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傳統文化剪紙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剪紙――我國的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剪紙藝人們在那紅色的鏤空裡傾注了的自己的愛,我被那紅色深深地吸引。

  我學習剪紙是個偶然的機會,記得有一次,奶奶領我買東西的時候,我無意間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奶奶用一把剪刀飛快地剪一些紅色的紙,轉眼功夫一張活靈活現的唐僧師徒就出現在眼前。我睜大眼睛傻傻的問:“奶奶,那就是剪紙嗎?”“是呀!那就是剪紙。”天呀!原來剪紙這麼神奇,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就能變出這麼美麗的圖畫來,就像魔術師的手,那麼神奇!我盡然不願離開這個紅色的世界了。

  奶奶看我這麼喜歡,就決定讓我和那位剪紙的奶奶學習剪紙,我一聽高興得夠嗆,抱住奶奶使勁的親了又親。

  原以為剪紙很簡單,其實並不是我想得那樣,剛開始,老奶奶只是教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選紙、摺紙、用剪刀等等。並一再告訴我剪紙是個細緻活兒,心急的人是做不來的,只有基本功紮實了,才能剪出好看的作品來。因為我有美術基礎,學起剪紙來就如魚得水了。不長時間我就能剪出一些簡單的花草和小動物了,看著從自己手中剪出來的作品,心裡真是美滋滋的。我深深地愛上剪紙。而且從中我體會到了剪紙的奧妙,只有用心去做,才能使作品美不勝收。

  聽吧,剪刀發出的輕微的聲音像是美妙的音樂;看吧,在這美妙的音樂裡,可愛的動物“活”了,美麗的花“開”了,優美的故事“發生了”……

  篇二

  剪紙藝術已有相當悠久的文化歷史,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在藝術家的手裡左剪剪,右剪剪,立刻變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令人驚歎,更讓人羨慕不已。

  藝術家們創造奇蹟靠的是一把剪刀,而我卻用一把刻刀,一塊蠟盤,一疊紅紙,刻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五彩繽紛的世界。

  幾年前,學校開辦了剪紙興趣小組,聽到這個訊息,我興奮不已,從此,刻紙就悄悄地走進了我的課餘生活。在我剛學刻紙的時候,還是一個懵懂的小孩,對它感到非常陌生。當看到老師精美的作品時,心中不免有些緊張:好難啊!剛開始拿刻刀的時候,怎麼拿怎麼彆扭,刻出來的作品總是毛毛糙糙,都不敢拿出來了。後來,鍾老師把祕訣傳授了給我,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刻刀啦,紅紙啊立刻都變得聽話了。在小手的控制下,刻刀靈活地切割著,轉動著,轉眼間,一張光滑、精緻的生肖作品在我手中誕生了。那是我第一張得意的作品,也是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自從我學了剪紙,做事總是得心應手。做手工時,碰到幾個小洞洞,沒關係,用刻刀刻幾下就可以解決了;佈置教室時,貼在牆上的藝術字用刻刀刻出來,事倍功半;參加一些比賽,比如賀卡、書籤製作等,總能別出心裁,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不要小剪紙,是它讓我變得更加認真仔細了,也是它令我充滿了成就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剪紙的快樂。朋友們,趕快行動起來,加入剪紙的行列吧!

  篇三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公元105年前後發明的。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讓我們檢視一下有關文物和史料記載:

  戰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在中國廣大的農村,許多年來,流傳著種種老百姓自己創作自己欣賞的藝術,剪紙就是其中的一種。剪紙,顧名思義,就是用剪刀把紙剪出成圖形。作者大都是農村婦女,她們可能從十幾歲一直剪到成為白髮蒼蒼的婆婆,在她們的剪刀下,產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細但無不充滿情趣的剪紙作品。

  剪紙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等。剪紙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在北方的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把新年的氣氛造得濃濃的。喜花是結婚時作為對新房的佈置,張貼在室內,傢俱和器物上。同樣,壽花和喪花也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牆花和頂棚花是佈置房間時分別貼在牆上和屋頂上的。總之,它們大都是用作佈置環境,增強節慶氣氛,貼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花樣的功用與上述的幾類不同。它是用作承傳臨摹的範本、紙樣。花樣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床帳、門簾等上面繡製圖樣時所依據的範樣。每剪成一個圖形,把它用線粗粗地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燭上用煙薰烤,烤黑,把剪紙圖形取下,然後就留下一個以煙黑為地的空白圖形,原來的剪紙圖樣則可以拿去作為服飾刺繡之用了。農村婦女就是靠了這樣的方法,一代代傳承著上輩珍存下來的圖樣。

  剪紙的內容是很有講究的。吉祥圖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蘆、蓮花等象徵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魚蟲是農民熟悉的物件,也是他們表現的主要內容。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風格。陝西窗花風格粗樸豪放,單純簡練,河北蔚縣和山西廣靈剪紙加染色彩,濃厚中透著秀美豔麗。其戲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蘇南京剪紙淳厚,粗中有巧,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廣東佛山剪紙色彩富麗、手法多變、裝飾性強。山東高密剪紙細膩精巧,一絲不苟。

  從一些考古遺存發現,剪紙至遲在北朝386—581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它雖然製作簡便,造形單純,但它包容著豐富的民俗和生活內涵,它是對許多種民間美術表現形式的濃縮和誇張,因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民間藝術的造型規律、創作構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徵。對民間剪紙的瞭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賞和認識繁雜多樣的民間美術的捷徑。