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撕紙隨筆

  撕紙活動中不僅可以鍛鍊兒童手部肌肉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而且能培養兒童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及創造能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每週一上午的第二個活動是我們班的撕紙特色活動,在這一個特色活動中,我們會安排一個有關撕紙的手工活動,這周的撕紙特色活動是學習對稱撕紙“愛心”。在活動之前,單老師已經為孩子們準備好了撕紙的材料,對稱摺疊好的粉紅色紙,紙上還畫好了半個愛心輪廓。當我看到這些準備好的材料時,還對她說:“我們老師是不是做的太多了,他們就撕一下而已,應該會的。”單老師說:“顧老師,你不要太高估他們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還是很弱的。”我也就贊同了單老師的看法,於是開始教授孩子們什麼對稱、如何撕愛心的過程了。等到孩子們拿到撕紙材料開始自己獨立撕紙時,問題就出現了:有的孩子把愛心差點分成了兩半、有的孩子拿著紙不動嘴裡一直唸叨“我不會撕”、有的孩子只顧著撕紙沒有照著愛心輪廓來撕、有的孩子叫會撕的小朋友幫他撕……當然也有成功的孩子,但是寥寥無幾。為什麼我認為的一個極其簡單的對稱撕紙,在我們班實施的時候會發現這麼多的問題呢?活動結束後我開始反思。

  一、動手操作的機會太少

  雖然從上學期開始,我們班每週的撕紙活動都會開展,但是僅僅一週一次的撕紙活動完全不能達到孩子撕紙練習的效果。再加上孩子平時的動手機會也是少之又少,特別是在家裡,家長一來擔心孩子的危險,不讓孩子接觸剪刀這類美工工具,二來怕孩子把家裡弄得一塌糊塗,不讓孩子玩撕紙、手工等會製造出他們認為是一些垃圾的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得不到相應的練習,以至於孩子們在撕紙的時候會出現小手不靈活未能完成撕紙作品的現象。

  二、幼兒手指肌肉發育不成熟

  孩子的身體各部分的發育都有一定的時間段,可能小班孩子的手部肌肉發育還沒有很好的發育,特別是需要手指活動的這一精細動作,小班孩子還是有困難的。針對這個手指肌肉不發達的現象,我們老師可以多創設一些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手部精細動作的遊戲活動,比如:扣鈕釦、串珠子、塗色等。這樣孩子在這些遊戲活動中就能更好地發展他們的手部精細動作。

  三、個別幼兒膽子太小不敢嘗試

  我班孩子的個別差異較大,動手能力差異也就很明顯。這些膽小的孩子,他們之所以不敢動手撕紙,一是可能是因為怕撕壞作品所以遲遲不敢動手撕紙;二是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從哪個地方開始下手,如果老師給他撕開一個口子,估計他就會開始獨立進行撕紙了;三是可能在老師教授的時候沒有聽,他不知道做些什麼。針對這些現象,在今後的撕紙活動中我們老師要特別鼓勵這些膽小的孩子大膽撕紙,告訴他們撕壞了沒有關係,只要是自己撕出的作品都是非常棒的。還有教師要在幼兒操作之前,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夠看得到自己的示範,而且要用各種形式吸引孩子來看示範活動。

  四、整班操作導致教師指導不及時

  撕紙活動適合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因為區域活動人少,便於老師指導。而我們整班進行撕紙活動,孩子們同時進行,當老師在指導其中一組孩子的時候,可能就有其他組的小朋友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指導已經把操作材料給破壞了。這樣等到老師來指導的時候已經沒有材料再讓孩子重新進行撕紙活動了。針對孩子得不到及時的指導這一問題,我們暫時只能多為孩子準備一些操作材料,萬一孩子在操作失誤的情況下能夠有再次撕紙操作的機會。

  篇二

  在美工技法上,2-3歲年齡的小班兒童,比較喜歡塗鴉和任意撕紙。而撕紙活動容易被老師和家長忽視,認為是在“瞎玩”。其實不然,撕紙活動正好是兒童年齡特點的表現,老師何不抓住這一特點,利用撕紙活動對兒童進行相關能力的培養呢?我經過在小班上學期的實踐,發現在撕紙活動中不僅可以鍛鍊兒童手部肌肉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而且能培養兒童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及創造能力。

  一、 選材: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需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剛開始的幾次活動,可以先安排兒童進行任意地撕紙。因為小班的兒童有的根本還不會撕,他們撕紙的方法準確的說是“扯”,如果扯的話,紙很難斷開,所以老師必須先教他們怎樣把紙撕開。通過幾次活動後,兒童基本上都能掌握撕的方法了,然後老師再從撕長條紙長方形入手,先撕麵條,為兒童每人準備一個盆子,把撕下的麵條裝在盆子裡,要求兒童撕開變長條就可以了。漸漸地在以後的活動中,逐步提高要求,不但要撕成長條,還必須粗、細均勻,中間不斷開,並進行貼上,組成漂亮的圖案,在進行撕長條紙並進行貼上的這一階段目標實施過程中,老師也動腦設計不一樣的範例以增加趣味性。如貼橫道線、貼彩旗、貼圍巾、貼風車等。這和兒童的生活經驗也比較貼近。兒童雖然在學習同一技能,但每次內容都不一樣,參與的興趣也高了,相應來說撕紙的方法和能力也逐步掌握。在學會了撕長條紙的基礎上,再安排兒童學撕正方形、三角形,兒童有了一定的基礎,學起來也比較快,因為老師遵循了由易到難的原則,活動開展起來就比較順利。

  二、 計劃:依據教學計劃,有步驟地實施;

  根據學期初所制訂的計劃,老師在活動安排上都根據計劃進行。假設九月和十月是撕長條紙,十一和十二月撕正方形、三角形;一月份要求撕圓形、半圓形,但由於在制定計劃時不能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所以邊實施邊進行調整。如發現兒童掌握的能力還跟不上,可以根據需要將比較難的部分放在下一學期初再進行練習。

  篇三

  今天早上我上了一個手工撕紙活動《大蘿蔔》,教孩子們將紅紅的、大大的蘿蔔按輪廓線撕下來,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幼兒學會撕的動作技巧。活動一開始,以猜謎的形式引出,孩子們都很聰明,一下子就能夠猜到這種蔬菜就是蘿蔔,同時可以發現並說出這個手工圖片上的蘿蔔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蘿蔔有什麼不一樣的,原來是缺了綠綠的葉子,當請小朋友們找一找這些葉子去哪兒了的時候,大家很好奇的在找,發現就藏在我們每個小朋友面前的操作籃裡,這一發現讓大家都很興奮,於是我請孩子們想想辦法怎麼樣才能把這些葉子粘到蘿蔔上時,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在活動中我主要教孩子們怎麼撕,說到撕這個詞孩子們好象並不瞭解,我用動作示範的方法讓大家知道"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大家跟著空手學一學,同時還跟著學念"撕"這個詞。

  這個活動中小朋友們都很安靜,總能夠跟著老師的思路和節奏,有一些平時比較好動的孩子我發現也特別認真,很專注的在"撕"、貼。一些動手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作品,這一點讓我感到很欣慰,也覺得很開心,因為我發現這樣的活動可以讓一些好動調皮的孩子安靜下來,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

  看到孩子們今天的表現,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我們可以嘗試在班裡多開展一些手工繪畫活動,先試著讓孩子們學會在安靜的環境裡學習,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們慢慢得適應了這種環境,也能對目前的班級常規教育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