就這樣,智涵在小朋友的加油聲中、在老師的鼓勵下,終於把鞋穿上了,並高興得跳了起來,大家為他歡呼、為他鼓掌,我衝他伸出了大拇指,他笑了。

  通過多次這樣的活動,老師不吝嗇鼓勵、表揚和誇獎,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